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系列报道(0093-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王爷府镇)

 溱湖之恋 2021-04-10

喀喇沁旗是祖国首都通往塞外草原的咽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南部,赤峰市西南部,地处大兴安岭山地和燕山山脉交接地带,属七老图山脉东北麓。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3071.8平方公里,是内蒙古、河北、辽宁三省区交界处。具有鸡鸣三省的区位优势。省道S206线全境穿过。西距北京380公里,天津420公里;东距沈阳500公里,大连700公里,锦州港320公里,属东北经济区与华北经济区结合部。是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距离北京最近的地区。

全旗辖8个乡镇,6个国营农牧场,总人口33.4万人。旗政府所在地锦山镇,地处锡伯河中游,为赤峰通往承德、北京的公路交通要道,是全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喀喇沁旗

喀喇沁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曾是成吉思汗称帝时对救驾功臣者勒蔑的封地,忽必烈建立元朝时,明诏此地由者勒蔑的后代管理,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喀喇沁旗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关内通向关外的交通要道之一,中华民国期间又将喀喇沁第十二代王贡桑诺尔布封为中央蒙藏院总裁。悠久的历史铸就了这里的灿烂文化,1902年,喀喇沁王贡桑诺尔布办起了蒙古地方第一所官办新式学堂---崇正学堂,次年,又办起了中国第三、蒙古地方第一所女子学堂---毓正女学堂,并聘任日本教师到此任教,1905年办起了蒙古地方第一份报纸---《婴报》,同年又兴办了邮政和通讯等业务。目前,喀喇沁亲王府已成为世界蒙古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据史料记载,喀喇沁蒙古源于古老的乌梁海蒙古。成吉思汗时代,乌梁海部功勋卓著名将者勒蔑被封为第九位千户诺颜,其后裔因“守主上(成吉思汗)金柩”,得名“喀喇沁”意为守卫者。元末明初,兴起于兴安岭的乌梁海蒙古势力日趋壮大,延至西拉沐沦及英金河一带。

喀喇沁旗立旗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喀喇沁旗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为元、明、清三代王朝所关注。倍受清廷的重视,康熙、乾隆帝曾六次驻跸喀喇沁王府,王爷府为喀喇沁王的官邸,康熙将爱女和硕端靖公主下嫁喀喇沁王之子,用以怀柔体恤笼络喀喇沁王。据史料记载,喀喇沁蒙古源于古老的乌梁海蒙古。成吉思汗时代,乌梁海部功勋卓著名将者勒蔑被封为第九位千户诺颜,其后裔因“守主上(成吉思汗)金柩”,得名“喀喇沁”意为守卫者。元末明初,兴起于兴安岭的乌梁海蒙古势力日趋壮大,延至西拉沐沦及英金河一带。当时,喀喇沁部“东界土默特、敖汉,西界察哈尔正蓝旗牧场,南界盛京边墙外,北界翁牛特,广五百里,袤四百五十里”。东界土默特及敖汉,即现在的辽宁朝阳、北票、阜新一带;敖汉即现在的本市敖汉旗。西到察哈尔正兰旗牧场,正兰旗即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南到盛京边墙,盛京即现在的沈阳,盛京的边墙在现长城古北口、喜峰口、张家口一带。北到翁牛特右翼旗,翁牛特右翼旗即现在的本市红山区、松山区。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二年(1628),喀喇沁部首领苏布迪率部附清,后清廷诏编喀喇沁部为左、右两旗,授苏布迪之子固鲁思奇布为喀喇沁右旗扎萨克(旗主)四十四佐领,辖地“广三百里,袤二百八十里”,驻地“锡伯河北”。顺治七年(1650),固鲁思奇布晋贝子爵。康熙三十一年(1692),喀喇沁郡王扎什之子噶勒藏与圣祖第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成婚。乾隆四十八年(1783),第六代郡王喇特纳锡弟被始赐亲王品级。之后,第十一代亲王旺都特纳木济勒(1836--1898)娶清室礼和亲王全龄之女(世铎之妹)为福晋。自固鲁思奇布至贡桑诺尔布,历经300余载,11辈,2代贝勒,12代王,14任扎萨克。因右旗扎萨克与清室历代联姻,世袭王爵,屡任盟主,素有“亲王”之称。悠久的历史铸就了这里的灿烂文化,末代亲王贡桑诺尔布,生逢近世,思想激进,治事开明,提倡新政,享誉遐逐。根据当时自己民族所处的历史环境,首开蒙地之风气、锐意新政,自1902年开始,相继创办了蒙古地方新式学堂---崇正学堂、毓正女学堂和守正武学堂,出版《婴报》,派谴留学生,兴办邮电,设立银行、巡警、办综合工厂;南桑北移、改革农业经济。贡王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第一位敢于面对现实,积极改革,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贡王积极赞同共和主张,并结识了许多的进步人士,如维新派主将梁启超,《原富》作者及改良主义的斗士严复,特别是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在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等5个党派在北京湖广会馆召开了国民党成立大会。贡桑诺尔布作为一名同盟会员和唯一的蒙古族代表被选为国民党九理事之一。从而成为国民党元老之一。北洋政府成立后,贡王被袁世凯电传北京,出任蒙藏事务局总裁,并连续担任蒙藏事务局和蒙藏院总裁16载。在这期间他亲手创办了蒙藏学校,为蒙古民族培养了许多人才,培养了一大批诸如乌兰夫、多松年等共和国的先驱。贡桑诺尔布以其进步的思想、卓越的才能和突出的贡献,被史学家赞为中国近代蒙古史上蒙古民族的杰出代表,贡王和毛泽东一起被载入《世界名人传》中。与贡桑诺尔布一起被列入《世界名人传》的喀喇沁旗人还有被称为蒙古族 “毕升” 的特睦格图。1923年春,他在北京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蒙文出片社,“蒙文书社”。也是中国第一届《教育年监》的编审委员之一。同时,蒙古族的“曹雪琴”伊湛纳希与喀喇沁王家族有不解的血缘。独树一帜源于元代的宫廷乐---王府雅乐、藏传佛教独有的媚佛舞---娜若.卡吉德玛舞植根于王爷府,内蒙历史上第一所学堂---王爷府中学距今已有百年历史,福会寺、龙泉寺、灵悦寺、十家公主陵、辽耶律琮墓、金元古战场、明安山古城、洞山石窟(灵峰寺)、咸应寺的遗址记录着喀喇沁和王爷府的变迁。

