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校本培训材料主讲人:杨欣梅)

 火的爱情 2015-03-26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更何况处于时代浪潮潮头的教育领域。如今,各级各类学校都已经组建了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计算机已经逐步走进了课堂,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就像其他教育技术的应用一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由教学和学习发展的内部需求所驱动的,并由不同历史时期的学习理论导引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和应用方式。而信息技术领域的每一项重大革新又会刺激教育系统产生新的应用需求并反作用于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发展历程可以微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因特网的应用作为两个转折点,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试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发应用期,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则揭开了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序幕。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发展简史

㈠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最早应用

195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利用计算机驱动飞行模拟器(computer-driven flight simulator)来训练飞行员是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最早应用。

1959年,美国纽约城市小学利用IBM650计算机帮助小学习者学习二进制算法(binary arithmetic)被认为是计算机在中小学教学领域的最早应用。

㈡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1953
年,斯金纳根据其在动物实验中得到的经验,提出了程序教学法并且总结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形成了程序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注意包括以下原则:第一,积极反应原则。第二,小步子原则。第三,即时反馈原则。第四,自定步调。斯金纳参照以前的教学机器,设计了学习程序并设计制作了程序教学机器。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斯金纳发起并推定了发起的程序教学运动(Programmed Instruction Movement)。

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开发和研究

1968年,第一台专门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系统“IBM 1500辅助教学系统”在斯坦福大学研制成功,使用“课程开发器”(Coursewriter)编制课程,这些课程被称为课件(courseware)或教学软件(instructional software),课件和教学软件的概念即起源于此。

㈣“柏拉图系统”(PLATO)——

1960年,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唐·贝泽(Donald L. Bitzer)和查莫斯·谢文(Chalmers Sherwin)合作研制出第一代柏拉图系统(PLATO I)(全称“用于自动教学操作的编程逻辑”,Programmed Logic for Automatic Teaching Operations)。该系统被公认为第一个专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当时只能供1名学习者使用;计算机技术与教学方式结合的最初尝试

㈤微机进入中小学教学以及教师对计算机应用的推动

1977年,第一台微机进入中小学,教学中应用的计算机开始从大型机转向桌面办公系统。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明尼苏达教育计算机科学联盟(Minnesota Educational Computing Consortium, MECC)得到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开始大量生产和提供课件,其他教育软件公司也相继出现,出现了教育软件出版的高潮。由于微型计算机的易用性逐步提高,一线教师开始熟悉计算机和各种应用软件,在计算机应用方面逐步获得了发言权。这一时期,教师参与课件设计的热情很高,美国等发达国也曾兴起过教师参与课件编制的热潮。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优势

在《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诸如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都能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我在想其他老师学习的同时亲身体验到它与其它传统媒体相比,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信息刺激学生各项感官,使之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能使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

在教学《地震》一课时,先播放录像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路面升降成台阶,树木连根拔起的景象。学生被这恐怖的画面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这时让学生分组说一说这是一种什么现象,说说这些现象带来的后果,让他们了解有关地震的一些情况,进一步启发提问:地震形成的原因。学生在强烈想知道答案的同时,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的不断运动,在地下的岩层受到承受不住的地球内部压力的时候,地壳发生了断裂,这时地震就发生了。教学中,学生情绪激动,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用一根竹片做模拟地震的实验,让他们更进一步认识,体验这一自然现象。学生从多媒体教学中体会到了知识的奥妙和乐趣。

3、使用多媒体,完善实验教学

理化的实验内容丰富多彩,但有一部分的内容,以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还不容易理解,这时,利用多媒休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在演示实验中,我们班容量很大,教室岩石试验后排同学看不清楚,如改为实物投影操作,学生能更详细地观察到全过程,使教学更方便、清晰、直观,降低了教学难度。

4、演示变化过程,突破时空局限

比如教学动物或植物的生长过程,学生虽然可以做实验,但在课堂上要把长达数月的生长过程清晰完整地表述出来几乎不可能。而利用多媒体则能很好的在几分钟内完成。

作业展评、课堂小结,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也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差异,遵循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出现,使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让同学们共同分享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同时,教师对典型问题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对突出作品进行分析、点评、鼓励、表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情境。最后,小结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统摄知识纲目,使整节课在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地欢声笑语中结束教学内容。

