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正确使用手腕力 其实就手腕发力而言, 反手与正手是很象的, 不过反手更强调手腕暴发力击球. 很多业余球友依靠抡胳膊发力打正手球还能对付, 但到反手就行不通了. 可以说反手高远打得好不好是检验是否会正确用腕力的标准. 与正手相同的是: 手腕暴发力完全由小臂挥动中肘关节锁定小臂突然止动而把放松的手腕依惯性猛然甩出而产生. 与正手不同的是: 反手击球后手臂没有再向球网方向挥动的动作, 因为手腕发力已经完成. 曾见很多球友对练反手的一种方法不以为然. 即: 背对墙而站立, 身体离墙10-15 公分, 作反手击高远球动作. 这些球友问道: 离墙这么近, 怎么发力呀? 可见他们打反手也是主要*抡胳膊发力, 所以打不远. 大家不妨空手体会一下手腕发力的动作. 1) 胳膊曲肘台起, 手在胸前停住, 象作扩胸运动的起始动作, 手腕放松避免僵硬 (击球前的准备). 2) 小臂向身侧快速挥动直到手臂完全伸直, 此时小臂的运动会由于肘关节锁定而突然停止但放松的手腕仍会继续自然向前甩动. 小臂挥动越快则停得越突然, 手腕的甩动越剧烈. 这就是手腕暴发力的来源. 要注意两点: 一是小臂挥动不要过猛, 否则易受伤; 二是手腕不要刻意用力以免手腕僵硬, 反而减低暴发力. 作完空手动作后再拿起拍子, 作同样动作. 你会感到由于拍子的重量, 手腕向前甩动的力量大大增强. 1) 准备动作, 拍柄底部对着来球, 曲肘准备发力. 2) 小臂挥动发力,由于手臂伸直肘关节锁定而使小臂突然停住. 此时放松的手腕由于惯性将拍头猛然甩出 (即所谓的鞭击). 一个完整的击球动作需要腿, 腰, 肩, 大臂, 小臂, 手腕, 手指的协调发力. 本文只是着重于论述产生手腕暴发力的一些关键. 几点细节: 一: 问: "如果手臂的制动完全依靠肘关节, 那么是否很容易受伤? 竟手持拍挥出, 惯性还是挺大的. 希望指点, 同时请回答正手杀球时的制动是否也同样由肘关节来完成的?"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回答如下. 反手小臂发力至手臂伸直的过程切忌以肘关节为轴用力, 这样很易受伤. 正确的发力动作应类似推铅球或拳击中的直拳. 这与正手大力扣杀或打高远球的动作不同. 若定要模拟的话, 反手的发力动作与正手的点杀类似. (正手点杀的范例可看1999年世锦赛决赛孙俊对陈峰那一场. 陈峰善用点杀, 尤其第一局4:1孙俊领先时, 陈峰后场起跳一个点杀, 干净利落. 使孙俊防守失误, 虽球在孙俊伸拍可及的范围 )正手杀球时的制动也是由手臂完全伸直的瞬间肘关节的锁定而将腰, 肩, 大臂, 小臂的动量最有效地传到拍子上. 注意手腕一定要放松. 就象甩鞭子时的鞭稍, 僵硬的话是甩不响的. 二: 打羽球用腕应是"甩腕子" 而不是"掰腕子" 业余羽球友的难点就在于手腕正确的用法. 而恰恰是这一难点很少在教材及录像中详细论述. 往往是一带而过, 使读者不得要领. 我发前两帖的目的就是希望对球友在这一难点上有点帮助. 简单地说, 打羽球用腕是"甩腕子" 而不是"掰腕子". 只有这样才能把臂力(及身体其它部份的用力) 有效地传到拍上而不是抵消掉. 实现说谓的"鞭击". 就这个意义上而言, "腕力强" 是个很大的误导. 实际应说成"善用腕". 大家都知道臂力比腕力要强很多. 很多人打球时用力蹬腿扭腰, 耸肩抡臂, 掰腕压腕. 倒也能打出正手底线到底线的高远来. 但尽管体力不错, 过一阵就不行了. 关键就在不会"甩腕子". 尤其遇上高手, 人家打高远连腰都不用动. 则还没开打就心虚腿软了. 三: 练习方法步骤 "甩腕子"人人都会, 但如何用在打羽球上则需解释一番. 这对打过几年球, 有了习惯错误动作的人尤其重要. 我在前两帖中提出"用力伸直手臂, 锁定肘关节制动小臂"的途径便于大家体会甩腕的要领. 因为此动作能产生最大的甩腕效果. 最容易体会此动作效果的是打正手头顶高远球. 你应能体会到腰腿不用怎么用力, 只要甩腕正确, 球就象得到额外加速一样高高飞向对方底线, 伴随熟悉你的对手极力掩饰的吃惊表情, 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反复练习这一动作, 体会并熟悉甩腕要领. 下一步是练习如何在不同击球方位时用伸直手臂的甩腕动作. 包括正手及反手. 注意改变习惯动作及心态. 比如说正手跨步接下手身后球. 这时的体位很难*抡臂发力. 以往因不会伸直手臂甩腕, 习惯动作及心态都是肘略弯曲回一个网前球, 陷于被动. 现在应极力挥臂锁肘甩腕, 力争回高远球到对方后场, 便被动为主动. 