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气式战斗机是纳粹德国发明的,并在二战末期投入了实战。不过,它没能扭转纳粹德国覆灭的命运。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分别获得了德国喷气式战斗机的资料,以后各成体系的美式、苏式战机,追根溯源其实是同一个基础。 F-86和米格-15是朝鲜战场上空战的最直接对手。秦长庚介绍,F-86的优点在于水平面回转运动性能较佳、飞行稳定性高、瞄具先进、人机效能优秀。米格-15的优势是升限高、飞行速度和爬升速度快、火力优势大。美军方面曾对这两种飞机的综合性能做量化比较,得出的结果是,米格-15的作战效能是F-86的1。27倍。 空战在热兵器时代最有“古风”,战机像古代骑士决斗一样捉对厮杀。喷气式战斗机的出现使飞行速度成倍增加,传统空战的面貌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发生在“米格走廊”的空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喷气式飞机对战。双方都在探索着新的作战方式。 中苏飞行员最常用的战法,一般先是以最大升限巡航。美机飞不了那么高,看得见却打不着。秦长庚介绍,飞机空战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抬头不打低头打”,也就是说,飞机不能仰头向上射击,那样的话,机载武器的后坐力极易造成飞机失速。 而米格-15能凭借着升限优势“低头打”,高速俯冲攻击,一击之后就摆脱拉起,随后再次俯冲,如此反复。美军对这种战法头疼不已,因为米格-15的攻击动作与风靡的儿童玩具悠悠球非常类似,因而得了个外号“高空悠悠”。 年轻的中国空军不但善于学习,更善于总结和创造。概括为“一域多层四四制”的战术很快推行开来。 秦长庚介绍,“一域”是指一个作战空间,“多层”是指兵力分布在不同高度层,“四四制”是以四机小编队为基础飞行单位。这样就形成了多批小编队进入战区,高低配合,梯次攻击,灵活作战的打法。因为打不起美苏空军那样的大编队蜂群式空战,中国空军依据自身特点开创了这种战术,效力非凡。 秦长庚伸出四根手指给记者讲解:中指和无名指的位置是两架长机,担任主攻手。食指和小拇指是两架僚机。执行这种战术之初,僚机并没有攻击任务,主要是战场观察和保护自己的长机。而空战一旦打起来,就是谁有机会谁开火,僚机很快也得参与攻击,但是其首要职责仍是保护长机。 蒋道平飞的就是僚机,而且是四机编队中相对最弱的小拇指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取得了编队中最高战绩的蒋道平,却是一个很长时间都不那么让人放心的僚机。 飞不好编队的“菜鸟” 蒋道平是1952年才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 此时,抗美援朝的第一阶段作战已经完成,停战谈判也早就开始了,但美国在停战条件上不断纠缠,拖延谈判,战斗没有停止。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要求志愿军空军进行第二番作战,也就是空军抗美援朝史上有名的“加打一番”。 此时,经历了一年多战火锤炼的中国空军,在取得显著战果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一大批像蒋道平这样初出茅庐的新飞行员被紧急调往前线。 此前,他在锦州航校学习了10个月,在螺旋桨飞机上由教练带飞了50多个小时。航校毕业后,蒋道平被分配到成立不久的空军第21师,学飞米格-9战斗机,单飞经验只有19个小时。 米格-9是二战后前苏联研制的首批喷气式战斗机,是一种并不成熟的试验性产品。中国最初从前苏联进口的就是这种型号。但是米格-9完全无法与朝鲜上空的美国飞机匹敌,只能在后方作为高级教练机使用。前苏联为中国提供的共计372架米格-15,全部放到了前线。 1952年6月,空21师中队长以下的飞行员被调出,补充参与抗美援朝的空军部队。蒋道平被调配到空15师45团一大队二中队,随后进驻辽宁凤凰城机场,开始入朝作战。 年轻的中国空军飞行员们,不但要与美国空军正面厮杀,还要面临基础训练科目严重缺乏的老大难问题。 蒋道平开上了最先进的米格-15。新飞一种机型,自然还要有一番学习适应,但留给他的时间只够学会起飞、降落,空中的特技动作乃至最基本的编队要领,只能靠自己在空战中去摸索了。 秦长庚告诉记者,能很快掌握米格-15起飞、降落的新飞行员已经是相当优秀的了。这种飞机的速度快,起落架是前三点式,也就是一个起落架在前,两个在后,落地时很不稳定,容易弹跳,操作难度与新飞行员习惯的螺旋桨式教练机不可同日而语。学飞米格-15过程中的事故并不少见,甚至出现过一个飞行员摔掉3架战机的情况。 蒋道平的起飞、降落不成问题,他的难题是飞不好编队。秦长庚说,这个难题蒋道平很长时间都解决不了,反反复复出现多次,以至于许多年以后,抗美援朝的老战友聚会碰面,仍要拿这个事打趣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