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秀水拖蓝 2015-03-30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应该用其利而避其弊,不应当以其有弊而弃其利。教育不能滥用惩罚,但也不能没有惩罚。教育不能拒绝惩罚,教育应时刻保留惩罚权。

教育中的惩罚,是指对学生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改正且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约束力的教育方法,旨在使学生受到警示,控制其不良的思想、行为。它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

教育学中一般认为:惩罚是对学生过错行为的一种否定和强制性纠正,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

合理的惩罚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①有利于个体的社会化;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非观念和正义感;④使学生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⑤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存在价值;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

没有惩罚,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惩罚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惩罚,教育惩罚就一定能够发挥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陈卜瑜

03070102

 

 

惩罚不等于体罚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这句话我个人是挺同意的。因为这里的惩罚绝不是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人觉得难堪,打击自信心。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只有奖励而没有惩罚,那么教育将会是软弱无力的。因此,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然而在当今的家庭中,溺爱孩子已经成为了十分普遍的现象,溺爱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在家庭中没有规矩;二是孩子违反了规矩,家长没有及时给予惩罚。溺爱的后果是孩子在今后难以适应惩罚和挫折,有的甚至因一些小的挫折而萌生自杀的念头。事实上,社会中充满了惩罚,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经常会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因而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正视惩罚。

当然,惩罚是需要信任与尊重的,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学生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惩罚需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能力与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学生的特点当缺点。教育的方法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表扬批评奖励处罚都应该存在。应该在信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挫折中成长。

                                                         顾蓓

                                                       03070108

 

教育过程中,惩罚教育不可或缺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口号中,我们看到了教育正在走在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为前提的光明大道上。赏识教育也渐渐的抬起了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社会舆论的呼声更是要求教师要善待学生。但是赏识教育、无批评教育并不是适用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孔子也说过要因材施教。有的“问题学生”并不能在赏识教育的土壤中成长,他们没有积极的人生目标,心智发展不成熟,责任意识不成熟。所以惩罚教育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还是应该适度的存在的。要让惩罚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惩罚教育是以尊重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学生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但是惩罚教育并不能等同于体罚。教师使用惩罚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让学生明白这样的事情下次不能再犯。惩罚教育得到的是一种结果,重视的并不是惩罚的过程,不同等与体罚。

我认为,惩罚教育也是一种正面的教育方法,能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来看,遇到挫折与批评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受过风雨的磨练是绝对不行的。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人生活后很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失望。”所以对于那些犯了错误的孩子要予以适当的惩罚,培养他们敢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李香君

03070114

 

 

惩罚——完整的教育?

有人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虽然,我一直以来所受到的教育让我感觉到了:惩罚是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让学生乖乖完成人物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新教师而言。但我并不认为教育有了惩罚才是完整的。

我认为现在的小孩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是变得越来越聪明了,虽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发展健全,但一些基本的道理还是有所了解的。而且学生基本上都会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积极的表现自己,因此我觉得教师可以通过说理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意思,让他明白是非曲直,从而让学生自己做出正确判断,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师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先可以表扬一下学生好的方面,然后再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处,适当的给予批评,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改正。

我觉得惩罚这一词太冷酷,是在发生了较严重情节的事件的时候用到的,若教师一味的用惩罚的手段来教育学生,会伤到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发展。

因此,我觉得教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好不要用到惩罚这一手段,我认为理想的教育是没有惩罚的、师生平等的教育。

03070120

莫晓艳

 

完整的教育需要有度惩罚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这句话让我想起另一句话:没有挫折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两句话有一定的可比性和类似性。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再平坦的大道难免也有坑洼。在通往完整的人生道路上,有欢笑、有泪水、有甜蜜、有辛酸……酸甜苦辣,少了任何一样,我们的人生都是有所欠缺的。同理,教育的道路也非平坦大道,充满着崎岖和坎坷。

教育中的惩罚很大程度上根植于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对部分受教育者实施鼓励能够促使其进步,而部分受教育者则需采取惩罚才能督促进步。若将教育比作人生,那么鼓励等积极方法可视为欢笑和甜蜜,惩罚则可看作辛酸和挫折。同时,人天生具有惰性,只是程度不同,对于惰性,教育者进行有度的惩罚,应当能够事半功倍。人生需挫折而完整,教育需惩罚而完整,有度的惩罚在教育中是需要的。

施燕

03071027

 

 

惩罚是教育的必要成分

时下 “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的“时尚”,成为教育界推崇的理念。“惩罚”教育则越来越被教育者抛弃。赏识,激励可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成为学生上进的动力,是教育的必需成分。那么,惩罚呢,惩罚是教育的必要成分吗?

