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贵在自我提问

 老包书屋 2015-03-29

                                阅读贵在自我提问

                                          杨仕威

   “谁来提问”、“为谁而问”、“怎么提问”等问题是大家对阅读教学课堂提问这一现象进行讨论的几个关键内容。新课标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该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怎么指向个体?一句话,指向个体就是指向阅读本身。真正的阅读过程就是不断的提问过程,这是由阅读心理机制决定的。学生指向个体的阅读也就是自我发问的阅读。

     学生的自我发问,不同于一般课堂师生间、同学间的提问,是一种内部的自我提问。提问时间可能瞬间即逝,可能长久驻留心间。提问可能表现出一定语音,也可能只是内心默念。学生的自我发问使思维、情感呈开放型结构,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观照。而一般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形成的比较封闭的思维、情感状态。这种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学生心理状态各不一样,问题的重点不一样,思维、情感的发展方向也就不一样了。

     根据现代阅读心理学理论,阅读主体总是带着自己的阅读期待视野进入作品的。当作品的语言、意象、思想感情一起向我们扑来的时候,我们首先是要凭借自己的阅读期待视野进行辨识、理解、联结与填补并生成新的意义、意象,从而感受情志,领略感情。阅读时,总是把作品提供的意义意象世界与自己已存于胸的意义意象世界进行碰撞、对比,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就开始不断的涌现出来。只有当问题涌现的时候,阅读才算真正开始。比如,初读李商隐的诗《无题》前四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有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别难亦罢相见何难?东风无力怎见得百花就残呢?蜡炬何来泪又如何干呢?这诗“无题”,说的什么意思,表的什么感情?这些问题从意义层面到意象层面,再到思想感情层面,表现出一种心理流向。这些问题或许在瞬间内发出,可能在瞬间内结束,找到答案。提问的本身就隐藏着答案,那就是读者与作者两种视野的联结与交融。相间难是李商隐那个时代男女、情侣的普遍现象,别时难却是另一种难(难舍难分);东风无力必然西风烈,秋冬时节百花自然凋谢,原来是侧写;蜡烛流泪是形象化的比喻,拟人;春蚕,蜡烛两句把爱情之深挚忠贞写得淋漓尽致。

    自我提问要成为我们阅读的一种自觉行为,提问的过程是一种阅读过程,也是一种理解的过程。每一个人在阅读时都有一种前设提问的思维习惯,使阅读活动指向个体内部,使阅读转化成为一种内需。前设提问是促使阅读的一种自我指向。比如读到“红杏枝头春意-----”我们会期待、猜测下一个词(字)是什么,甚至自己心理已经在预设了,此时会浮现诸如“浓”、“满”、“到”、“现”等等词,然而读到“闹”方才找到答案。再如在阅读小说,猜测人物性格、命运以及情节的发展等等,这都是一种良好的问的习惯。好的作品都会超出我们的前设提问,形成一种距离。这就是文艺的距离美。再次阅读填补这段距离,顺应或同化,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视野。

     阅读一遍往往是不够的,需要一读再度。每读一遍也总会有新的感受,也有一些新的发现,可以说是常读常新。在重读的时候我们就会提出一些比较整体性的、更为深刻的问题,同时从作品中找到回答;而这些问题实际上也是隐藏在作品本身中,是作品向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作品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开展自我提问,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促使阅读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对阅读的认识过程。这也是开展阅读教学的较好的自我调控手段。比如在开始阅读的时候,读到文章句子,不能就马上过去,我们要停下来,给自己提问题:我能回忆起有关的知识吗?不能很快理解内容,阅读受到阻碍,怎么办?就寻求帮助。能够回忆,就继续阅读。读完之后,马上要问自己;我能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吗?不能,就要查找原因,能就继续。并在阅读时反问自己;我能提出疑问吗?在自己疑问的基础上进行深层加工,比如概括、比较、评价等等。在此基础上,再次问自己:我能全面理解课文吗?等等,直到完全理解文章,获得阅读体验。我们强调学生的自我发问,并不是就否认同学间相互提问和师生之间的提问。相互提问的前提是学生真正有了自己的问题。强调学生的自我发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就否认了教师的积极作用。

   非指示教学就是尊重学生自己发问,尊重学生个体阅读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开始时,学生总要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文本,获得原初体验。老师没有固定在封闭的几个问题上,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期待视野进入作品。通过老师的补充和引导,学生再次提升自我的阅读视界。我们来看看郑逸农老师是怎样在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的:“学生初读全诗,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再读全诗,推测判断一下诗人的情况;教师介绍诗人的简况(自杀结局、单调生活与孤独心灵),让学生三读本诗,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四读本诗,欣赏研究本诗的艺术价值;讨论交流之后,教师介绍一篇他人的赏析文章,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并反省自身的研读欣赏,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教师介绍诗人之死的文章《海子:诗与死》,再让学生五读本诗,深入体会,并说说此时的理解与体验;最后,每人说一句最有感受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结束语。”(郑逸农《步步引导,层层深入》《人民日报》2004第1期)课堂上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热热闹闹的提问形式,但学生自始至终都在阅读,都在自我发问,自我答疑,自我提高。在个体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再相互对话与交流,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语文建设》06年第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