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霍去病墓前石雕及其艺术价值

  2015-03-28
                     霍去病墓前石雕及其艺术价值  


摘要:本文通过风格和手法的角度对汉茂陵霍去病墓前石雕进行研究、分析出石雕群在艺
术领域,包括美术史与雕塑史上的重要影响、意义作用及几种价值。 
关键词:霍去病墓;石雕;艺术价值  


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史上一次高峰时期,特别是
在汉武帝统治时,随着当时经济的繁荣,文化艺术领域也由静穆内敛逐渐变为凝重刚健的
风格,相较于之前的雕塑作品,西汉的石雕艺术更具雄浑博大之气,反映在陵墓雕刻艺术
中显得尤为明显。 
在陕西的众多汉墓中,茂陵可算是较特殊的一处因着这里即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寝,
同时也是汉代骠骑大将军卫青与霍去病的墓冢。霍去病墓位于茂陵东侧,形制巨大、墓前
布置有各种巨型石兽雕刻,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分析起来,霍墓石雕群有许
多独到与创新,均与它的艺术价值密切相关,包括石雕群风格和造型语言的创新发展、审
美意义、卓越的艺术成就等诸多方面,本文主要对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艺术风格和造型手法
进行分析,试论述其在中国美术史、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艺术价值,为进一步进行汉代
雕塑艺术研究提供参考。


 
1.霍去病墓的营造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著名青年军事家。由于北方
匈奴依靠强大的武力不断入侵中原,对汉的统治和发展构成强大威胁,一直困扰西汉初年
的历代皇帝。霍去病18岁从军抗击匈奴,在短暂的六年中他曾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
对汉朝的军事威胁,为安定民生、保卫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元前117年,年仅24岁的
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在失去这位勇谋兼备的年轻将领之后,为表彰霍去病的显赫战功,
乃“发民国众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在自己的陵寝即茂陵东侧为霍去病修筑了一座巨大
的墓冢,以殊礼送葬即今天的霍去病墓。 
由于西汉时期的礼教制度森严,墓葬的级别分别由陵、墓、冢、坟、穴依次向下排列,
唯有帝王才能建造陵墓,致于将军之封霍去病墓的巍峨浩大却是首屈一指空前绝后,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仅有的特例。从
西汉的文、景帝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
就一直持续,长年的战争使得汉朝和匈
奴贵族之间的积怨很深,并且长期以
来,汉朝对匈奴在战争上一直都处于劣
势,霍去病作为扭转这一势态的重要功
臣之一他对汉与匈奴战争格局的改变
起到重要影响。战争格局的变化使得汉
朝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面对匈奴,而霍
去病的陵墓也必然是汉朝对匈奴彰显
其国力的重要纪念性符号。墓底南北长
105米,东西宽73米,即使顶部,南北也有15米,东西宽8米,冢丘高约25米。
封土是从祈连山运来的,那是由于祈连山下的西域,正是霍去病曾经横刀立马大败匈奴之
地。所以“以冢象祁连”,标志着这位将军以祁连山树立起自己人生的丰碑。在陵墓的高大
封土之上,布设多种人兽石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石雕群原
本散置于封土上,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足,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
石雕艺术精品。但由于时间久远,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损毁
有些被掩埋1949年以前原置于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发现7件后把露天石雕移至墓
前新建的两廊内。现存共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两形不同物像12
件即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短口鱼、
长口鱼、獭蝠等。 


2霍去病墓前石雕群的艺术风格分析 
纵观整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变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文
化根源比如朝代变迁、外来文化的融合等都对中国古代美术的形式与风格或多或少地
产生了影响。如果说宏伟的祈连山形冢为我们提供了一代名将驰骋纵横的历史背景的话
那么墓前的两组石雕却是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历史主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墓前石
雕群的新艺术风格的成因及其具有怎样的艺术价值以下逐一讨论。 


