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玩鉴别十八法第三部分

 臻品阁 2015-03-30

                                  第十三法  掂分量

 

       分量是各种物质的内在质量,每个历史时期和每种艺术品都存在着特有的内在品质和分量。因此掂分量也成了古玩鉴别的重要一环,瓷器、铜器和木器都如此。诗云:得得复得得,不怕藏路仄,凡事有渐进,前程总可达。
    鸡翅木和铁梨木,皆为名木,纹路也极其相似,但鸡翅木比铁梨木更稀有名贵。这样就需要掂分量进行区别。铁梨似铁很沉,而鸡翅如棉极轻,一掂即见分晓。在传世的实物中有一种被称为“野鸡翅”的品种,常被用来和红木橱配框。黑质白纹木质坚实,分量甚重。这和名贵的黄杨木一样,黄杨也有两个品种,即小叶黄杨和大叶黄杨,小叶黄杨,俗有“千年黄杨”之美誉,意即小树苗成材需要一千年时间,它木质细腻坚实,因而分量沉重,大叶黄杨生长较快,分量也轻,而且木纹也较明显,其价值难以与小叶黄杨相比。黄杨木常被甬式工匠用作嵌镶的材料,嵌****物、花卉、翎毛走兽。年代越久,图案色泽就越红黑,许多精品都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图中所示为明代黄杨木关公造像,因是小叶黄杨制作,分量沉重。
    象牙器品也有真假之分,真象牙不仅光亮有纹路,且分量较重。而高仿赝品虽也有依稀纹路,但分量偏轻,质地不坚,其色泽也是靠化学原料浸涂而成。还有近年铜质压铸艺术,莫看黄灿灿或黑秋秋的各种造像和艺术品,却有假铜和真铜之别,假铜是替代粉末压铸后而成,容易摔碎,显然假铜和真铜在分量上存在差异。在色泽上也存在差异,年代久远的传世铜制品,其颜色似铁
    真假银币用手一掂即可分辨。近年用纯银制的赝品,虽然分量相近,但边齿不及真品精致完美,文字图案也和真品略有差异,个头比真品略小。两只同样的棒锤瓶,底款皆为康熙年制,看来皆为清初之物,而分量稍轻的多是清晚期或民国仿品。因年代悬殊,而胎土有差异,清初的胎土坚密细实,分量较重。民国期间一般较为疏松,所以分量偏轻。近年作伪者深知个中原委,于是常将胎和底部加厚,以增加分量,但往往超重,因此过重的也多为赝品。文房四宝之一的旧墨(珍品为名贵古玩),分量皆轻。新仿的分量就重,因水分尚未挥发,一掂即知。旧墨名品为重要的文房用品,价值甚高。古墨和古帖因为传世量不多,至今没有引起收藏界的足够重视。直至近年上博花450万美元从海外抢购回四本《淳化阁帖》,才知道“黑老虎”原来也是瑰宝。
    新制的所谓红木家具,如果分量特重,就要考虑是否木材水分未干。目前市场供应的红木家具,大多为酸枝木,与真红木相比,硬度不够。未干的酸枝木分量偏重,质地也不如真红木细腻坚密。它们的价格也大相径庭。所以这类作品的面板与面框就出现三四毫米的间隙,以防桌面以后拉纹。而真正的老料制作,就无需也从来不用这些间隙缝。其分量虽重而适中。所以学会掂分量,不失为鉴定又一法。
    遇到一件传世家具可先掂掂分量,尤其是年代久远的上漆家具。高档的木材分量多较重。一家旧木器公司,从外地廉价购来一批家具,多为明式上漆家具,请注意明代生产的木器,不分木质如何,常常髹漆,好像宋代的玉器佛像乃至象牙都有鎏金和贴金的习惯。该公司有人发现其中几件分量很重,引起注意。他们去漆后细看木纹,想了解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不看不知道,看了方知这两件书橱,皆为名材黄花梨制作,拣得“大漏”。一般凡分量重的家具,多为优质木材。轻分量除了一种鸡翅木名贵外,只有楠木、银杏木,别的就无其他名材。而重类的数量就较多,如黄花梨、紫檀、铁梨、沉香几种外,还有红木、乌木等,皆为分量极重的名贵材料。