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后期蒙古族学校教育

 胡宝勒德 2015-04-01

清代后期的蒙古族学校教育


自19世纪20年代开始,蒙古地区各盟相继创办了一些学堂和书院。1822年(道光二年),科尔沁左翼后旗昌图府建起了一所喇嘛学校,地址设在郡王府喇嘛庙文昌宫(当年僧格林沁曾在此读书)。1865年(同治四年),在昌图又建立了科尔沁蒙古族小学堂。1886年(光绪十二年)在卓索图盟唐古特喀尔喀王府(今库伦旗格尔林苏木海力斯台)设蒙文家塾,聘任土默特左旗(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布日诺希达拉为塾师,并兼任该旗印务处的"印房先生"。1892年(光绪十八年),在库伦卧力吐(今格尔林苏木)还兴办了汉学私塾,塾师姜洪传授汉族文化,用儒家思想进行启蒙教育。


昭乌达盟各蒙旗也兴起了私塾和庙院传经的文化教育。最初,各蒙旗札萨克衙门建立"书斋",即王府私塾。光绪末年,巴林右旗各苏木几乎都办起私塾,全旗有40多处。此外,在昭乌达盟各蒙旗境内,喇嘛传统教育也很发达。在康、雍、乾、嘉各时期,除了巴林右旗荟福寺、圆会寺等著名寺院之外,还有阿鲁科尔沁旗的罕苏木庙,巴林左旗的喇嘛苏木庙、善福寺,宁城县的法轮寺,翁牛特旗的梵宗寺等著名寺院,也都是清初以来东蒙地区藏传佛教盛行和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圣地。


西部蒙旗文化教育,主要以归化、绥远二城(今呼和浩特)为中心,相继创办了"官学"、"书院"、"私塾"和"学堂"。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在杨家巷设义学1所,到1885年(光绪十一年)增至5所。这些义学,皆以学习"四书"、"五经"为主;期间又设立了"长白书院"和"古丰书院"。自1904年至1905年(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间,在归化、绥远二城,设有"左右翼五路蒙养学堂",由哈布尔扎布、额尔德蒙额承办的"满蒙学堂",由普祥、哈布尔扎布、吉兰等人承办的"土默特小学堂"、"土默特蒙养学堂"、"武备学堂"等。当时,归化、绥远二城已成为蒙古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898年10月,库伦办事大臣还创办了一所"官办学校",由土谢图汗、车臣汗二盟各旗中的王府官吏及平民子弟中选出学员入学,每年由二盟各旗出银600两作为学校的经费。


清末最后10年,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在文化教育方面,蒙古地区出现了"蒙旗兴学"的热潮。


所谓"蒙旗兴学",即在蒙古各盟旗兴办新式学堂也,乃由"废科举,兴学校"维新思潮之影响和清廷颁布之有关教育章程逐步兴办起来。清廷实施新政,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谕各省府厅州县改书院设学校"(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起,先后颁布了《钦定蒙古学堂章程》、《钦定小学堂章程》、《钦定中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和《钦定高师大学堂章程》等新的教育法令。在1904年8月,办垦大臣姚锡光在复学部的《蒙古教育条议》中,曾经开宗明义地指出:"查蒙古地方辽阔,风气不同,欲兴教育,自应由近及远,逐渐推广,方有着手之处。"他还写道,"内外蒙古,恒行百里,不见一人,除喇嘛庙宇以外,绝无庐舍","上自王公,下至箭丁,专事诵经",因此需要"认真开导,集款兴学"。1907年5月6日,学部奏于京师设满蒙文高等学堂,并奏派伊克坦布为监督。翌年,清廷部咨宪政编查馆,正式批准创办"满蒙文高等学堂",所附《章程》规定:"本堂为造就满蒙文通才,以保国粹而裨要政为宗旨"(贾阳生《崇正学堂》)。此"高等学堂"除设满蒙文科之外,"并附设藏文科"。两科学生一律同习各种学科,以备行政任使。1909年1月9日,"蒙藩王公等创设殖民学堂于北京,分蒙部、卫藏两科,三年毕业,养成蒙藏专门人才"(同上),由此揭开近代蒙藏学校教育之新篇章。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冬,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札萨克多罗郡王贡桑诺尔布在革新旗政的同时,在蒙古地区首先创办了新式学堂,即"崇正学堂",任命希光甫为学堂总办。学堂除学习蒙、汉文外,还习日语、俄语、算术、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绘画、书法等课程。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贡王私自赴日考察,他回旗后又创办了"守正武备学堂"和"毓正女学堂",聘请日本女教师河原操子任教,伊藤柳太郎、吉田四郎等为军事教员。该旗王府还成立"崇德学社",并创办《婴报》,私派本旗青年赴日留学,一时文风大振。至民国元年(1912年),喀旗崇正、守正、毓正3个学堂,共毕业600余人。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廷颁布"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之谕令。同年,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亲王捐银800余两,开始在本旗马家屯建房30间,设蒙汉学堂和私立国民小学堂等,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在校生已达近百人。