5、充实学习内容,促进自主学习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演讲者,学生往往是听众,教学内容也只局限在课本中,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这样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教师应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学生则应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和组织者,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

6、多媒体的运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比如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将大量的教学信息预置在机内,随时调用,任意切换,让一些抽象的知识、深奥的原理,精彩的实验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大大增加了学生视觉信息的接收量,为学生展开思维,发挥想象提供了宽阔的空间。既保证了质量,又缩短了时间。

㈡信息技术的应用原则

1、坚持科学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要以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为根本宗旨,而不是研究怎样运用更多的电教媒体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多媒体的运用,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在媒体的选择和操作上要加强科学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最合适的电教媒体,并不是使用的媒体越多越好,也不是使用的媒体档次越高越好。

2、注意择优使用。

我们在选择多媒体时,必须从教学过程的整体出发,全面考察多媒体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要不要使用多媒体,使用什么多媒体,何时使用多媒体,何处使用多媒体,真正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的优势。教学手段多种多样,而采用何种教学手段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实物教学也是一种很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果能用实物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就没有必要再使用课件。如果只是为顺应潮流,为了做课件而做课件,就失去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义了。例如,在向学生教授圆的认识时,完全可以拿一个圆形纸片,举起来给全班同学看,这即直观又有效。如果为了体现多媒体教学,而把圆形纸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那就画蛇添足了。         

3、加强整合性。

多媒体的使用,应该优化组合、“联合作战”,这样才能发挥各种媒体自身的优势,增强整体效果。这里的整合既指电教媒体与电教媒体之间的整合,又指电教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整合。因为尽管多媒体具有传播知识密度大、形象直观等传统媒体所欠缺的优势,但也存在使用复杂、备课时间长、使用过多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发挥等不足。而传统媒体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教学中,我们要全面考虑,尤其要考虑学生的因素,正确处理好电教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

4、强调辅助性

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积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妥善处理,准确定位,要避免教师成为多媒体课件的解说员,学生成为不动脑筋的小观众的现象。语言知识才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一切教学手段,技术和设备都是为教学内容而服务的,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只是一种辅助,起辅助作用,绝不能替代教学内容而站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么要注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多走到学生中间去,以饱满的教学激情感染学生,以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能以多媒体代替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5、注意适时性

适时性原则是指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要在最合适的时候进入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火候”,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达到手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如教《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先不要急于播两圆的运动画面画面,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可先让学生动手摆放,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思考,最后可让学生观看演示,体会位置关系。

6、追求实效性

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电教媒体,切忌凑热闹、搞形式。

7、加强学习

我们要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应该加强学习,熟练操作计算机,能够随时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和学习资源,用于上课,这样才能把握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方向,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同时要提高课件的质量,不能因为自己操作不熟练,要求软件制作者把课件制作成操作最简单的直流程式,这不利于课件的推广与发展。

㈢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

1、多媒体的运用,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数学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学生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创性、需要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节课时,利用多媒体把“神州五号”发射上天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配以讲解四个重要时刻,从学生熟悉的时事引入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很好的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再如:“平移”一课中,教师电脑出示:奥迪图标、电梯、风车、窗户移动、跳跳青蛙、旋转门等的动态过程,观察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到数学就在身边,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在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了合适的情境。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首先把人类登月的历程,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通过画面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2、多媒体的运用,情境演示,解决教学重、难点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又是动态的。我们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备的声、像、动画等网络资源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①、多媒体的运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往往难以想象、理解,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使学生领会、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比较容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②、多媒体的运用,使静止的知识动态化

在同一屏幕上,文本、图象、动画、声音齐头并进,可以给学生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引发强烈的有意注意。相比较黑板上静止的粉笔字,其优越性是可想而知的。与此同时我利用计算机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去发现事实和规律。

