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开课 | 科学特级教师曹庆明:让小学科学课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

 bdcxrh 2015-11-23

公开课 | 科学特级教师曹庆明:让小学科学课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

2015-11-20 曹庆明 

o 如何订阅我们?

o 搜微信号“diyijiaoyu”或公众号“第一教育”

-------------?-----------


“第一教育”微信平台和上海特级教师”微信平台联合推出“特级教师公开课”栏目,邀请沪上各学科的特级教师提供最权威、最实用、最详细的学习方法。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向特级教师请教,也可回复“公开课+您的问题”发送给我们,我们将邀请相关学科的特级教师予以回答。


每周与一位特级教师相约,千万不要错过哦!


回复公开课1“公开课2”“公开课3”,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曹庆明

上海市徐汇区光启小学校长、书记,上海市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兼任上师大特聘教授、上海市中高评委、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官、中国头脑奥林匹克协会理事、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理事。


先后执教过公开课三十多节、获全国教学比赛“特等奖”;有五十余篇论文发表;是全国《现代科技》、《科学与技术》教材编委,全国百佳创新型校长,连续五届获得区学科带头人的称号。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正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改变着社会,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科学素养是长期形成的,小学的科学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和科学素养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小学科学教育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期课改后把小学自然教学转变成为科学课,这样的教学改革已经持续十几年了。


如今,小学科学课也百花齐放,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如果今天我们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一期课改的小学自然课的课堂教学水平阶段,那么,怎么能达成早年小学自然课所从未听说过的二期课改提出的“科学素养目标”呢?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问题在于只能承担与完成教授一些科学知识与方法的目标任务,不能承担与完成今天所提出的“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任务。要想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只有通过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才能得以实现。


然而,当前我们小学科学课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与科学探究没有一点关联,教师普遍认为课堂教学轰轰烈烈的活动就是科学探究课。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什么是观察活动?什么又是实验活动?没有真正认识清楚这些问题,就还不能理解“科学探究活动”。


现在大家普遍存在以下误区:

1把“观察活动”误认为是科学探究活动



如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学生加热试管中的水,直到试管中的水沸腾。学生观察到了水的蒸发,观察到了水的沸腾,完成了加热实验。


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这也是探究活动。这是探究活动吗?其实这只是一个水的加热的实验活动或者说只是一个蒸发与沸腾的观察活动,这时的学生还没有真正的探究。


2把“实验活动”误认为是科学探究活动



如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在教学溶解时,老师分工明确,请甲同学把一勺食盐加入水杯,请乙同学搅拌,请丙同学观察,请丁同学记录;再请甲同学加盐……最后请丁同学汇报溶解了几勺食盐。


这是探究活动吗?这些孩子所经历的不是科学探究过程,他们所做的也只是一个经历实验的过程。


造成误区的原因就是教师们把观察、实验与科学探究活动划了等号,把普通的科学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当成了科学探究,实际上阻碍了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进入到我们的课堂。


科学探究活动和观察实验活动是彼此之间有联系的活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可能包含有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但它们又是不同性质的。


也就是说观察活动不一定是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活动也不一定是科学探究活动。区别就在于作为精髓的“探究”的缺失。


一般的观察实验活动期间没有什么探究味道,诸如溶解、加热等此类的观察实验活动,都可以说是科学活动,但都还不是科学探究活动。


从一般观察、实验层面的教学活动向着科学探究活动方向推进,实现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课,才能使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与科学课的科学素养目标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科学素养目标。


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上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1变学生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和自主参与



小学科学课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的、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作为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还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即时性想法。


要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对话、追问和操作表现,提升学生主动性和对教学活动的兴趣、态度。教师组织好科学探究,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探究”层面,就要改变学生被动参与的局面。


不能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课堂上不是老师把一切都安排好,而是要让孩子动脑筋,鼓励学生寻找证据,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归纳结论,交流自己的探究发现,接受同学们的质疑。


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滋生新动机、新想法,以积极的思维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道理、学习科学方法的学习方式。


如果能进一步激励学生深入到计划、比较、选择、决策等自主参与层面就更棒了!活动主体如果能达到这种状态,就是在向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向迈进。


2拓宽学生自由活动内涵空间和价值意义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活动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还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使学生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科学教师要创造条件,要改变活动本身欠缺的探究过程,要动脑筋丰富探究过程、充实探究问题,重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预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


案例分析

如溶解内容里提到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其实这是个蕴含丰富内涵的科学探究活动,活动空间是比较大的。


老师可以先让小组自己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对能溶解多少盐进行预测(预测又可能会反过来影响到计划的调整)。


如果预测准备的盐不够,有可能就要改为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盐……


预测还会影响实验计划以及过程与方法。如:预测能溶解30克盐,那就会影响分几次加盐,每次加多少,第一次加多少盐等?如果计划分多次加盐,是每次等量加盐,是递减加,还是递增着加?……


这样的探究活动空间就会较大,学生就会有长进和发展。


如果课堂上学生按老师详尽指导和安排完成实验,最后请丁同学汇报溶解了多少克食盐,就等于把这个活动的空间压缩肢解成价值意义不大的简单机械的操作与统计。


这样的教学无论是加盐的、搅拌的、观察的、记录的、还是汇报的——除了最终知道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之外,学生还有什么更有价值的长进与发展呢?


3注重观察实验活动结果并加强交流研讨



小学生与生俱来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要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尊重学生的经验差异和个性特点,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可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认识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内容目标上。大多数老师觉得研讨并不重要,交流研讨会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防止或避免出现波折、差错,忽略、甚至取消交流研讨过程(结果一句话就交代过去)。


其实,交流研讨活动很重要,取消了交流研讨,相当于取消了探究过程。


交流研讨是对信息进行比对、甄别、整理、处理、加工。整个过程是一个思维参与的过程,是科学探究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


交流研讨很重要,前面的活动是为它做准备的,我们很多教师却往往把这最重要的忽略了。


对科学家来说,可能是一个重大发现的机遇——也有可能是一个重要问题的苗头,决不轻易放过,绝对要弄个明白,弄个水落石出!


教师要多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强调相互学习、深入思考。


学生只有交流了、思考了、实践了,才会越来越聪明,他们的探究能力才会越来越强,科学素养才能有所提高。


课堂上科学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发现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这组数据有什么不同?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总之,我们的科学教师要真正把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目标。


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学核心,把科学教学过程看作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把学生看作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完成好教材中的所设计的教学内容。


再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调整教材的观察活动、实验活动,使观察、实验活动更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的探究活动更有效的、更有价值意义,让小学科学课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


(本文原载于《现代教学》2015年6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