清代喀喇沁王府雅乐_演奏现场

王爷府镇位于内蒙赤峰喀喇沁旗西南部20公里处,地处北纬41°50',东经118°45',是喀喇沁旗西南部重镇之一,是赤峰及蒙东地区进京最便捷的必经之路。省际一级油路(S206线)横贯全镇,该地区到北京的行程仅需4小时。

喀喇沁旗王爷府府邸位于锡伯河中游,地处赤峰通往承德、北京交通的必经要道---王爷府镇,喀喇沁旗清时称喀喇沁右旗,是距京师最近的外藩蒙古四旗之一,为拱卫京都的屏障。

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十八面罗汉山、印石山、马鬃砬子山、烟囱砬子山、杀虎营子老虎洞、逶迤的锡伯河、善通寺、积善生乐寺、龙兴寺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古遗迹遗址分布在王爷府景区周围,与福会寺、咸应寺、清代王府一条街等遥相呼应,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无数游客的青睐。

王爷府镇位于旗政府驻地西南22公里处,总面积509平方公里。清康熙九年(1670年)喀喇沁多罗杜棱郡王班达尔沙从龙山迁来,建府于此,得名“王爷府”。 1946年为喀喇沁右翼旗政府所在地,1948年春喀喇沁右翼旗建西县联合政府迁往公爷府(现旗政府所在地锦山镇)之后,王爷府是第一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为喀喇沁右旗政府驻地。1967年更名为那尔村公社,“那尔村”系蒙语,即青松之意,1982年恢复原名,1984年改建为王爷府镇。1968年建人民公社,以驻地村命名为王爷府公社, 2001年及2005年由原上瓦房乡、大西沟乡、王爷府镇(两乡一镇)及四十家子乡合并成为现在的王爷府镇。镇区内座落有内蒙古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处人文旅游景区——喀喇沁亲王府。这座王府始建功立业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距今已有325个历史了。它原占地300多亩、房屋490余间,分府前广场、中轴区、东西跨院、后花园五部分。解放初期被做为王爷府高中而得以保存,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只存留了王府的中轴区和西跨院的大体建筑。今天所见到的是喀喇沁亲王府近几年按原址又修复,所保留下来的1/3府邸占地130多亩,这座古老的建筑集聚了蒙、满、汉、藏四种优秀的传统构筑风格。矗立在王府广场东侧的馆碑,上面刻有十一个大字,是原赤峰市市长、现内蒙古文化厅厅长高延青所题写的。在2002年9月15日它以“中国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展区面积达4000平方米,共17个展厅,分别开辟了“喀喇沁亲王府历史陈列”、“书画陈列”、“喀喇沁亲王府复原陈列”、“王府校史陈列”等。这所博物馆汇聚拢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宗教特色,并且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科研价值、艺术价值,被内蒙古的文博界誉为“三大”。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正式颁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金秋时节,是王爷府一年一度的“王爷府文化节”,再现300 多年前的王府风范,公主下嫁仪式、王爷雅乐、歌舞表演,场面宠大,独具特色。在距王府西1公里处就是当时王爷的家庙——藏传佛教的圣地福会寺。

