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2015-03-13 10:30
植树造林:我国的传统,道家经典的阐释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植树的传统。《山海经》中“夸父追日”的传说,说夸父临死前扔掉手中柱杖,化为森林,造福于人类,反映我们祖先植树造林的美好愿望。《礼记》说:“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说春天植树造林,是最大的道德行为。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虞舜时代,就设立了执掌山林的官员“虞官”。夏禹时出现了保护林木的行政法规,《周书·大聚篇》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殷商时期,甲骨文上已记载人们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树的情景;公元前1000多年的西周,国家就成立了“林衡”、“山虞”管理机构,负责掌管种植、护林等事务,为动员群众植树,甚至作出“不种者,无椁”(不种树的人死后不给棺材)的规定。 ![]() 广州纯阳观道众参与海珠区植树活动(资料图) 类似的思想在道教经典中也多有阐释。道教《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讲到道教十善,其第七为:“念放生养物,种诸果林。”第八为:“念道边舍井,种树立桥。”《太上感应篇》云:“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文昌帝君阴鸷文》云:“禁火莫烧山林。”等等,许多道经典籍,都是对植树造林大加赞许。三国东吴高道、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他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五株杏树。天长地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万余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就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在道教界、中医界成为美谈。 如今放生之举遍布各地,而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如动物屡放屡被捉,放生后无法生存,更有甚者,放生物种非本土生物,放生以后大肆繁殖,大肆捕食其他物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这样的放生,有害而无益,更谈不上是什么功德。植树则不然,有益而无害。当今世界,污染严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滥伐树木,破坏植被,致使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所以当今顺应时代的善举,当属植树造林无疑。 ![]() 广州纯阳观道众参与海珠区植树活动(资料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