在我看来,惩罚是教育的必要成分。常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们可以理解为惩罚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不仅不可能远离惩罚,而且应将其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有效地加以利用。

在现在的素质教育和教育理念中,人们或许认为惩罚只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上进和改正缺点的动力,甚至对学生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这也就必需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使用惩罚手段的一个度的问题了。

那么,如何对惩罚性教育手段加以利用呢?

我认为,首要就是对“惩罚教育”这个词的理解,正确认识惩罚教育,给惩罚教育一个合理的定位。

其次,遵循惩罚教育的原则,充分发挥惩罚教育的作用。

再者,把握惩罚教育的方法,使惩罚教育更有效。

我想,正确的把握上述三个教育惩罚的原则便能将惩罚加以利用,为教育服务。

徐媛

03070133

 

 

“完整的教育”——奖励掌舵,惩罚护航

有人说,“没有惩罚的教育不能算作完整的教育”。看似简单粗糙的一句话,却需要抽丝剥茧的体会。

行为主义有关学习动机的理论认为,可以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和惩罚的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在尊重人格的原则上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是教育惩戒应首先是教育,其次是处罚,因为处罚的最终目的还是教育,而不是处罚本身。教育者负有社会给予的管理学生的职能,而管理是具有艺术性的。教育学生时表扬、奖励一般比责备、批评、惩罚更行之有效,更有激励作用。因此我觉得现今处罚便可以借此而华丽地变身为“奖励式惩罚”,进行一场爱心教育,通过剥夺某些小权利而赋予另一些可以促进其发展的任务替代施加压力,这将会是一种更具实际操作意义的温柔的惩罚。

  所以,完整的管理促进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培养完善的人。

应长燕

03070141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对此也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

真正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在学校,任何形式的体罚都必须根绝,因为离开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就谈不上任何教育。这是我引用的“教育家”的谬论!!!!

愚以为,教育之爱心,本身就包含了严格要求,甚至包含了必要的教育惩罚。因为科学而成功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

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误区。他们认为既然是“教育”,就总是“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教育专家”也常常这样“高屋建瓴”而又“语重心长”的教诲每天和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要“说服教育”,要多“谈心”,要多“讲道理”,要“感化”, “不能发火”呀……

但许多老师显然还没有修炼到面对错综复杂的教育难题特别是面对具体的违纪学生时能够“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程度,他们――包括笔者实在做不到呀!于是,有人讥讽这些“专家”:“您说得太好了!那我把我的学生交给你,您来试试吧!”

应该说,“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以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学习权利――也就是说,必须予以必要的惩罚。

什么是“惩罚”?我理解的“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甚至可以请出教室让学生反思其过(对所谓“请出教室”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好简单肯定或否定);后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做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要求他。”

但我要说明的是,不管怎样的教育惩罚,都不能是体罚。有的朋友不理解我的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既然是“惩罚”,怎么又不包括“体罚”呢?“体罚”不是“惩罚”的一种吗?     这又是一种误解。何为“惩罚”?“惩罚:严厉地处罚。”那什么叫“处罚”呢?“处罚:使犯错误或犯罪的人受到政治或经济上的损失而有所警戒。” 而何为“体罚”呢?“体罚: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儿童的错误教育方法。” (以上解释均摘自《现代汉语词典》)可见,“体罚”从词义上讲,是排除在“惩罚”之外的。只不过现在许多人一提到“惩罚”,总想到“体罚”,这是对“惩罚”一词在理解上的泛化。

我这里还要强调的是,科学的教育惩罚不仅仅是制止违纪现象的手段,而且还应该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法治精神的途径。也就是说,教育惩罚不应该只是来自教育者,而应该来自学生集体意志。比如在我的班上,所有的惩罚都来自学生民主讨论最后无记名投票通过的《班规》,因此,这“惩罚”已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如果这样,很容易导致教师不自觉的“专制倾向”)而是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更重要的是,教育惩罚不能仅仅针对学生,同样应该针对教育者。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中,班主任和学生都应该遵循共同的“规则”,而不能有任何凌驾于集体规则之上的特殊成员。在这里,教育惩罚充满了师生平等的法治精神。从教至今我当班主任已经20年,我多次因不慎违规而被学生依据共同制定的《班规》惩罚。我觉得,这不是我有意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或者显示“打铁先要本身硬”;真正的民主教育,理应如此。

总之,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这样的“教育惩罚”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学生与班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开始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的平等。这样的教育惩罚,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注意,不仅仅是“法制”)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而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所应该包含的基本要义。

 

周卉

03070148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曾经关注过教育性惩罚。在西方,卢梭和斯宾塞都主张自然惩罚,让儿童为自己犯的错误承担责任。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但是并不排除使用惩罚。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这种必要的“修剪”,就是惩罚。

教育性惩罚的必要性:一方面,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具有潜在的危险的事情,因此孩子的全部创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完成,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虽然在学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体生活,也常听到老师、父母教育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试想,如果一味地用"表扬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甚至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

03070155

周恒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