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珠古窑址调查与初探

 昵称l93AX 2015-03-30

我市在电白县观珠镇麻竹头村发现一处古窑址。经初步考证,窑址分布范围较广,文化层堆积较厚,延烧时间较长,其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省内也少见,是粤西最大的明清古窑址。弄清楚其延烧历史及分布范围,对于研究茂名地区古窑址及相关历史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建议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要做好对该区域古窑址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古窑址;考古研究;保护利用

2012年12月,有群众向茂名市博物馆反映,在电白县观珠镇麻竹头村发现一处古窑址。接报后,市博物馆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调查考证并向省文物局报告。201321日,省文物局委派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孟钦研究员等人组成的文物考古工作队,会同茂名市、电白县文广新局以及茂名市博物馆的有关人员前往电白县观珠镇进行考古调查,从而揭开了观珠古窑址的神秘面纱。本人作为茂名市博物馆的一名专业人员,有幸陪同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和多次组织有关人员深入观珠古窑址现场调查考证,取得第手材料。现根据考古调查的情况和结合本人的见解作初步探讨。

一、窑址的分布和地理位置

本次在观珠镇发现的古窑址分布在麻竹头村和下江屋村。其中,麻竹头村位于茂名市电白县观珠镇以东约7千米,南距G 15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阳茂高速路段)4千米,西距$281省道约65千米。麻竹头村周围为丘陵山地地形,东北面和南面有较高山峰,处于山脉之间的丘陵低谷地带。下江屋位于麻竹头村西南面,两地相距约2千米。

、窑址保存现状

麻竹头村东南面和东北面两个小山包和下江屋村村边的小山包上均发现有大量窑址废弃堆积。

(一)麻竹头村东南面小山包比较低矮,相对高度约20米,当地人称“瓦岗山”。山脚至山顶均发现大量青花瓷碎片堆积,其中还包含少量匣钵等窑具碎片。据现有山坡断面观察文化层堆积最厚超过1米。山顶发现有少量窑砖,地表未见到窑壁。从地表观察,青花瓷器类主要是碗,也有少量碟和杯。瓷器制作比较粗糙,胎色灰白,青花呈色灰暗,画法粗放。

(二)麻竹头村东北面山坡较高,相对高度约50米,当地人称“沙坡”。沙坡西面目前有一条小河由北向南流过,河边有大量从河底挖上来的河沙,可见该河流原来应是一条大河,“沙坡”估计是由河沙堆积形成而得名。该山包山脚至山腰均发现大量青花瓷碎片堆积,其中还包含少量匣钵等窑具碎片。沙坡南坡山腰发现有窑砖堆积。西坡上还发现有用来砌筑梯田的大量砖块,尺寸较大,未见窑砖玻化痕迹,有点儿像城砖,年代不明。现有山坡断面观察文化层堆积最厚超过1米,从地表观察,青花瓷器类主要是碗,也有少量碟、罐()、炉、盏托(或罐盖)和杯()。瓷器制作比较粗糙,胎色灰白,青花呈色灰暗,画法粗放。

(三)下江屋村村边的小山包比较低矮,相对高度约30米,当地人称“猪尾窑岭”。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村民在山包前面已建了很多楼房,其中西北面有一在建工地,地面散落在大量瓷器碎片,从挖开的山坡断面观察文化层堆积最厚超过3米,山顶也发现大量青花瓷碎片堆积。从地表观察和收集到瓷器碎片看,该窑址除了与上述两处窑址同款的青花瓷器外,还发现了较多带字款的瓷器和单色酱釉碗、单色黑釉炉,且造型有所不同。

三、对窑址的初步探讨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和结合省有关专家的意见以及本人的见解,对该窑址作初步探讨和分析。

