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批评不是惩罚,而是明事理的过程

 秀水拖蓝 2015-03-30

说服就要讲道理,“理”是什么?就是应该依据什么处事原则处理与人交往中的矛盾。

学生的行为举止都是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交往中的矛盾就是个人的需要满足和他人需要的满足相冲突时的冲突。道德是什么?就是相冲突时的退让。所以,对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就是分析他们这些行为的动机,要满足什么心理需要,符合不符合道德原则。说服教育就是说这个理。离开这个理,就叫粗暴蛮不讲理。

   不同的行为举止,反映不同的心理需要,批评要有不同的内容。

不遵守纪律

  一种是学前期他律阶段尚未完成,不懂得如果自己的需要和他人需要相冲突时要退让的道理,也没有自行约束的习惯。无意识地随心所欲对待学校的规章制度。品德心理结构需要重建。对于自由散漫型学生,要讲明规矩纪律是给学习创造良好学习环境,遵守纪律不但对多数同学有好处,也对个人自己有好处。不遵守纪律是对大家利益的侵害。要批评散漫的只顾自己痛快,不管别人的自私心理,当然还要动员周围同学监督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训练。(见《散漫学生的教育对策》)

不专心听讲,不完成作业,抄袭作业。

一种是心理问题。由于某种原因长期学习失败,知识链严重断裂缺损,新知识无法与旧有知识叠加与扩充。用消极怠工的方式漫不经心地应付学习,降低或避免环境压力所产生的心理焦虑。他们需要的是进行鼓励,树立信心,而不是批评。而是降低要求,减少作业量,动员任课老师、全班同学帮助弥补知识缺陷,尽快使他体验到成功,树立学习信心。 (见《征服英语乱课》)

一种是品德问题。由于不能诚实待人,延伸到不能诚实做事。虚虚假假投机取巧的处世态度形成完整的不道德心理结构,做事就不可能实实在在,勤奋刻苦。总想用投机取巧的方法,满足虚荣的自尊心。对待他们说明知识学习是实实在在的事,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是学不好的,指导诚实做人,诚实待人。(见《落选班干部》)

打逗行为

课下互相打斗、给同学起不雅的外号。除了需要较大的运动量发泄自己的能量的生理需要之外,就是通过戏弄他人,侵犯他人,获得沾他人便宜的心理满足。被侵犯一方则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进行还击的冲突。侵犯与反击使冲突逐步升级,最后往往演变成大打出手。发难方是品德问题,要批评侵害他人,满足自己的不道德心理,受侵犯方缺乏道德伦理的理论,不会用道理进行反击,是指导用说理的方式,用结交更多朋友,获得帮助的方法保护自己。

批评是揭示他们的通过侵犯他人,获得沾他人便宜的心理满足心理动机,说明大都会不断升级造成严重危害的后果。不能各打五十大板。

传闲话

不负责任地随意传播他人说的话。一般是心理需要。交往过程需要互相倾诉,传播他人如何如何,可以做为满足交往倾诉需要的话题。但是,不能约束自己,不懂得顾及集体的团结和睦是品德问题。个别学生传闲话是为了向某些人讨好,有意识地挑拨离间。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他人,这是品德问题。

前者需要讲明人际交往需要沟通倾诉,但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话要估计影响互相团结的传播后果,又要教给学生谨言慎行。

后者应该让他知道获得大家爱的条件是乐于助人,宽容和睦,文明礼貌的做人品德,为了讨好出卖他人是损人利己,最为别人所不齿。

斤斤计较

过于计较每一件小事的得失,吃一点小亏耿耿于怀,沾便宜心安理得,俗称“刺儿”。

批评他们斤斤计较是维护鸡毛蒜皮的小利益,丧失的是友谊和信任,被排斥在集体之外,社会之外,将来会吃大亏;而宽容待人,好像是损失,从长远看,收获的是更多的朋友和友谊,有了困难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

