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时要替别人想想”

 黄建伟882 2015-03-31

  苏北(北京)·过眼录

  1929年,胡适长子胡祖望十岁,将离家求学,远赴苏州。胡适觉得这是儿子独立做人的第一站,写信嘱咐说:“你现在要和几百人同学了,不能不想想怎么样才可以同别人合得来,……合群有一条基本规则,就是时时要替别人想想,……‘假使我做了他,我应该怎样?’‘我受不了的,他能受得了吗?我不愿意的,他能愿意吗?’你能这样想,便是好孩子。”

  与人相处,巨细百端,胡适独挑出“替别人想想”做交代,是护根办法。一个孩子,从十岁上就能学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然不用为他的人品及是否合群担忧。

  儿子离家求学,是独立起居的开端,又是社会生活的开端,还是自我督责的开端。胡适看重起点上的基本规则,这是大处。同时,他也留意小处,引导儿子培养好习惯,例如收、寄家信,他要求嘱咐儿子:“你寄信给我们,也须编号数,用一个簿子记上……”

  《胡适家书》中,他写给母亲的信多有编号。1915年“第三号”信中,胡适向母亲说到了韦莲司—“……韦莲司夫人者,其夫为大学地文学教师,年老告休。夫人待儿甚厚,儿时时往餐其家,亦不知几十次矣。……韦夫人之次女(即吾前廿五号所记之韦莲司女士也)为儿好友。女士在纽约习美术。……儿在此邦所认识之女友以此君为相得最深。女士思想深沉,心地慈祥,见识高尚,儿得其教益不少。儿间与谈及吾母为人,女士每赞叹不已,嘱儿问母安好。”胡适很希望母亲能写信给韦莲司母女,这大概即出于“替别人想想”的心理。他能想象,若能收到胡适母亲的信,“韦夫人必甚喜也”。

  胡适与女性的交往,可能蕴涵着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他留学归国后到北京工作,曾在信中告诉母亲,“我在外国惯了,回国后没有女朋友可谈,觉得好像社会上缺了一种重要的分子。在北京几个月,只认得章行严先生的夫人吴弱男女士。”一己之缺,亦社会之缺。与“外国”比,缺了男女正常交往的环境。

  胡适看重这些,曾在给母亲的信中说到一次餐叙。同桌有一对教授夫妇、陶孟和与其女友、一位同学的聘妻,“大家都是熟人,很可谈谈”。胡适认同并欣赏这样自然、自由、平等的交际。为此,他在同一封信中向母亲表达期待说:“我很望冬秀能早些来,因她已经三十岁了,若再不出来受点教育,要来不及了。我的妻子,在外边不能不和朋友们的女眷相见往来,这一层很要紧。至于我个人的方便,还是第二层。”

  自己的方便放在第二层,妻子的方便在第一层,仍属于“替别人想想”。胡适赴美求学期间,生平第一次写信给江冬秀,就有劝学之语—“……现尚有工夫读书否?甚愿有工夫时,能温习旧日所读之书。如来吾家时刻取聪侄所读之书,温习一二。如有不能明白之处,即令侄辈为一讲解。虽不能由大益,然终胜于不读书坐令荒疏也。”

  此后的往来通信中,胡适还曾为妻子一一改正错别字,并表示对其文字进步的由衷喜悦,鼓励她有更多的长进。应该说,在在都是替妻子着想。对胡祖望而言,其父言教谆谆,身教屡屡,他若是不成“好孩子”,实在说不过去。

  (《胡适家书》,金城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胡适家书》,金城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返回腾讯网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