相比之下,铁梨和红木存世量较多,但铁梨木家具多为清早期以及明代家具,在历史年代、文物档次上,颇有价值。因此国家在禁止出口的五种木材中,就包括铁梨木家具。红、黑酸木又称为“新红木”,多为近年从缅甸、越南、柬埔寨进来的木材,与红木类同,但硬度不及红木,价格比红木低得多。有一种还与黄花梨极近似,而这种称绛香型黄花梨与新红木太相似,容易混淆,分量也差不多,需注意鉴别。有一种榉木制作的家具分量也极重,榉木在古玩界有红榉和黄榉之分。红榉多为明式家具,因年代久了,外部色泽显现出红黑色。这类家具的做工,近似黄花梨。有一张黄花梨棋桌,枨档与腿及矮老皆为黄花梨,而桌面为榉木。有些床底为榉木而床围为黄花梨,或紫檀,可知榉木不同凡响。清中期后,因黄花梨、紫檀材料告竭,则由红木取而代之,于是出现了榉木、红木夹做的家具。榉木与红木比,质地不如红木细腻,硬度也偏低,但榉木的年代早于红木,榉木家具大多做工考究,又不翘不裂,不蛀,而红木因为“个性较躁”,尤其是薄板材容易开裂,这一点比不上榉木,且年代又晚于榉木。近年,许多红榉家具精品价格已大幅上扬,而使许多红木家具相形失色!再说近年酸枝木家具上市,皆被誉为红木家具,因而使红木家具声名跌落!黄榉家具因其年代较近,外表色泽依然保持其原有本色,大多皆是清晚期作品。清末民初有些家具有一特点,一般体积较小,不像明代家具体积较大。如明式红榉架子床,与清中晚期最大的踏步床相仿,不仅床大,分量也非常沉重。椅子和橱等家具都比清代高大,这大概和明代人口较少,住房宽敞有关,所以明代装裱的画也特别长,现代的房子根本挂不起来,而现代装裱横幅较多,直幅较短,也形成了时代特征。因此,大家在收藏传世古典家具时,遇到椅子座面及橱门特别阔大的,十有八九皆为明式家具。其历史价值,不是近代家具可以比拟。
    现代高仿的青花瓷器、晋瓷以假乱真,但是分量往往超重或偏轻。古代“苏泥勃青”青料都靠进口,而近年在云南已经研制成功,仿制得与古代进口料几乎一模一样,光看表面莫辨真伪,但在底足与分量上有差异。其熟旧感和韵味也有区别,多超重或偏轻。因古瓷有适当的重量,高仿者即在重量上做文章,但要做到与古瓷的重量恰到好处,谈何容易,所以出现非轻即重的现象。只要有机会接触过真品,一掂可知其大概。晋瓷仿品也同样如此!这些高仿瓷特别是仿宋元前后及明清作品又经过某些拍卖行和杂志误导,致使海内外许多收藏家误入歧途,请著名大家鉴定,竟也出现疵漏,从而对我国传世瓷器望而生畏。
    我国有二个历史时期瓷器分量最重,其一是元代龙泉窑,那时期的作品,大多分量偏重。我们接触过一只高27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0厘米的大口梅瓶。器身刻绘缠枝牡丹纹和蕉叶纹,宛如一幅淋漓尽致的水墨画。器口因长期使用,釉层已被磨光,露出滑溜的胎骨,拿起来有沉甸甸的感觉,其重量达2300克,可知一斑。其二是康熙景德镇窑,无论是青花、五彩和素三彩(不包括薄胎)皆分量沉重。我们了解康熙朝的胎骨特别洁白坚密,是因为十几年前,曾经打碎过一只直径30余厘米的康熙素三彩盘子,该盘子正面为罕见的麻布釉,釉面如橘皮纹立体感极强。划绘一枝三叶四小果,颜色红褐,器口亦涂以黑褐色的护胎釉,正面釉色墨绿色,洒有隐约分币般大小的斑点,古色古香,相当古朴端庄。背面黄绿釉,圈足露胎部分为红褐色的火石红,露出淡黑色垫点痕。是向一位老藏友交换取得。藏品的取得有购买、赠送和交换等多种渠道。因盘子较大放进包里还露出了一大截,回到家后就将包往桌上一放,即去卫生间盥洗,谁知盘子突然倒下来摔在地上,我在里面听到一声沉重的闷响,急忙跑出来,但为时已晚。素三彩盘子已被摔碎,露出了晶莹滋润如羊脂白玉般的胎骨,让人握腕叹息不已!从此对康熙朝的胎骨便有了深入肺腑的认识。康熙朝的青花器分量也很重,如青花云龙纹盖罐(见左图三)。元青花大名鼎鼎,青花常有晕散现象,分量适中。同样有晕散现象的还有宣德青花瓷,分量稍轻于元代,元代的蓝釉有把小杯,因胎较薄,分量较轻,而重于明初永乐。