说谎骗人

  对教师说谎无不是为了逃避惩罚,维护自尊。不是品德问题。

  形成说谎习惯,为了讨好而说谎,为了骗取财物而说谎,为了逃避责任而说谎,都是通过损害他人获取个人利益的品德问题。

 要讲明诚实做人能获得大家信任,进而有困难能得到大家帮助,能有更多的朋友。不但要批评,更重要的是创造诚实被赏识,说谎被鄙视的良好环境,。

蛮不讲理,霸道。

一种是缺乏道德概念和理论,头脑简单,无法用说理的方式解决矛盾冲突,情急之下使用武力。这种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受到侵害,需要的是教师和同学公正对待,           再讲明自己解决不了,应该寻求朋友和老师的帮助的道理。而且动员同学有时请及时相帮。不是批评,而是从关心出发讲明道理。(见《学会结交朋友》)

另一种是有尊严被伤害的经历,形成抗拒权威的逆反心理,有意识地向教师挑战,故意破坏课堂秩序,以自己的挑战行为显示自己的能力,从部分后进学生那里获得钦佩赞赏支持中,获得从学习生活中得不到的尊严满足。这既是心理问题,更是品德问题,道德价值观需要在学校教育中重新建构。这是抗拒逆反型学生。

只有消除逆反心理,教师得到信任,才能进行教育。

如果说服,教师应该首先阐明自己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态度。

其次,说明老师能够理解学生,对权威的反感是遭受不公正对待的结果。

再讲解规矩对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获得多数人尊重认可的合理途径才有可能听得进去。

搬到畸变心理支柱,品德心理结构需要重建,需要完整教育方案、充裕的实施时间、教师的学识和耐心,班集体道德主流形成,不是简单批评就能解决的。(参阅《青年教师的个案》中的《心理较量》和《第一次做班主任》中的《一个个别女生的转变》)

 

迷恋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

  网络游戏其诱惑力是枯燥的知识学习所无法相比的。网络游戏能够即时满足成功的心理需要,而知识学习要付出无数艰辛劳动,成功与否还不一定。付出艰辛而无收获的学习失败,加速了向网络游戏的兴趣转移。

  网上聊天能够满足倾诉心理需要,能够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是学校生活中目前无法满足的发泄方式。

这些不是品德问题,而是学校的教育缺陷,包括目前的知识教学和考试无法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紧张的学习生活无法满足学生沟通交流的需要。而疏忽班集体的建设,疏忽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对教师信任的丧失,班集体凝聚力的崩溃,学生的心理需要不能从学校生活中得到满足,另寻途径的结果。

教师应该实事求是的说明,喜欢网络聊天是因为我们没有机会互相沟通倾诉,明确声明自己原作同学的真正朋友,愿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和建议,有机会愿意平等的和同学聊天。再讲网络聊天的陷阱和危害,学生就听得进去。

给学生分析两类不同的网络游戏。普通的能主动终止的游戏,还可以玩。自己要有约束,不玩物丧志。利用不断增值吸引上网的游戏就如同毒品,一旦上瘾,无法戒断。再用实例说明危害。(这是第二次做班主任,开学后的讲话概要之一)

中学生恋爱

  进入少年期开始对异性的兴趣增加,不是品德问题。

再一个原因是心理孤独的需要。为了满足交往沟通需要,交异性朋友是最好的出路。

教师应该讲明:

一是婚姻不成,两耽误。童年少年期间是系统地学习知识的关键期,这决定一个人未来到社会上的位置,进入社会以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连基本生存都难以保障。对方年龄大了,理智了,不光考虑异性情感,还要考虑今后的生活依靠,最后分手也就必然了。学业不成,

二是年龄小不成熟,长大进入社会,接触的人多了,选择性强了,原先看中的不见得还能够看中。这就是分手的原因。即使是大学时期的恋爱成功率也不是很高,原因也是如此。(见《第一次做班主任》中的《制止中学生恋爱恋爱风气泛滥》)

对学生心理研究的前提下进行批评,就有了针对性,才可能产生教育效果。但是,批评不完全是讲解说明,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应该讲究不同的批评方法,寻找不同的批评时机,才可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效果。这些在《入学新生的心理研究和教育对策》《让阿片过程发达到教育目的的途径》中都有阐述。

总之,批评过程也是教师向学生展现品德修养的过程。层次分明的伦理推理,生动明晰的语言,感人肺腑的故事事例,不仅是道德伦理的感动,更重要的是广博的知识,道德的情感,使学生油然产生的敬佩感。

批评的效果是由教师自身修养水平决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