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R.彭克的棍棒符号

 九日图书1976 2015-03-27

A.R.彭克,原名拉尔夫·温克勒,1939年生于德国德累斯顿。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参与创造了德国新表现主义潮流。20世纪80年代彭克还参与了“新怪诞派”潮流。

1953年至1954年彭克拜师学习素描。1955-1956年在广告公司任绘图员学徒。1956年起连续四次申请就学德累斯顿和东柏林的艺术学院均未成功。在结束学徒生活之后,彭克还做过伙夫、夜班执勤、邮递员和小演员。

在原来表现主义的基础上,彭克参照了未来主义﹑形而上画派的表现语言,吸收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流派的手法,使现代艺术具有新的反叛精神。彭克继承了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对原始艺术的热爱,重新在自己的画中复苏了表意符号、象形符号和书法,让人回想起洞穴文化,古埃及、玛雅和非洲的艺术。他相信原始人的精神同现代人是类似的,而原始图像对二者而言同样可懂。

彭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试图以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去表现人类的基本关系。他把一个棍状人形象征一般人的符号,单个或组合安置在画面上,并限制在一个相互转化的、肯定与否定的运行状态之中。他把这种棍状人形与象形文字、控制论符号、涂鸦痕迹等各种语汇相混合,或借此解释生命的起源与演变,或借此解释人类的某种本能,或借此表现社会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

此外,彭克认为他的主题物传达了冷战时代的恐怖与隔离的心理经验,特别是德国一分为二之后的情况。所以,他的作品是其新表现主义同伴们所共有的危机心态的典型代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