成化器胎体较轻,素有“成化无重器”之说。成化斗彩杯,贵为国宝,胎体较薄,制作精细。成化有斗彩天字罐为一代名器。但天字罐始于何时,未从考证。而我们发现了一只元末明初的青花天字罐,成化斗彩天字罐书写在器底,而青花天字罐书写在盖内。看来在陶瓷制作中,无论是工艺还是文字和符号,皆有传承关系,应引起重视,不能死般机械地来看问题。现在许多专著,多是参照同类书,人云亦云的较多,没有深入民间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不能忽视民间的传世品,尤其是在“官搭民烧”的历史时期,窑工就有可能将精品留下自己收藏。民间鉴别行家同样不可忽视。几年前在南京目睹了宋元年间的哥窑人像,百圾碎纹路,梅子青釉色,釉色极其滋润,似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面部和底部皆无釉,为黑胎,有明显的火石红。我们认为就是哥窑代表作。而传统往往将这类瓷器归为龙泉窑。这也是哥窑窑址为什么找不到的原因,你心里无哥窑,不认识哥窑,自然见到了哥窑,也就不认为是哥窑!该瓷像一过手就感到有一种恰好的重量,绝非那种非轻即重的新仿品。人物造形生动,形象逼真,令人叹为观止!这种哥窑人像未见在各大博物馆和各类工具书中出现,极其罕见。无独有偶,笔者又在另一藏家处见到一只弟窑香炉,为龙泉窑的精品(参看《观底足》一文中的图例),胎骨洁白,底足旋纹明显,火石红十分动人,手感亦好,分量适中。釉色类似秧苗绿的翡翠,晶莹滋润,釉汁肥厚,真正的“千峰翠色”。难怪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史》第275页中道:“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期则是宋代窑工创造的龙泉青瓷,它是巧夺天工的人工制造的青玉,宋代龙泉青瓷每一个碎片,至今仍令我们为它的美感倾倒!”
    只要你经常留心器品的重量,有机会将真品上手,掂一掂,日子久了,就会找到感觉。近年民国瓷器已被收藏家看好,许多企业老总突出收藏主题,有些已将目光投入到民国瓷器上。他们不仅在国内开始行动,欲将精美的民国瓷器收入囊中。有些浙江慈溪人已经走向世界,登上去北美和欧洲的飞机,去遥远的异国他乡陋街陌巷淘宝,去苏富比、克里斯蒂的世界拍卖行竞拍,将流失在外的“孩子”领回家来。民国瓷器虽然年代较近,却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段重要的特殊时期,推翻满清、削平军阀,反击日寇……在山河破碎,狼烟四起,民不聊生的艰难岁月里,而瓷坛艺术奇葩,依然顽强地开花结果,其实这一历史时期的瓷器,比其他朝代的瓷器更有纪念意义。如光复大汉纪念瓷,满清的267年统治,在全国人民的反抗下,寿终正寝。清代开创了康、雍、乾盛世,无疑为弘扬汉文化作过贡献。至晚清慈禧专权,清政府日薄西山。历史终于到了1911年,即辛亥革命元年,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了民国,于是出现了“光复大汉壶”(见左图六)。壶上的两面旗帜分别为五色旗和十八星旗,五色旗由宋教仁、陈其美提议为新政权的标志,是中华民国初期之国旗,十八星旗则为当时的军旗。此壶身高18厘米,底径9厘米,白釉滋润,色彩鲜明,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品,值得收藏。光复大汉壶包浆明亮,分量适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双兽吉庆如意尊”(见左图一),藏家同意出示照片,这是难得一见的民国精品。(详见图文说明)。