()年代判断。本次调查采集到的标本主要是青花瓷器,也有少量青瓷。器类主要是碗,也有少量碟、罐()、炉、盏托(或罐盖)和杯()。从瓷胎来看,胎色灰白,胎质不够细腻,含有沙粒等杂质,多数胎壁比较薄,碗底等部位比较厚重。瓷器内外满釉,釉层比较薄且均匀,碗和碟的圈足底部经刮釉处理,内底多数有一圈经刮釉处理的涩圈。青花呈色较深且不均匀,画法随意。花纹以花、草、木等为主,当地村民采集的部分器物内底有“福”、“禄”、“寿”、“信”、“用”、“上”、“元”等吉语款识及龟、蝉、蜂等动物和昆虫形象。整体来看瓷器制作比较粗糙,器类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应属一处民间用瓷器制作窑场。本次调查未发现窑址相关纪年文物,但从现场采集到的瓷器经送省文物鉴定站的专家鉴定,有个别瓷器是明中期的,而大部分瓷器则是清代中晚期的,因此,可初步判断其时代上限可以到明代中期,下限可能要到清代中晚期。

(二)价值评估。电白县观珠镇麻竹头村、下江屋村周围窑址分布范围较广,文化层堆积较厚,因此,延烧时间估计也较长,其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省内也少见,是粤西最大的明清古窑址。但目前尚未找到历史典籍记载,弄清楚其延烧历史及分布范围,对于研究茂名地区古窑址及相关历史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建议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要做好对该区域古窑址的保护工作。

(三)窑场建立和废弃的原因。窑场为什么要建立在这里?最后又因什么原因废弃?笔者带着这些疑问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走访了当地的老人,现作如下分析:

1、窑场建立的原因。一是窑场周边高岭土蕴藏量大。要建立一个窑场,首先要有要窑场使用的原材料,即制陶瓷用的高岭土。现从窑址周边环境看,麻竹头村和下江屋村周边都发现有高岭土的取土点,这里含有大量的高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好地方。二是水域发达、柴草丰富。在当时没有陆路交通的情况下,要建立一个规模这样大窑场,首先要有一条较大的河流,即水路交通要比较发达;其次要有丰富的柴草。但从目前麻竹头村和下江屋村窑址现场的环境观察,已没有大的河流,只有一条较大,的河涌,山岭也不是很高。但我市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在沙琅江出土多艘南朝至唐朝的独木舟,从这一情况分析,境内沙琅江纵贯南北,水域发达,山高林茂,柴草十分丰富,人类活动十分活跃,很早就有造船的历史,运输业和渔业十分繁荣。据当地的老人说,当年这里的河流是较大的,只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才逐渐变小的。因此,当时这里是水域发达、柴草丰富的地方。三是产品要有市场。办一个这么大规模的窑场,产量肯定很大,不可能只销当地村民使用,肯定有很大的外销市场。至于销往哪里?有没有出口市场?由于目前还没有找到相关记载和依据,还未能下结论,有待我们今后作进一步研究。

2、窑场废弃的原因。据当地一位80岁多的村民说,村里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古窑群的老板姓肖,是本地人。大约在400多年前,肖老板来到据说有神仙居住的瓦岗山上开起了窑场。得神灵庇佑,他烧出来瓷器质量好、有卖相,方圆几百里的人纷纷前来购买,货源供不应求。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并独霸瓷器市场的肖老板又在附近的山上建造立窑场,并下规定,老百姓买瓷器时不能单个买,必须一次性购买1 0个以上。

此事被居住在瓦岗山上的神仙知道后,觉得肖老板为富不仁,决定要惩罚他。从此,肖老板窑场烧制出来的瓷器全部粘连在一起,怎么也分不开。无奈之下,肖老板只得放弃了窑场,到别处谋生。窑场从此废弃,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慢慢淹没在尘沙里。

传说终归是传说,窑场废弃的真正原因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它地方窑场逐渐兴起,产品款式不断丰富,质量续步提高;而从该窑址现场发现的大量粘连在一起瓷器得到证明,这个窑场因管理不严或没有搞技术创新,质量不断下降,产品没有销路,只好废弃,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优胜劣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