昭乌达盟各蒙旗和辽北蒙边也曾办起几所学校。1910年(宣统二年),巴林右旗创办了晋励学校。辽北蒙边元康平建立了蒙古博王府学校,奉天省城成立了"奉天蒙文学堂"。该学堂名誉监督荣德泽曾发表《论哲里木盟十旗兴学劝业文》,以此号召蒙旗办学。


在内蒙古以土默特旗地区(今呼和浩特市)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同样也创办了许多新学堂。1907年2月,归化城土默特副都统文哲珲奉部令,将启运书院(今呼和浩特旧城文庙街)改为土默特高等小学堂,开设课程有汉文、蒙文、满文、科学等。该学堂成立之始,由该旗参领卜瑞机为堂长(校长),常年经费为2600两白银。当时归化城还有若干学堂。与此同时,经绥远城将军贻谷批准,在包头镇(今东河区)召梁街福徵寺设半日制小学一所,该校由土默特右翼六甲参领都格尔札布禀报经办。招收学生以蒙古子弟为主,经费由土默特地方捐办,名为土默特第三初等小学堂。此外,还有毕克齐关帝庙、察素齐镇奶奶庙和萨拉齐玉皇庙半日小学堂,乌拉特右旗麻地村、鄂尔多斯左翼后旗隆兴长村、缠金村官立半日学堂等。


在国内"废科举,兴学校"的形势影响下,1908年,库伦又建立了一所"育养学堂",学习满、汉、蒙文。所办学校经费共需银5000两,除由库伦金库支给一部分外,由盟各旗支给600百两,其余皆由商人和有识之士捐款赞助解决。1910年,在乌里雅苏台、札萨克图盟、赛音诺颜盟所在地,分别建立了一所"满蒙学堂"。从1911年(宣统三年)三盟造册上报情况来看:札萨克图汗所属12旗,以及札拉哈札呼图克图、伊拉古克散呼图克图、诺门罕商卓特巴等属地所建蒙文学校,共有学员220名,教员23名;在土谢图汗盟的蒙文学校,有学员23名,满、蒙、汉文学校有学员10名;在车臣汗盟的蒙文学校有学员129名,满、蒙、汉文学校有学员12名。


清朝末年,在青海蒙古族地区,居住有28个旗,即和硕特部20旗、土尔扈特部4旗、绰罗斯部2旗、辉特部和喀尔喀部各1旗,统称为青海额鲁特蒙古;此外有察罕诺门汗1旗,喇嘛承袭,不属额鲁特蒙古之内,故称"青海蒙古六部二十九旗"。其藏传佛教寺院是蒙、藏人民的文化教育阵地。蒙、藏族子弟入寺研求佛学,讲读经典,静修通道。"宗教即教育"、"寺院即学校"、"佛经即教材"是寺院教育的基本形式。在青海,作为近代学校教育,到1910年才开始出现。是年,青海办事大臣于西宁创办蒙古学堂1所,最初专收蒙旗子弟;辛亥革命后,青海设宁海镇守使,"当局为融洽民族感情,沟通各族文化计,遂改蒙古学堂为蒙番学校(即蒙藏学校),兼收蒙、藏、汉、回各族子弟于一炉而治之"


(资料来源: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发行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