21 雄浑博大——风格探源 
正如上文所述霍去病墓前石雕开创了雕塑史的新篇章。尽管秦汉两朝更替出现但
汉代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秦代雕塑作品以秦代兵马俑为例如图2创
作手法相对写实结构严谨雕塑的比例、大小都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客观的人物形象极
尽人工之美。汉代大型石雕没有沿袭秦的艺术风格而是以粗犷著称注重形式语言简练、
夸张有如浑然天成使得整个雕塑更加雄浑大气充满生命
力。如图3 


211 玉文化的影响 
在石雕创作的初级阶段大型石雕的风格承向不外乎这几
个方面陶塑、青铜、木雕、玉雕和小型石雕。从秦代兵马俑
为代表的陶塑和青铜雕塑可以看出它们都是风格写实的自然
主义与西汉的大型石雕风格相去甚远不会对其产生多大影
响。木雕在秦汉时期还不是很兴盛也不能成为来源。唯有玉
雕和小型石雕不论在材质还是风格上都是能给大型石雕以直
接启发的。可以说玉雕与大型石雕的联系较为紧密。而中国
自新石器时代便开始出现玉文化并且流传广泛。汉人承习前人传统直接与玉雕加以比较雕凿大型石雕。例如以殷商时期为代表的玉人如图4在
人物形态上以及整体风格上都与霍去病墓前石雕十分近似不难看出玉雕与西汉大型石雕
风格的渊源。 


212 楚文化的影响
 霍去病墓前石雕的风格与秦代兵马俑的风格差异之大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西汉
代秦而兴继承了秦的一些典章制度但其实在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文学艺术及政治制
度的一些层面上却更多地表现为明显的楚化。并且楚文化北上与秦文化整合贯通形
成生机勃勃的汉文化。楚文化主要表现为自尊尚武的精神理念幽运玄奥的道家思想以及
产生在以直观、想象为特征的“巫”式思想基础上的浪漫情愫。另外楚地神话丰富从
而为艺术产生创造了条件并推动了浪漫主义一脉的形成和发展。由此汉代的艺术也强
烈体现着楚国浪漫精神的风貌。就这一点除了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群另外还有汉景帝的
阳陵出土陶俑等我们可以深切感觉到楚文化当中那些大胆的想象和写意的勾勒所富于它
们的艺术魅力。


 
213 匈奴少数民族的影响 
西汉是民族真正形成的时期各
民族文化上的融合使得艺术领域也
产生全面发展的的局面许多纪念
性、仪卫性雕塑在秦的基础上逐渐形
成恢宏质朴不事雕琢的宏大风格。
西汉少数民族雕塑成就突出其中即
有单体作品也有铜牌、铜鼓的装饰
雕塑。内容多表现的是与生活相关的
祭司、游猎、战争等场面如图5。
尽管匈奴贵族和西汉中央政府之间
经常发生军事冲突但是汉匈两族人
民之间却保持着往来和经济文化交
流。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匈奴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着汉人社会经济
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对西汉初年大型石雕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霍去病作为平定匈奴的大
将他的一生和匈奴人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修造霍墓时工匠们将中原汉民族
的语言与匈奴人的艺术语言充分结合。在石雕群中有多件作品都反映出这一特色。例如
石雕作品《跃马》如图6该石雕高1.5米马的后腿蜷曲而卧弓起的前腿和昂仰的头
却昭示出战马蓄势待发欲凌空腾
跃全身显露出豪迈昂扬、雄气勃
发的赳赳气势。可以看出石雕的
风格沉着浑厚与前代各朝或同朝
代在艺术品作比较时无论是秦兵
马俑的严谨细致还是汉代马踏飞
燕、长信宫灯的纤巧灵动都很难
找到霍去病墓石雕与前后二者的共
通之处。那么便可得出霍去病墓
石雕所采用的艺术语言并非中原汉
族本身的艺术语言而是很大程度
上采用了当时匈奴人的艺术语言。 



