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开课:功利在后“研”在先

 lmzxxwhua226 2015-03-27

近年来关于公开课的争议不少,贬之者主要是斥其假,背离公开课的根本目的,退化成某些人展示特长的舞台、卖弄技巧的场所、追逐功名的阶梯。所谓“上好一堂课,升起一颗星”,愈演愈烈的公开课背后,映照的是一种“功利之心日炽,为学之心益冷”的不良教研生态。细究起来,这种异化变质的公开课还真的存在,“公开”是一个形式,后面奔涌的是功利的浊流。然而,这不是“公开课”的主流,当前一种极不正常的评课观可能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成功的课都是作秀的结果,不成功的课才是原生态的”。听课的人在听课的过程中关注的不是开课现场所提供的教学经验以及暴露出的问题,而是愤怒于“公开”后面附丽着的名和利,那么必将扭曲客观评课的心态,从而不让公开课偏离研讨的初衷,沦为利益场上争执的焦点。 

公开课:功利在后“研”在先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公开课,顾名思义即在公开场合下上的课。它应该既有观摩性质的示范课,也有专供研讨的研究课和汇报课。后者才是主流,因为没有谁能说自己的课上得绝对成功,我们也不指望所有的公开课都能完美无缺,重要的是这种事先有所准备,有所策划的课得具有一定的探讨、研究价值,对整个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发挥作用。抛开不良社会习气附丽在公开课之上的庸云俗雨,平心而论,“公开课”这种教研形式是最适宜传播先进教学思想的,也是广受一线教师欢迎和喜爱的。因为无论成功或失败,真实的公开课都提供出了一份完整的、鲜活的的研讨案例,也不管这节课是一位教师思想的结果,还是集体思考的结晶,它都体现了一种追求,代表了一种倾向,是新课程背景下极具解剖意义的宝贵资源。基于公开课之后的专家点评之所以广受教师关注,原因即在于此。有人热衷于以功利的眼光评判公开课的得失优劣以及之后的功名利禄,进而否定这种活动形式存在的意义,是很不明智的,甚至是不健康的。

那么如何 “研”字当先,让公开课从功利追求的污泥浊水中摆脱出来,还其研讨本性?我们认为这需要组织者、上课教师及整个教师群体诸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开设公开课的教师要将公开课开设作为自我研究和自我总结的重要过程,力求使公开课的开设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机遇。有人说,准备公开课的过程是一个教师接受新理念最快、发现自己积累不足最深刻的过程,确是如此。毋庸讳言,公开课要不断地打磨与完善。这个打磨的过程不是谋求如何作秀的过程,而是一个思路不断清晰的过程。课前全面理解教材与大纲,讨论教法与学法,明确教学目标;课中尽快学会处理好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要素的关系;课后通过反思查找不足,检视设想和实际的差距,从而及时做出调整,这个过程多么值得珍惜。当然,教师打磨公开课要务去浮躁心理和投机想法,力求本色地展示自己惯常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艺术, 千万不要丧失自己的个性。真正上好公开课,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将真功夫花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 

公开课:功利在后“研”在先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其次,公开课的组织者要端正组织思想,明确研讨的中心,努力让公开课的开设成为教师群体研究课堂艺术的重要平台。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开设公开课的,但也不是只有名师才能开设公开课。现在有一种“扯大旗作虎皮”凡开课必拉名师的不良倾向,即使这种取向不是以收费赚钱为目的,也容易形成以下问题:一是主办者的意图不清晰,我们提倡围绕解决教学中的某类具体问题开设公开课,而请至的名师常常是按自己的特长示范,路数不对;二是教者示范的重点不突出,即兴的内容偏多,尽管这种课堂智慧也是必要的,但一线教师们觉得学不来;三是上课的艺术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可借鉴性不太强。笔者以为,成功的公开课不仅教者要有报准备,听课者也应该有所准备,这样才能让参与的方方面面普遍得到实惠。

再次,参与公开课听课活动的教师要虚心将公开课当做自己接受先进理念辐射、学习别人长处、印证自己思路、反思自己课堂得失的的重要载体,努力让听课的过程成为自己提升的过程。所谓旁观者清,会听课的教师往往是坐在台下静心听别人的课,心中看清自己的课,愈是听高手上课,愈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上课的得和失。西哲说“人只有在异域文化中才能找到自己”,我想教学大致也如是。人受自己长期所处环境的束缚太严重了,常常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要什么”,此时需要离开,哪怕是暂时离开,跳出熟悉的套路看别人舞剑,在与不同环境的碰撞中或许更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悟出自己理想的路数和剑法。 

(来源:中国教师站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