   
                              第十五法 识图案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各类艺术品的图案,皆有其时代特征和风格。宋代及以前的瓷器多为单色釉,常堆贴刻划。定窑较深而龙泉较浅。凹雕称划花,凸雕名法花,平雕为暗花,用针刺成绣花,用锥凿叫锥花。后两者罕见仿品。梁武帝信佛,梁代的青瓷多刻画莲花,佛像的莲花座也始兴于其时。嘉靖帝信道教,其时图案多八仙、八卦纹。古瓷的刻画线条流利、粗放有力,多为二刀法刻成,而近年赝品尽管釉色乱真,但刻画纹软弱无力,多为一刀刻出,仔细观察可辨真赝。

宋器图案多做盘螭、飞凤、牡丹、萱草等。元至明初多缠枝牡丹、缠枝菊及人物等。元代图案多繁满,常达七八层之多,叶多似葫芦形。明瓷图案,用笔粗疏而古趣横溢。康熙时的松树苍翠玉滴、古干森郁,人物高士飘然有仙气,刀枪马、耕织图等海内外所珍。现代仿品多形似而缺乏神似,少仙逸古韵。雍正时期逸丽秀倩,花卉运用恽派没骨法,青虫神采奕奕,过枝九桃盘为世名珍。乾隆图案繁密富丽,亦有杏林春燕、疏柳野岛之清幽,令人心旷神怡。当时受郎世宁等的影响,图案出现西洋风格,碧瞳卷发之人,多可为珐琅彩精品。乾隆年间家具也已出现西蕃莲透雕和浮雕纹饰。这种图案皆被古玩界认为民国时期,其实并非如此。

家具的图案以清雕和嵌镶人物为佳阿尔透雕较易。那些反映田园生活,芭蕉山石之旁、瓜棚豆架之下的闲情逸致,令人神往。清早期有浅浮雕螭龙图案,精美无比,雅俗共赏,亦为图案中之精品。过去家具多浅刻,难度大。现在有电动工具常深雕,缺乏古韵。古物一般无需打蜡,凡打蜡的嵌镶等,须防新工。

古代图案,多谐意喜庆吉祥。每逢喜庆佳节,民间舞龙滚狮、挂灯结彩以示庆贺。这风俗反映到艺术品上,于是就产生了吉庆纹,如龙纹、狮纹、凤纹、灯笼纹、双鱼纹、如意纹、云纹、蝙蝠纹和喜鹊梅花、松竹灵芝菊石、山中寿桃海上蝙蝠,还有16子舞龙等。

最早的龙纹为猪龙,象征农业丰收,财富和氏族兴旺。以后演化为螭龙、翼龙以及冲发眼横排下颌长的明龙和顺发眼直排上颌长的清龙等。狮纹又包括狻猊、天禄等。有五狮,九狮滚绣球及大狮小狮之分。龙和凤并绘,意即龙凤呈祥,一般龙高于凤,只有两个时期凤高于龙,那是初唐武则天的武周皇朝和晚清慈溪专权的时期。

以“鱼羹稻饭”发祥的汉民族,更是崇尚鱼纹和谷纹(谷纹多见于玉器),尤其双鱼纹就是有名的“双鱼吉庆”。因为不满足于绘图,更有玉琢、瓷制、陶瓷、牙雕、木做、铜铸等,不胜枚举。

清玩家莫不以腰挂鱼佩或案放双鱼瓶为自豪。至于灯笼如意云纹和喜鹊梅花的含义则人人皆知。山中寿桃、海上蝙蝠为“寿山福海”之意。

 吉庆纹不仅是庆贺与祝福,也是民间对太平盛世的企盼。

 

                               第十六  法窥珠光

 

       有宝石“皇后”之称的珍珠,越大越圆越亮越光滑越好。倘在8克以上,身价如同钻石。它之所以珍贵,因为它明润光洁、晶莹夺目,又有娇羞的光彩,即所谓“珠光”。假珍珠是玻璃珠涂上荧光漆,以假乱真,颜色闪黄,光亮暗淡,用针一挑即露出玻璃体。近年出现一种化学残料,形体硕大,不规则,却也充满珠光,混充巨珠,不可轻信。

嵌镶家具中有一种螺钿嵌,螺钿即蚌壳,有河蚌和海蚌之分,又有国产和进口之别。蚌壳内侧亦有雷同珠光的光晕,古玩界称为“蛤蜊光“。民带的螺钿嵌,及其皎洁明亮、滋润浑厚,能窥见淡雅的珠光。与其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进口螺钿,珠光强烈,色彩斑斓。细看这光怪陆离、七彩缤纷的光彩,恍惚如临童话境界,令人唏嘘不已。唐代已有这种嵌镶,可谓源远流长。近见一堂明末清初用进口螺钿嵌成的黄花梨镜框,实为厅堂家具之精品。

明清之际的“红绿彩瓷器,古玩行称之为大明彩,不仅红绿彩中能窥见珠光,牙白色的底釉,亦有珠光闪见。这种底釉,笔者称之为珠光釉,较为珍贵。且未见有新仿品出现。日本有所谓”珠光青瓷“则是两回事,那珠光是日本的一位老禅师。

明至清代的黄釉、蓝釉、白釉等,有些也具有这种光晕,为古瓷的特征之一。这些珠光常常正视不见,侧视分明,迎光显现,避光消褪。有黄釉菊瓣纹大碗,不仅声如洪钟,且珠光璀璨,极为罕见。

