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切刀略谈

 三平斋 2015-03-30

篆刻切刀略谈

2015-03-29 12:54 479775943

篆 刻 切 刀 略 谈

文/韩 笑

切刀有“法”,这个“法”包含两个层面:一曰技;二曰意。一般讲到切刀,会关注技多些,而意的层面关注得少些。其实,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本文试从书法美学、哲学的角度加以述之。

一、切刀之技

庄新兴《篆刻技法图典》阐述切刀:“是通过连续和衔接式地将刀角插入印材后,起伏刀杆用刀刃切削或切刻印材的方法。”行刀的方向,可由下向上或由上向下,也可由右向左。刀刃切削或切刻的幅度可大可小,幅度大者形成的线条硬劲,幅度小者形成的线条苍涩。每刀之间的衔接变化可分为两类,一为衔接时的错位度较大,形成的线条芒棱显露,一为衔接时的错位度较小,则线条芒棱感较弱。切刀受四个因素的影响:刀角入石的角度、力度,行进的幅度、速度及每刀之间的衔接变化。每一个因子的变动,产生的刀味也不同。清张在辛《篆印正法》中有言:“切刀优势,能表现出笔势苍凝与厚重,明代朱简、清代丁敬以切刀闻名于世。”“苍劲厚重”道出了切刀的视觉感受:线条涩拙苍茫,浑厚有力,给人大朴不工之感,刀痕衔接明显,呈现鲜明的刀石镌刻感。切刀有长切、短切、碎刀细切。长切的幅度大些,猛利泼辣,显得苍老;碎切一点一点地切,线条含蓄温厚、古拙苍茫,显得平实。浙派的刀法被评论家称为“碎刀”、“细碎切刀”、“碎刀短切”、“短刀涩进”等,抓住了切刀最大的特质:刀角取一定点向下节节切出,波磔涩行,刀棱交错,一一可见。

二、切刀具备的特质

在具体实践操作中,感受切刀一刀接一刀,一起一伏的行进节奏,可看出切刀的三个特质从技出发、到达于意,两者辩证地统一。

(一)切刀的第一个特点:积点成线,用刀节奏上形成“疾”与“涩”的统一

切刀刻印,在刀杆一起一伏的连续动作下,一个刀痕接一个刀痕地连缀成笔画,而完成笔画需用若干个小碎短刀支积节累,连接完成。同书法运笔中逆势挫动而行相似:笔与纸相互摩擦,纸上的笔毫在每一点画的中线不断顿挫行进,将笔心糅入画中,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每一切刀下去,是这一刀的结束,又为下一刀的开始做下铺垫,逐步顿挫涩行,积点成线,在时序上有阶段性的结束,前后连贯,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可以理解为“线”的成立是由无数个“点”支撑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小目标”的实现,又对整条线最终要呈现的形态胸有成竹,当然也会伴有石花崩落的偶然趣味性。

古人“下笔不浮,刻入纸中”是要求每一点画的书写都能够力透纸背,线条给人的视觉感受有重量感,切刀也追求这种“虫咬蠡啮”、“锥画沙”、“屋漏痕”的视觉美感。用刀如荡桨,一起一伏;似拨棹,一起一落,节奏感强烈,所谓步步顿挫,节节加劲是也,一起一伏之间,刀痕清晰可见且前后衔接得浑成自然,复归于朴。郭沫若曾说:“宇宙内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有一种节奏在里面流淌着。做艺术家的人就是要在一切死的东西里面看出生命来,一切平板的东西里面看出节奏来。”节奏与韵律的美感离不开运刀时的速度与力度,快而有力为疾势运刀,慢而有力为涩势运刀,以形成“疾”与“涩”的矛盾关系。“疾”是“涩”的对立面,有疾才有涩,有涩才有疾,“疾”与“涩”是相对而生,相对而存的。

(二)切刀的第二个特点:刀碎意完,在气息上形成“断”与“连”的统一

根据每刀之间衔接变化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受,主要有两种:刀与刀衔接时的错位度较大,线条则芒棱显露;刀与刀衔接时的错位度较小,线条则芒棱感较弱。从整体上看,是把一根线条分割成了若干个小“节”,“节”与“节”之间在刀法的运用中产生波磔,以及细微的刀痕与石的崩裂痕,视觉看来是不畅的,但气韵却是贯通的,形成了“断”与“连”的矛盾关系,达到刀短意长、刀碎意完的艺术效果。如丁敬“西湖禅和”(图1)一印,“西”、“和”上部的横画甚至已经断开多处,但不影响视觉美感,反增几分意趣,前一处的断开,线形由大变小,由宽渐窄;后一刀的线形,由小变大,由窄渐宽,线段与线段之间形成牵引关系,使线条发挥其无限延伸性,气韵一脉贯通。

“气”是篆刻艺术的内在生命,刀断气连、形断迹连等,都构成了气韵。若想达到气韵生动,怎么断、断在哪里尤为关键,故“断”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断的位置、长短、轻重等均与“连”密切相关。每一刀的起伏切割看似无意识,但这种“无意识”却是篆刻家们长期对切刀孜孜不倦的追索,偶然中蕴藏着必然。

(三)切刀的第三个特点:刀法多样,用刀求“变”与“和”的统一

切刀有“法”,欲其自然,先须有意,然法无一定,到自然处便是法。现在单取切刀刻出的一根线条来采样分析,把这根线条放大2~3倍,如奚冈“汪氏书印”(图2-1)中“三点水”中间的“竖”画,放大观之,可清晰地看到这个长“竖”画的切痕处,刀刀徐进,多个短“竖”(图2-2)贯连而成。孙过庭《书谱》云:“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强调切下去的每一个点画都具有差异性,“违而不犯”强调切下去的积点并列在一起,化零为整时,它们之间相互顾盼、达到了“异质同妍”的艺术效果。一刀由数刀切成,切一为二,二又生三,有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味。对于切刀的使用,比如在哪切、如何切,没有定法,但它又是有基本法则的,须学有所循。项穆《书法雅言》说:“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妙在离合之势,于不平衡中求匀称,在“有法”中寻求“无法”,两者在矛盾的辩证中力求统一,从而达到匀称、和谐的目的,这就是有法到无法,无法又有法的自然过程,也是书法篆刻艺术中形态美的重要原则。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公众号:金石书画爱好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