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引文章:李海林:读陈淑之老师《我想说声谢谢》有感

 老包书屋 2015-03-29
 

读陈淑之老师《我想说声谢谢》有感


陈淑之老师说她给学生写的这封信她“自认为这是自己从小到大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读完陈老师的《我想说声谢谢》,我也要说,这是我“从小到大”读过的无数篇文章中最让我感动、最让我高兴的文章。
陈老师的文章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过去,我个人更多地关注教师的“专业生活”,我把这种生活定位于“反思”。我主要是从教师的“专业反思”来理解教师这个职业。这种理解当然没有错。但是实际上,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生活状态不但是一种“专业生活状态”,更是一种“情感生活状态”,或者甚至可以说,首先应该是一种“情感生活状态”。教师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既是一种以“反思”为主要方式的“专业生活”,更是一种以“爱”为主要内涵的“情感生活状态”。
读陈淑之老师的给学生的这封信,我首先是感动。陈淑之老师对学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这种“亲近感”是真的只有父母对孩子才有的那种“掏心掏肺”。照我看来,对他人孩子的这种“父母般的掏心掏肺”,不是一般意义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做一个“有同情心的好人”,陈老师的这些想法、做法,我觉得已经超越了做“一个有同情心的好人”的境界,陈老师所做的一切,当然都是出自内心,但同时,她也有着很“专业”的考量,即做为一个教师的理性追求。例如,下面这段话:
“这是一个令人焦灼的两年。当你们的英语、数学成绩不见起色,当我们中的个别人与队伍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时,我的焦灼,你们可否了解?当你们的行为操守、同学交往出现我们传统认识上的偏差时,我的焦灼,你们可够了解?因为,我必须对你负责。我相信,你们有很多你们的焦灼,所以你会用你的言谈、你的某些举动去发泄你的不满,所以你会用你的娱乐方式去释放你的压力。这些,我都能体谅。因为,我也从你们的年龄走来,甚至当年的我也不是一个标准模范生。”
做父母的也会有这种“焦灼”,但这种“焦灼”更多的是出自基于血缘的“自然法则”,而陈老师更多的是出自教师这种社会角色的“责任”;做父母的对孩子也会有“体谅”,但这种“体谅”更多的是出自基于“自然法则”的无条件接纳,而陈老师的更多的是基于对学生的某种规律性和特殊性的理性认可。像下面的这段话,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这种认识的:
“孩子们,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一座巨大的金矿,但很少有人能去开采它。每个人身后都隐藏着一个巨人,但很少有人能去唤醒它。所以,正确认识、对待自己,你一定能发光、进步、成功!”
显然,这是一个对“人性”有某种理性认识的人才能有这样坚定的信仰的。
我做过20多年的教师,我常常被教师的这种“职业特殊性”震撼:一种职业竟对人提出这种“超自然法则”的要求,要把某种崇高道德境界作为一种职业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我觉得这实在的“高”要求。一方面,它以超自然法则的力量,在劝谕和告诫着这个职业中的人们,另一方面,它以一种如此磅礴的力量证明着:如果你真是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那意味着,你在自觉地把这种“崇高”作为了你的人生底色。
在读陈老师的文章的时候,我又真的很羡慕陈老师那种“享受”的感觉。我感觉到,陈老师很为自己的这个“创意”和“举措”(这两个词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我不是用它的本意,因为陈老师所做的这些,不是“创意”和“举措”这样程式化的含义所能包括的)感到“乐在其中”,她“一个人”有滋有味做着这一切,“从写信、签名、买信封、开信封、封信封到最后的寄信,所有工序我一人完成”,事后自己还很“得意”,而且还很“期待”。――陈老师是把这一份“教育工作“当作自己的某种生活场景在理解和“构建”。我相信,陈老师在做这一切的时候,肯定没有感到“累”,虽然实际上是“累”的。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学校在考虑事情的时候,尽量不要增加老师们的工作负担,不要太“累”着老师。我当然知道这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是有冲突的,实际上也确实很难真正完全做到。其实的我意思是,我们如何“改造”我们的工作本身,包括工作的内涵和方式,把某些工作当作一种“享受”我们也许的确可以既不太“累”着,又真正做到了我们想做到的。当然,这又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做得到的。然而,陈老师,至少在这一次做到了。这又证明,并不是没有可能我们自己来“改造”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让那种完成任务式的、事务性的工作,“改造”成为某种“享受型”“创造性”的工作。
我当老师24年了,但非常遗憾,我没有做过班主任。但我不断地听到很多朋友说,“当班主任很有意思”,“没有当过班主任,等于没有做过老师”。读了陈淑之老师的这篇文章,我真的体会到:此言不虚。
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我们是可以做得到的。不信,请读陈淑之老师下面的文章:

