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诊脉决死生论--脉症与病相反论

 幸运草wrh 2015-03-30

诊脉决死生论--脉症与病相反论

诊脉决死生论

生死于人大矣!而能于两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动,即能决其生死,何其近于诬也。

生死于人大矣!而能于两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动,即能决其生死,何其近于诬也。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者何哉?其大要则以胃气为本。盖人之所以生,本乎饮食。灵枢云:谷入于胃,乃传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寸口属肺经,为百脉之所会。故其来也,有生气以行乎其间,融和调畅,得中土之精英。此为有胃气得者生,失者死,其大较也。其次则推天运之顺逆,人气与天气相应。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又其次则审脏气之生克。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又其次则辨病脉之从违,病之与脉,各有宜与不宜。如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热寒之症,脉宜洪数,而反细弱,则真元将陷矣。至于真脏之脉,乃因胃气已绝,不营五脏。所以何脏有病,则何脏之脉独现,凡此皆《内经》、《难经》等书言之,明白详尽。学者苟潜心观玩,洞然易晓,此其可决者也。至云诊脉即可以知何病,又云:人之死生,无不能先知,则又非也。盖脉之变迁无定,或有卒中之邪,未即通于经络,而脉一时未变者;或病轻而不能现于脉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与气血相并,一时难辨其轻重者;或有依经传变,流动无常,不可执一时之脉,而定其是非者。况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若夫真脏之脉,临死而终不现者,则何以决之?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合而参观之,亦百不失一矣。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总在医者熟通经学,更深思自得,则无所不验矣。若世俗无稽之说,皆不足听也。

脉症与病相反论

症者,病之发现者也。病热则症热,病寒则症寒,此一定之理。然症竟有与病相反者,最易误治,此不可不知者也。

症者,病之发现者也。病热则症热,病寒则症寒,此一定之理。然症竟有与病相反者,最易误治,此不可不知者也。如冒寒之病,反身热而恶热;伤暑之病,反身寒而恶寒;本伤食也,而易饥能食;本伤饮也,而反大渴口干。此等之病,尤当细考,一或有误,而从症用药,即死生判矣。此其中盖有故焉,或一时病势未定。如伤寒本当发热,其时尚未发热,将来必至于发热,此先后之不同也;或内外异情,如外虽寒而内仍热是也;或有名无实,如欲食好饮,及至少进即止,饮食之后又不易化是也;或有别症相杂,误认此症为彼症是也;或此人旧有他病,新病方发,旧病亦现是也。至于脉之相反,亦各不同。或其人本体之脉与常人不同;或轻病未现于脉;或痰气阻塞,营气不利,脉象乖其所之;或一时为邪所闭,脉似危险,气通即复;或其人本有他症,仍其旧症之脉。凡此之类,非一端所能尽,总宜潜心体认,审其真实,然后不为脉症所惑。否则徒执一之见,用药愈真,而愈误矣。然苟非辨症极精,脉理素明,鲜有不惑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