22艺术价值分析  
  尽管霍去病墓前石雕群的出现只是美术史的一个片断但通过对其艺术风格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往往不是其自身单线的延续与成长更多的是不同文化之
间、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相互交叉影响和作用的结果。霍去病墓的这些石雕得以保存至今
它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画面作为早期的现实主义雕刻艺术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221历史意义——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霍去病墓前石雕群中除了驯顺的动物凶猛的野兽之外最精彩突出的莫过于主雕
《马踏匈奴》如图7、图8石马表现的是曾和霍去病生死相依的马马上虽没有出现 
 
 
马主人但显而易见石马就是霍去病的象征。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实同时也
表现出具体的历史情感。而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也恰恰是这个王朝指令者的意志。艺术的语
言实际上是制度化的汉武帝的话语权的直接表现或者说是汉民族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石雕形象地表现了西汉帝国的强盛而不可撼动颂扬了霍去病戎马正站的丰功伟绩。一切
通过骠悍、雄壮的战马镇定自如的气势巍然挺立的雄姿而得以显现。与之对比形成反
衬的是匈奴士兵仰首朝天卷缩在马腹之下虽已狼狈不堪仍面目狰狞手持弓箭企
图垂死挣扎。可以想象历史如何被汉王朝的意志控制支配下而改写可见民族意志和权力
意志成为集中的表现。当时的汉王朝正是以这样一种艺术语言向匈奴人宣告自身的胜利、
炫耀其伟大的历史功绩。也许在汉武帝心中这位青年将领的陵墓将与他曾立下的赫赫战
功一样昭示出大汉王朝所向披靡的威严和军事实力。这样的时代背景最终形成了霍去病
墓石雕群特有的艺术价值。


 
222独特风格的艺术价值 
如果说浩瀚的美术史走到西汉时发生突变那么霍去病墓前石雕群无疑是一个转折点。 
不论是气宇轩昂的高大战马还是温顺敦厚的牛、羊都可以看出其独特风格。每件作品
都非常注重形态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具体的说它独特的风格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第一重现死者生前历史背景是古战场的缩影。其次它通过深刻的象征构思形象明
快透视出具有现实价值的象征意义。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运用精湛的技艺和典型的刀法
笔触塑造每件作品具有高度的传承性。历史性、象征性和技艺传承这三点正是西汉以
后所有陵墓雕塑包括纪念碑式雕塑共有的艺术特点。


 
3造型手法分析 
汉代雕刻在表现动物时并不在动物外形的酷似上下功夫而是在对动物的习性和动
态有了深入透彻了解之后选择最能表现其活力和神态的特征加以夸张和变形直到能把
雕塑固有的韵律和动物的形体统一在一起为止。如上文提到的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是一种
纪念作用的雕塑为了使这些石刻能够长期安放作品采用坚硬的花岗岩石来加以精练的
雕刻同时也极为科学的处理了作品的空间力学采用整石雕成形式语言简练、夸张
在形体大的转折处进行了大胆而简洁的削凿并在细节表现上采用了浮雕和线刻的手法。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造型手法。


 
31“循石造型” 
  西汉初年铁工具尚不足以征服坚硬的花岗岩因此当时的工匠在大型石雕的雕凿上
采取了“循石造型”的手法不作镂空集圆雕浮雕线刻于一身朴拙而雄浑。例如
伏卧出击的《伏虎》如图9虎的身躯是借用了石块本来的起伏形态变化虎身蜷曲的
毛皮则是顺着石料天然的纹理佐以看似随意的线刻的斑纹加以表现丰富简洁使一块
巨石虎虎生威。这件作品整体造型气势磅礴就是采用了“循石造型”的手法精彩的表
现了猛虎伏击时的撼人的瞬间堪称石雕群中的佳作。此外还有石雕《蟾》(如图10)工
匠利用花岗岩浑圆而略尖的天然外形精彩的捕捉住蟾蜍集聚浑身的力气而鼓鼓的肚子
拉长脖子瞪大圆眼将要跃起的一刹那静中育动这也正是汉代造型艺术充满动势的奥妙
之所在。这几件石雕石刻也都是运用“循石造型”因石取象的艺术手法结合巧妙的线刻
使得雕刻的整体效果凝重、浑朴。  