我想说声谢谢
上海市洋泾中学    陈淑之

 “老师,周记齐了。”
说句实话,当副班长把全班的周记交上来的时候,我的头“嗡”地一下子大起来了。“又有作业要改了!”这是我的第一想法。
可我在看的时候,发现班级超过2/3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政治课上朱家豪同学做的一个课件,主题是有关“分班”的。学生们都说得很伤感,表达了对高二(13)班的热爱与不舍之情,而且还有几个学生当时就在政治课上哭了起来。
周记阅读到这里,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感了,一刹那,两年来与这群学生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一下子就涌上了心头,好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一幕幕回放。
我该怎么来和学生们交流呢?交流我阅读完他们周记的感受呢?
我突然想到了写信。对,信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不仅是信息上的,更是情感上的。于是,我提笔给学生写下了这封信:我想说声谢谢。

我想说声谢谢
可爱的孩子们:
我不知道可不可以用“孩子们”来称呼你们。因为我想现在的你们正是一个拒绝幼稚、渴望独立的年龄。可在我的心中,确实把你们当成了“孩子”,只是这“孩子”的定义可能放在“弟弟”、“妹妹”上更恰当些。
顺顺当当送走04届后,我有种解脱的感觉,但又很不舍,因为他们是我送走的第一批学生,而且班中2/3的学生是我带了三年的,我们感情很深,很多时候是他们在包容我,至今每年我们都会聚会,聊聊那三年。送走05届后,我有种轻松的感觉,因为觉得带的成绩不错,我算是没有愧对自己和学生们,而且尽管我是他们所有人的“后妈”,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还是相处得很融洽,现在他们回来看我已经直呼我的大名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像朋友。我也很高兴,反正毕业之后,大家就没必要那样拘束了。这样很好,我们在玩的时候,我也就可放下架子耍赖了。
本以为,踏上工作岗位已经很久了,不会再有热忱了。尽管我还会尽力、尽责,可不会再尽心了。可是,遇到了你们。
两年了,对你们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两年,因为你们的高中只有一次。对我来说,又是一个轮回,一个相似的两年,因为我会一直这么教下去。两年中,我们共同经历了许多。
曾经想过,让你们每个人写封信给我,指摘我的不足,让它成为我的镜子,促我成长,激我进步。但,我有我的软弱,我怕面对。所以,今天我写下这封信,里面有给你们的话,还有只给你一个人的话。记得不知在哪听到这样一句话:请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今天,也想请你们倾听我的声音。抛开那三尺讲台,放下我老师的身份,请你们做一个聆听者。
这是一个令人焦灼的两年。当你们的英语、数学成绩不见起色,当我们中的个别人与队伍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时,我的焦灼,你们可否了解?当你们的行为操守、同学交往出现我们传统认识上的偏差时,我的焦灼,你们可够了解?因为,我必须对你负责。我相信,你们有很多你们的焦灼,所以你会用你的言谈、你的某些举动去发泄你的不满,所以你会用你的娱乐方式去释放你的压力。这些,我都能体谅。因为,我也从你们的年龄走来,甚至当年的我也不是一个标准模范生。只是,我希望,你知道,现在的你在忙什么?你的忙是否有个度?这个忙对你今后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或许你想不了这么多,或许你还不曾想过,但我想告诉你:真的,青春只有一次,不要拿青春去赌明天,因为十赌九输,谁见脚踏实地的人天天做美梦?真的!看准目标,执著努力。现在,没有大道理,只想告诉你们一个故事:有一座很高的塔,许多青蛙想爬上去。他们来到塔下:“呀,这么高,爬不上去。”于是,撤走了一批。爬着爬着,又有青蛙说道:“呀,还是这么高,看来是爬不上去。”于是,又撤走了一批。最后,只有一只青蛙爬上了塔顶。大家纷纷前去祝贺,想知道他成功的原因。最后发现原来他是个聋子。你看,没有外界干扰,一心只向目标奋进,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但是这更是一个令我拥有美好回忆的两年。军训时,我们迎烈日,避台风,不过让我见识到了你们的纪律性。学农时,挥汗如雨,你们的稻草人、篱笆墙,似模似样,让我见识到了你们的巧手。运动会上,齐心协力,男生终于有了零的突破,女生们拼尽全力争得团体总分第一,人人都参与其中,即使是那硬性规定的宣传稿,我们写得也是轰轰烈烈。
班级运动会上,当我看到冬日的懒懒的阳光洒在你们的身上,而你们每个人都露出了那种久违的没有任何压力的笑容的时候,那一刻,我很感动,一种莫名的喜欢涌上心头。那一刻,我突然有了“不想分班”的念头,因为在那一刻,真的,你们每个人看上去是那么可爱,是我教过的最可爱的一群学生。至今,那天的场景就像一部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回放。不过,同学在周记里说得真好“今天的分离,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相聚。”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常美好的明天。
那张集体照,摄于2006年12月22日,再一次看到了我们每个人青春、放肆、无忧无虑的笑容,那两个蛋糕(谢谢施惠、宋妙),那句让我至今心里还暖暖的“淑之姐姐,我们永远爱你。”还有那场集体舞,放飞气球时,我们的那阵高呼……
回头想想,美好的回忆,又何止这些。回忆中,我见证了大家的努力,见证了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这是一段成长的足迹……
所以,尽管我为你们焦灼过、苦恼过,对你们气愤过、失望过,但我还是很高兴能和你们共同度过了这两年。我喜欢这两年,因为这两年的时间对我而言是笔宝贵的财富,从你们身上我学到很多:
校园值周时,你们认真地打扫校园,能去主动帮助身边的同学,我看到的是关爱;篮球比赛时,拼尽全力为班级加油,甚至有人为此流泪,我看到的是团结。张老师生病归来,黑板上那句“May you healthing”,我看到的是感恩之心。当听到有同学说“又要上语文课了”(我想这句话的潜台词应该是语文课真没劲),我先是委屈,有些生气,觉得我的认真备课未被尊重。但回头一想,为什么我的课不能上得又具实效性,又能深深吸引你们呢?同学的这一句,促我反思。我得承认,我要多下功夫恐怕才能获得“双赢”的局面。就允许我引用那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所以,对你们我会有许多的不舍,不舍你们每一个人,不舍这个集体。尽管我们没被选上区优秀集体,但我还是觉得我们是很棒的。但,我会化这种不舍为一种工作的动力,我希望我可以用我的爱心和责任心无愧于你们,还有你们的家长,可以顺顺当当地把你们送入高三。
孩子们,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一座巨大的金矿,但很少有人能去开采它。每个人身后都隐藏着一个巨人,但很少有人能去唤醒它。所以,正确认识、对待自己,你一定能发光、进步、成功!马上就高三了,弥足珍贵的高二也即将过去。所以,一个战壕里的朋友们,用实际行动来为你美好的明天而做准备吧。你们可以成为最优秀的,但你们还没有行动。
最后想说,因为实在没时间给你们每一个人亲手写,也没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有能力来亲手写,所以我选择了键盘。
最后,在这封给你们的信中,我想说:谢谢你们,谢谢这两年。