现代仿古工匠,深知个中原委,千方百计仿造这种珠光,但人为的显得呆板,与年久自然生发、如虹如霞、若隐若现的蛤蜊珠光相比,相形见绌。

 

                                 第十七法 重斑纹

 

       钧窑天蓝釉碗的红斑,如一轮红日,使一统天下的青白瓷世界,霞光普照,蔚为壮观。玫瑰紫盘,红里透紫,紫中曜变出无数蓝斑,由里到外,由小到大,犹如群星璀璨,晴空亮丽。越窑天鸡壶的褐斑,瓯窑瓷罐的绿斑,建窑黑盏的油滴和曜变花纹,有“双金合璧”之誉的紫金釉中形象的乌金斑,吉州窑的鹧鸪斑、秋叶斑,古玉中的螨斑,这些匠心独运,在特定环境氛围中,自然变幻出绚丽多姿、直令人如痴如醉的奇特斑纹,是古代艺术品中的异花奇葩,珍稀名贵。

       宋鹧鸪斑茶盏,古代文人雅士争相赞唱。黄山谷有“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僧洪有“点茶三昧需饶汝,鹧鸪斑中吸青露”。何谓鹧鸪斑,即鹧鸪鸟身上的斑点,流畅自如,内中又闪蓝色曜变,极其罕见。新仿品斑纹点画痕迹明显,呆板笨拙,个中又缺蓝晕。吉州窑的秋叶斑形象逼真。,空灵有致,仿品缺乏灵气。建窑的曜变蓝色花斑,光怪陆离,玲珑剔透,使多少仿瓷高手望斑兴叹,自愧弗如。康熙名品豇豆红水盂,亦常有绿色斑点闪现,皆由里而外的窑变而成,高仿品粗看乱真,细看绿点系人工为之。

面对良渚、红山真伪莫辨的古玉,多有“曾被蛇咬,常怕草绳”的余悸。又如:灰皮纹、鸡骨白、红斑、黑褐斑、紫酱斑等,工匠高仿已轻车熟路。纵遇真品也不免令人望而生畏,发出“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感叹。惟有螨斑,绝难仿造。因它由里而外,内中又有类似雪花的纹路,古玩界称之为“饭糁”,其实这是千年地气侵淫的时代特征。

 

                               十八法 认金色

 

       金光灿烂的黄金,是财富的象征。于是各种金饰风靡于世,并以鎏金、贴金、涂金、洒金等各种技法,装扮各类艺术品,以此增其身价。用金水涂佛身,再用炭火烘干的所谓鎏金铜佛像,明代高档精品,多用24K金,呈红色;而清代常用20K金,呈黄色。明代以前铜佛细看中空颈部有卡子,新仿品一望到顶并无此种情形。有些故意封底,以防露馅。近见一尊木雕人像,古朴端庄,脸型丰满,似唐宗宋祖形象。剥落处看贴金有数层之多,外层22K金,黄中透紫,因年代高古又带黑色。里层金色呈红色,在里又呈黄色,至少有五六次增贴。定位南宋前之物,应无大碍。元代佛像,不管瓷器、木雕,其一显著时代特征是脸型偏小,用金多为22K。有些木雕像木质裸露,极为粗朴,细看面部却留有细微金痕,呈红色,下限应为明代。传世有许多金笺扇面,同样明代色红而清代色黄,掌握了这一特征,不必先考人名,一认便知为何代之物。清代金笺金字多为20K金。

       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其实是黄金、白银、赤铜,古代将上述品种统称为金。清代银白而宋元多呈淡黑。清末民初,最白的铜为“云白”,即云南所产,极其纯净细腻,晶莹清亮。曾见陈布雷家藏人物手炉,芭蕉山石,明代冠带,又深雕浅刻,十分精致。明代宣德炉分量极重,精品冶炼有达十二次之多,称“凤磨铜”,色黄里偏红。

       有一种“亚金”,即人造金,以假乱真,颇似24K,伪造小型“金佛像”暗中推销,底款多用“唐朝金库”、“大唐镇库之宝”,前者是后人称谓,一想即知是假。

按国家标准GBL1887规定,24K金为理想纯度,其含金量为百分之百,实际饰品中不可能有24K金,金首饰纯度最高值命名为千足金。

铂金(白金)饰品是由贵金属铂制成的饰品,其硬度大,熔点高,密度大。

含铂量千分数不不小于990的称足铂,打足铂印记,或按实际含量打印记。含铂量千分数不小于950的称950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