32 造型手法的艺术价值 
以典型的《马踏匈奴》为例这件主题性石雕较为完整和写实。马昂首而立肌肉丰
满尾长拖地马腿如四根石柱与马身浑然一体造型古朴显得坚实稳固极具艺术
感染力。在造型手法上工匠巧妙的运用了当时成熟的画像石的刻画技法使得浮雕和线刻
完美结合合理的运用空间使作品更为完整坚固。很显然当时的工匠非常熟悉马的造
型并且善于利用巨形原石的自然形态筹划马的图形于开动刀斧之先在关键处施以斧
凿去粗取精删繁求简以精湛的表现技巧刻画出高度提炼概括的汉代骏马形象。石马腿下部并不凿客观上强化了跃马的雄浑与厚重。 工匠用静态的画面重现了动态战争的惨
烈景象依然可见残酷的厮杀鲜血淋淋的战场上生命和力量的搏斗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空间这也是西汉之前的雕塑作品中罕见的一种手法。 
可以说这些雕塑作品所展示的既不是彪悍的战马也不是垂死的匈奴人它所展示
的更多的应该是马上战功显赫、所向披靡的将军甚至是整个大汉王朝国力的象征和代表。
这也正是汉代雕塑艺术语言一个重要特色即运用象征性语言。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其他雕
塑的造型语言也都应归结于此并非只为表现马、虎牛等等动物的形象而是用来象征
青年将军的戎马生涯。整个雕塑群以简练、夸张的形式语言展示了一种深沉雄大的气魄
使人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感受大汉王朝的巍巍国势。设 
霍去病墓前石刻打破了汉以前中国石刻艺术的程式不再用像兵马涌那样浩大的场
面来揭示特定的思想和环境而是选取若干生动的场景如“跃马”、“马踏匈奴”、“人
熊博斗”等来简练而鲜明地表现主题。总的说来霍去病墓前石雕很显然已脱离了石刻
艺术的初级、原始阶段其艺术构思、表现手法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选材本身已成为
艺术创作中造型构思的首要组成部分。这说明西汉的艺术工匠们已经驾轻道熟地掌握了
这一规律和手法。


   
4 石雕群的历史文化价值 
    如上文所说秦以前的国君墓上未发现石雕秦以后的西汉1l座帝陵也未发现一件石
雕唯有在霍去病墓前发现了石雕群这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陵墓石雕也是陵墓石雕
的开山之作——纪念碑式雕塑 
石雕群屹立在霍去病的墓前倾注了无名工匠的情感和愿望有纪念碑一般意义它
是墓地艺术的格式化、制度化的烘托。霍去病墓在石雕在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有着十分
重要的历史地位不是因为它历史年代的久远而产生价值而是因为它建立了墓地纪念碑
的格式和制度以不同于汉代以前的旧的雕塑模式形成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刻
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霍去病墓前石雕群作为刻画汉武帝时代征战
匈奴的英雄的雕塑艺术作品已经转化成了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艺术形式它成为格式化
和制度化的规范成为永恒的历史。它的历史价值不仅仅是时间刻录的历史事件的艺术写
照而是超越时间界限的一种艺术风格它一直存在并传承。当《马踏匈奴》表现的那个
西汉初年战火纷飞的主题已经成为消逝的历史事件石雕也渐渐成为历史遗留中的一件件
作品但是两千多年前的工匠们却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和周密的考虑留下精湛的技艺为
我们创建了辉煌的艺术丰碑。这种纪念碑式的艺术创作作为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永恒地
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品类。 
 
参考文献 :
 
[1]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 刘铁军 《中国古代经典雕塑——陵墓雕塑》 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 
[3] 王子云 《陕西古代石雕刻》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4] 《艺术学》编委会 《哲学与历史学的再生缘艺术史的空间》 学林出版社2007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