这封信,写完之后,我忍不住又看了有数十遍,自认为这是自己从小到大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了。
当天我就很急切地把这封信复印了48份,之后又利用晚自习值班的时候,在信的结尾处给每个学生写了段悄悄话。在这段悄悄话里,我向每个学生或谈了我对他们的看法,或回忆了与他们的过往,或真诚地就自己曾做得不妥的地方向学生说抱歉,或由衷的表达我对他们的喜爱之情。虽然写到手酸,但我心里非常高兴,像是积压在心中长久的情感得到了抒发似的。
第二天,我又急不可待地亲手写上学生们的收信地址,并在下午二点十七分的时候寄了出去。
从写信、签名、买信封、开信封、封信封到最后的寄信,所有工序我一人完成。有知情的老师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这几道工序让学生来帮忙的话,恐怕几分钟就能搞定。是啊,几分钟,多轻松啊。只是,我想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真情,感受到来自于我对他们的爱。所以,尽管很费时间,尽管很累,但我乐在其中。我想,这是我的一份心意。
我或许会忘了这两个日子:4月2日,我写信的日子。4月3日,我寄信的日子。
但我一定不会忘记这三个日子:4月5日,我收到来自两个学生回复的短信,他们说:谢谢老师您给我们的这封信。4月6日,我收到了第一封学生的回信,他在信的开头称呼我为“尊敬的陈老师,亲爱的淑之姐姐”,在信的结尾处以“您永远的学生,你的小弟”结尾。4月9日,一个很让我头疼的学生对我说,“你亲手写的那些字是世间最美好、最漂亮的字。”
没想到,只是这样一个非常普通的举动,却带给了我的学生那么多的感动与感激。我无言,但我不禁思考:或许因为我的这封信是以一种平等的、人性化的方式在对待我的学生们。我是在把我的爱洒向每一个学生,没有厚薄之分。所以我们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
谢谢我的学生们,我会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