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后一个人民公社:记工分分口粮集中耕作

 mrzmjy 2015-03-29
  20年前实现中小学免费

  周家庄共有劳力6000多人,其中80%在企业,15%从事农业,5%从事个体私营业。

  2006年,周家庄工农业总收入48678万元,人均收入达到了晋州市最高的5609元,财政收入也是全晋州市第一。

  由此可见,周家庄这个“人民公社”仍具有一定的活力。就在老百姓收入增加的同时,周家庄的集体经济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种增加的受益者自然还是周家庄的社员。

  从1981年开始,周家庄的家家户户已免费使用上了自来水。次年,公社开始对年满65周岁的老人实行养老津贴、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等福利政策。随后,中小学一切费用全免。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福利政策也是在不断改新,以前,养老津贴是每个月30元,从去年开始涨到60元了,目前,我们正在酝酿一批新的福利政策。”王月双说。

  公社里的福利体系、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其实是靠乡里的9家集体企业在支撑。

  一份资料显示,2005年,周家庄的农业纯收入是2121万元,而一个周家庄阀门厂的纯收入就达到2549万元。

  吴强是阀门厂的门卫,他告诉记者:“我们也是按工分发工资,我去年发了一万多块钱,真正在工厂内做工的人都能发两万多块。”

  “人民公社”期待改变

  虽然周家庄的集体经济模式,让社员“不用操心”、“生活有保障”,不过,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这种模式存在不少弊端。

  “我还是感觉把地分了好,这样更公平,干活更有积极性,可是我们又不敢说,自己做生意吧,也没那本事。”二队社员吴女士说,“我们队长光会给我们分活,他自己就从来不干,发的钱却比我们都多。”

  吴女士还向记者透露:“周家庄乡的很多干部,包括生产队长、几个厂的厂长,都是乡党委书记雷宗奎的亲戚。”

  对于吴女士的说法,王月双这样解释:“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做到让人人满意。多年来,周家庄的风俗是女不外嫁,男不外娶,所以,要是追根溯源,周家庄人人都是亲戚。”

  周庄乡政府办公室主任说,周家庄乡从乡长、副乡长,到武装部长等,都是没有工资的农民身份,分红收入只比平均水平一万五六略高一点。

  让周家庄乡的干部们最为得意的福利政策,也有社员提出质疑。

  “啥福利政策啊,我们可没感觉到,其他乡镇的农民吃水、孩子上学也是免费。”三队社员韩先生说,“应该把地分了,那样干活才有积极性,那些想混饭吃的人就混不成了。”

  吴女士和韩先生都提到了“积极性”,这也是乡党委书记雷宗奎一直思考的问题,他已经意识到,生产缺乏积极性,工业过于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等集体经济的局限性。

  那么,周家庄的体制能否延续,它的明天在哪里?

  这些问题也一直困扰着雷宗奎,他也说不清楚。他只是觉得,集体经济确实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

  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刘增玉认为,从目前的现状看周家庄的体制是完全可以延续的,“关键在于人的因素”。

  随着工业人口的增加,慢慢地已经开始影响到农业生产。雷宗奎设想,要提高农业机械化,再到外面聘一部分劳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