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折叠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中文名:曹丕别名:曹子桓,国籍:曹魏民族:汉族出生地:谯县(今安徽亳州)出生日期:187年冬(丁卯年)逝世日期:226年(丙午年)6月29日职业:皇帝、文学家、诗人 主要成就:代汉称帝,建立曹魏大破羌胡,平定河西,复通西域代表作品:《典论》《燕歌行》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世祖陵墓:首阳陵年号:黄初在位时间:220年12月10日——226年6月29日
人物简介折叠
魏文帝曹丕, 魏朝开国皇帝。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者之一。是三国时代第一位皇帝,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
魏文帝曹丕(游戏《三国志12》形象)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谯。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即能为文。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延康元年(220年(庚子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对外平定武威三种胡[1]、酒泉和张掖的叛乱,从刘备集团手里收复上庸三郡[2];对内积极调节曹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果断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当年十月,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为大魏皇帝。定国号为大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下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权力;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提倡节俭、薄葬,预作《终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曹丕的一些措施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军事才华上他远不能和父亲曹操相比,三次率大军南下伐吴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但他的文学有相当高的成就。是中国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总体来说,在位六年,统治期间,曹魏国力进一步增加,版图得以扩大[2],多次击败羌胡、鲜卑等族的进犯。公元226年,曹丕回到洛阳后一病不起,临终前托付曹叡于陈群、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
在位年号折叠
黄初(7年)220年—226年
延康元年十月庚午(220年12月10日)至黄初七年五月丁巳(226年6月29日)
为政事绩折叠
曹丕在位时间只有短短七年,虽然不出彩,但还是兢兢业业做了很多事的。魏文帝曹丕
或许有的好有的坏,但既然是他做的便应当被记录下来:
1、重视文教。221年,下令人口达十万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同年又重修孔庙,封孔子后人为宗圣侯。224年恢复太学,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谷梁博士。在短期内使封建正统文化复兴。
2、修复洛阳,营建五都,推广儒学文化。
3、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提倡薄葬。除禁令,轻关税,禁止私仇,广议轻刑,与民休养,使北方地区重现安定繁荣局面。
4、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黄初末,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基本解决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
5、创立九品中正制,果断称帝,结束汉朝四百年统治,开创士族政治之先河。
6、巩固中央集权,限制后党、宦官权力,颁令“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削夺藩王权利,建立防辅制度。强化中书省,发展校事官制度。
7、派遣军队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之地。
8、多次击败鲜卑骚扰,巩固北疆边防[3-4]。
9、遣使复通西域,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
历史评价折叠
陈寿:“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曹植:“祥惟圣贤,歧嶷幼龄。研几六典,学不过庭;潜心无妄,抗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莹。”[5]
卞兰:“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览照幽微,才不世出,禀聪睿之绝性,体明达之殊风,慈孝发于自然,仁恕洽於无外。是以武夫怀恩,文士归德。窃见所作典论,及诸赋颂,逸句烂然,沈思泉涌,华藻云浮,听之忘味,奉读无倦。”[6]
刘勰:“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7]
垣荣祖:“昔曹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于天下可不负饮矣!”[8]
《全隋文》:“魏高祖文皇帝,绍即四海,光泽五都,负彰魈茫朝宗万国,允文允武,庶绩咸熙,正践升平,时称宁晏。”[9]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
郝处俊:“昔魏文帝著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
张说:“周文王之为太子也,崇礼不倦;魏文帝之在青宫也,好古无怠,博览史籍,激扬令闻,取高前代,垂名不朽。”[10]
王锴:“文帝八岁能属文,博览古今,贯穿经史。及居帝位,益尚谦和。坐不废书,手不释卷。
张溥:“霸朝初创,力更旧辄,至待山阳公以不死,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马植杰:“从曹丕的政治设施来看,也有些不错的。拿曹丕与其他封建帝王相比,尚属中等偏上者。
叶嘉莹:“魏文帝在即位后,曾下了息兵诏,下了薄税诏,下了轻刑诏。他实在是一个很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够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但是很可惜,他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