分享

中国书的故事:写本书形式的演变(从卷轴到册叶)

 nzpeach 2015-03-26

原文原图:


卷轴形式起于帛书,两汉时代继续使用。纸写本书通行以后,卷轴制度更日益完善。隋唐是写本卷子极盛的时代,也是卷轴制发展到高峰的时代。一切装潢都非常讲究。但到了九世纪中叶(唐代后期)卷子开始起了变化,而且这时候印刷术已发明,书籍制度就逐渐由卷轴变到册叶的形式了。当然,在册叶形式确立以前,还有一些过渡形式。


卷轴的书有时长到几丈,展开、卷起都非常费时费事。如果想在一卷中段或末段检查一句书,势必将全卷或大半卷都要打开,然后再重新卷起。在书籍使用频繁的时候,人们没有这么多时间来慢慢地展开一个长的卷子又把它慢慢地卷起来。远在战国秦汉之时,书籍不多,字数也少,读书的人可以把全书记在脑子里,不必经常检阅。因此有许多书在那时还可以记诵口传,不感到难于检查。但自汉以后,不仅书的品种日益增多,而且大部头的书也逐渐出现,读书人已经不能全凭记忆来默读书籍了。从简策变为卷轴,虽然已方便不少,但总不能免除开放又卷起的麻烦。尤其是隋唐以来,一些专门为检查资料用的类书,如《初学记》、《北堂书钞》、《群书治要》以及字书韵书之类,极为发达。这些书都是为随时检寻片段资料之用的。写在漫长的卷子上,查看起来,实在不便。于是就有人想到把一个长卷子,不再卷起来,而把它反复折成数寸宽的一折,在这一折的最前面和最后面,用硬的质料,通常用厚纸,再裱上绢、布或有颜色的纸,作为书皮,以防损坏。这样书籍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类似现代使用的账簿、字帖)唐人叫它做“叶子”。后人因为它同印度来的梵文贝叶经的形式相象,就称之为“经折装”或“梵夹装”。至今佛教的经典还经常使用这种形式。在使用上,这种形式的书,比起卷轴来要方便;因为我们要查那一叶就可以翻开那一叶,用不着把全卷都展开来。这在书籍形态上是大大地进了一步。



经折装


大约在经折装出现不久,有人发现这样容易散开,容易折断,于是就想办法,用一张大纸对折起来,一半粘在书的最前叶,另一半从书的右边包到背面,粘在书的末叶。这样,在拿取时,就不会有散开扯断书叶的危险。如果从第一叶翻起,直翻到最后,仍可接连翻到第一叶,回环往复,不会间断;因此,就把它称为“旋风装”。旋风装是经折装的变形。



旋风装


经折装和旋风装大概是在九世纪中出现的。这种形式虽然免除了卷轴书的不方便,但在保存上有很大缺点。这就是经过长期使用以后,纸的折痕会断裂开来,于是书便断成一片一片的纸,错乱丢失都容易发生。本来一个长卷子是甩若干短纸粘连起来的。现在既然容易断裂成为纸片,那就何必再粘连呢?何不就把一张张的纸装订起来呢?当人们想到用散叶的纸装订成册时,一种更新的书籍形态——现代通行的册叶式书籍便出现了。敦煌藏书中就有“册子”出现,大约是九世纪时期的遗物。而这时刚发明的新技术——印刷术,更推进了这新形式的发展。这样,经折装、旋风装便又转变而成册叶形式。


刘国钧 郑如斯:《中国书的故事》页53—55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9年8月北京第3版

1979年8月北京第6次印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