四: 腕力不是一定要肘关节锁定才能发挥的. 等到甩腕动作足够熟悉, 并成了习惯, 你会自然运用到击球点无法让手臂完全伸直的情况. 当然效果会不如手臂完全伸直的情况. 这就是为什么双打时高手们往往握拍很*上的原因. 羽毛球爆发力的来源--小臂内旋 准确的动作是:应该是正手外旋,反手内旋! 请先将头摆正并目视前方,同时右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前,随即用力掴自己的右脸,这个小臂运动过程就叫内旋; 掴完这巴掌后,恢复将右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前的姿势,这个小臂运动过程就是外旋。 手腕没有爆发力的,只是一个力量传输点,手臂发力后手腕放松就可以使力量传递到手掌,手腕微微紧些就将力量收住,大力的从容发出要靠腰腿力量! 手腕不用刻意发力~~挥拍的速度来自于身体的波浪形传递发力。 打个比方:甩长鞭知道不? 最后鞭梢会发出很响的啪一声,是由于鞭梢高速运动振动空气引起的,但是开始甩鞭是手腕速度不是很快,由于运动过程顺着鞭子传到鞭梢集中到一点瞬间爆发出来,造成很快速的运动。 打球也一样,所谓的协调发力,把身体各个部分包括躯干、手臂、关节、手腕充分放松,以便让运动能够传递,蹬脚转体,同时腰腹发力收缩开始产生运动,然后这个小小的运动传递到肩部、顺次带动上臂、肘部、前臂手腕,产生类似甩鞭的鞭梢效应,(记住,肩部、上臂、肘部、前臂、手腕千万不要为了更有力击球而加力,那样适得其反),最后传递给拍子,就能轻而易举的产生很大的击球力量了,这个过程整个身体只有蹬脚和腰腹发力,其它过程都是让产生的运动象波浪一样传递过去,一定要放松,否则就会阻碍运动的传递~记住“带动”两个字,不是发力,要做到:放松,闪动。 另外,如果是点杀这样的动作,手腕还是要发力的,这就需要有强劲的手腕和手臂了~~ 正手握住球拍,然后把球拍水平举高于头顶,小臂不要动,以手腕为圆心让球拍在水平运动,感受一下球拍这样运动会手腕有什么样的感觉? 找到感觉了再适当的调整球拍的角度,通过这种内旋的方式用来练高远球,当然,上面所说的发力要领还是需要的,只是当小臂驱动时别忘了配合手腕的瞬间内旋加力,这样打高远球更轻松~~~ 小臂内旋,不是一个技术,而是正确动作的一个必然环节。 “万事握拍始”,没有入门的新手,通常把球拍握成“抓苍蝇拍”的样子(就是虎口对着手柄的宽面),这当然是不对的。 强烈建议对小臂内旋存有疑惑的朋友,先把正手握拍严格掌握正确,然后再练正手高球。 这时候,如果不小臂内旋,你怎么能够正面击到球? 想想这个前因后果,就能明白小臂内旋是发挥手腕力量的必然选择。 打羽毛球如何提高手腕的爆发力 很多人困擾于高遠球打不深遠, 扣殺無力, 反手回不到後場等問題. 並將此歸咎于 腕力不夠. 我認為絕大多數是不會用腕力或不知其中的訣竅. 下面是產生手腕暴發力的簡單步驟: 一. 引拍, 拍頭後仰, 手心向上, 此時小臂內旋有控制拍子在慣性運動中的方向的作用, 不要認為小臂內旋是發力的關鍵, 這只會使手腕殭硬, 不利與發力. 這就是為什麼教材中總強調打高遠球手臂要伸直, 在頭頂上方. 這也是為什麼球不 夠高時要曲膝但伸直手臂去打球. 這也是平抽快打時高個子吃虧些的原因. 當然這也說明為什麼有些腕力明顯大很多的男生殺球或打後場不如技術好的女生. 下面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 一。握一个套半拍套的球拍,平躺在床上。手臂在体侧自然平伸 (贴在床上)。 二。小臂外旋,手腕上扬,令球拍反面打在床上(相当于枕头附近的位置)。 三。小臂内旋,食指第二节压在拍柄宽面上用力将球拍正面打在床上,声音越响越好。 四。反复快速重复步骤二和三。每三,四十次为一组。越多越好。 练习中手臂要始终在体侧平伸轻轻贴在床上,其目的在于避免手臂用力,便于体会单纯手腕发力。 由球拍打在床上的声音判断自己的力量。 套拍套的目的是加强阻力,通过反复练习增强手腕力量。 躺在床上的目的是避免手腕受伤。 初练者往往因不注意收势动作而在强发力时扭伤手腕 (尤其套上拍套后动量很大的情况下)。 建议至少有两周时间不要打球,集中练习,体会手腕发力的感觉。 改动作难的原因在于对新的发力还不熟悉时,一旦要大力击球,抡胳膊的老习惯就又出来了。 久而久之,改动作的信心都没了。 恢复打球后一开始也不要使大力,细细体会单纯手腕发力击球。 你会发现球在手腕轻轻一甩间飞得出乎意料地远。 逐渐地,就是硬要你抡胳膊打球你也不干了。 试试吧,你的击球动作会很潇洒,举重若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