3、多媒体的运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在新课导入环节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激发起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后,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就此嘎然而止。如何将课文中的静态画面和比较抽象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图象。是许多语文老师冥思苦想在研究的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出路。例如,在讲授《荒岛余生》时,播放电影《荒岛余生》的片段,不仅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皇帝的新装》本来就是一篇活泼的童话,运用了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连环画,让学生根据连环画叙述故事,这样枯燥的文字,也因此生动了起来,学生也更乐于参与。再如,语文学科的学习,很重视课文的朗读,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设置多种多样的学生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读书乐趣,但如果更多点通过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运用音像把语言文字中描写的情景再现,可以使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听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后,学生自然受到感染、熏陶,并很容易理解、接受课文内容。

4、多媒体的运用,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扩大学习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同时动用起身体上的多种感觉器官,能收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5、多媒体的运用,拓展时空,发展能力

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善加利用,一定会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例如在学习角的种类后,有学生提出,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是什么角?学生通过上网搜索不仅知道了这个角的名称,还了解了有关角更多的知识。例如学习了圆周长后,上网搜索祖冲之及圆周率有关知识,同学们兴趣盎然,方知世界之大、之绚丽多彩,受到了美的熏陶的同时,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大胆去实践,认真地探索,找到最它们之间最佳结合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缺点对比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的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是无需质疑的。但是我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优点也一定有缺点,下面我就自己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优缺点作个对比:

优点一: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更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丰富了学生感知数学对象的途径,促进他们更加乐意接近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成功。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的多样化,使老师对课堂驾驭相对容易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提高。

缺点:各老师备课时间增加,从信息的收集、教学模式的设计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解决方法:一方面可以选择性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重点内容或学生相对难理解的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形象、直观的优点辅助教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资源共享的方法,以各学科组为单位成立研发小组,每个同学科老师分工合作,共同研究,共同开发。

优点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课堂上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多媒体课件使老师免去了许多板书,使课堂结构也更紧凑。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资源更为丰富,不仅扩大了教师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同时也合理地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为优化教育软件资源配置提供了可行的环境。

缺点:课堂内容一多,就给学生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同学们抓不住课堂的重点,顾此失彼。网络上除了有大量有用的信息,也充斥着大量的对广大青少年有害的信息,对青少年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法:老师要把握好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从《课标》实际要求出发,不要想把所有的东西都给学生,必经有的放矢,有取有舍。同时老师们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同学们积极抵制有可能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传播的有害信息。

优点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过去常规手段教学中难以开发和表现的物理现象和较复杂的逻辑关系、较难建立起的时空关系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展示和交互的学习环境。与真实现象极其相似的二维、三维动画和声音,以及对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虚拟,使学习者很方便地走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特殊环境,体验和经历那些平时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事物变化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缺点:多媒体动画演示课件,毕竟是通过人为制作的,有时同学们会怀疑其演示的真实性,有些规律或结论有强加给学生之嫌。

解决方法:在演示实例的选择上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使他们在判显而放弃实物演示,还要多让学生参与到具体操作中来。

优点四:因为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前已经制作好了,课堂教学组织是按课件中的流程一步步走下去,这样使一节课条理清楚,结构紧凑,有利于掌握教学和学习进度。

缺点:正因为教学流程课前已经确定,所以课堂上就缺泛一些灵活性。如某一例题,课件中是按一种方法给出了答案,而学生在课件上找到了另一种解题思路。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

解决方法:不要局现于课件。当课堂上有同学提出课件中没有考虑到的内容,要采取鼓励的态度。必要时可使用板书来加以补充,不要怕破坏了一节课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上下一番功夫,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参与性。

优点五: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大量的素材图片或动画,给同学们以视觉享受,渗透了美感教育。

缺点: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有时同学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到对多媒体画面的欣赏而忽略了画面中的主题。

解决方法:不要过于追求课件的美观,要注重其实用性。特别是在课件的切换、按钮事件等环节中不要插入声音效果,多余的声音更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多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设,应使用得当,绝不能赶时髦,随大流。

最后,我想无论是学生学习、使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还是老师学习、使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目的只有一个:使自身的发展能跟上和融入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为了这个目标,让我们努力去研究这门技术真正的用途、内涵,用好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