自清初至民国末,近300年来,王爷府始终为喀喇沁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和近代蒙古族文明的发祥地。成为近代草原文明的摇篮和马背民族文化的富集地。

全镇总面积490平方公里,下辖27个行政村,222个村民小组,249个自然村,10357户,38079口人,其中蒙古族22477人,满族4534人,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居聚区。


王爷府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丘陵山区镇,农业正在向经济效益型、科技含量型转变,工业和旅游业及第二、三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前景十分宽广。

自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干部群众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收入、工农业产值不断增加,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开放、开发面积及社会承受能力不断增强,使当地旅游事业逐步走上正轨。


“赤峰---茅荆坝”省际一级公路横贯全镇东西,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安全快捷。从王爷府镇到赤峰火车站65公里、民航机场60公里,仅需1小时即可到达;从王爷府镇到承德158公里、北京360公里,仅需二至四小时的行程,道路畅通,可以保证进得来、出得去。通讯及宽带网络覆盖全镇。


王爷府镇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山区内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高大的针叶阔叶、乔木、药用植物约300余种,有类植物科、裸子植物科,白桦---油松---山杨混交林,油松---柞木混交林,形成绿色基调,由于水、土、植被保持状况良好,因而构成了乔---灌---草相结合、山水林田路相配套的良好的自然与生态相和谐的环境。

该地区地质结构稳定,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历史上无 火山、地震、滑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由于植被较好,近年来无洪水发生,对人体和生命有危害的动植物极少,环境清洁干净、民风淳朴。

该地区附近无大型工矿企业,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较 高,空气清洁度可达一级标准,不存在大气生态环境污染问 题,泉水不断,潜水矿化度小于0.5德国度,PH值≤7.1,无硝酸盐存在,水质透明度1--2米,悬浮物≤50毫克/升。无油膜、无地方病、无传染病发生。

1、亲王府概况

喀喇沁王爷府始建于清代康熙十八年( 1679年),是内蒙古自治区现存建成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等级最高的清代蒙古亲王府邸,世人叫做亲王府。喀喇沁亲王府作为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不可替代的补史、纠史和证史的特殊作用,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并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命名为“中国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接待游人。

亲王府

亲王府原占地约20万平方米(300亩),府邸约4.8万平方米,座北面南,院墙以厚土夯筑或青砖砌就。由中轴区、后花园和东、西跨院四部分组成,座北面南,院墙以厚土夯筑或青砖砌筑,府第以两道矮墙分隔为中轴区和东、西跨院区。中轴区整个建筑宏伟壮观,布局精巧,构图严谨,形成一个较庞大的建筑体系。

府内以两道矮墙隔为中轴区和东、西跨院,其间以若干垂花门、月亮门、角门相贯通。中轴区主要为衙署印务处等“十三行”政务机构处所。东跨院为寝室、膳房、仓库和戏楼,西跨院为书斋、客厅、揖让厅、祠堂和练武场。中轴区五进建筑格局逐级增大,东西对称排列耳房、厢房和抄手廊,构成了连环的四合院形状。府内主体建筑为大式砖木结构房屋,青砖灰瓦,朱梁彩窗,美轮美奂,位于后部的承庆楼,五间两层,雕牙雀替,和玺彩绘,为府内专用佛堂。西跨院前区建筑为两重三合院,皆为卷棚顶,精巧别致,典雅活泼。府内陆面铺以方砖,砌筑花坛,原建有后花园与北山自然风景区毗连呼应,建有池塘、假山、曲经、回廊、亭榭、石桥、栽植花卉,放养禽鱼,修筑戏楼,茶肆,建有鹿场,文武庙等。

所有建筑均为大式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青砖瓦磨砖撕缝,筒瓦覆顶,红梁柱、旋子彩画、实榻大门。府内苍松数围,翠杉数丈,到处种植各式各色的牡丹及其它奇花异草,春夏则花木幽香,蝶鸟纷飞,秋冬常青松柏如塔似伞,松云毫翠。府前广场石条铺地,平坦宽阔,绿树成茵。前后共五进院落,建筑体量逐级增大,东西对称排列耳房、厢房和抄手廊,构成了连续的四合院格局,主体建筑分为大堂、二堂、仪门、大厅和承庆楼,均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东西两侧是跨院,左右对称,跨院里建有若干个四合院。一重重四合院布局严整有序,由一道道垂花门相通。位于后部的承庆楼,五间两层,雕牙雀替,和玺彩画,为府内专用佛堂;西跨院前区建筑为两重三合院,皆为卷棚顶,其一正堂环廊歇山戟,另一正堂双体勾连搭,精巧别致,典雅活泼。为王府政治活动、宗教祭祀场所,建有庙宗、祠堂、客厅、议事厅、书斋、练武场;东跨院为生活住宅区,有戏楼、王爷和福晋的卧室、仓库、膳房等建筑;昔日的王公贵族为了祈求神灵的保护,在王府附近修建了福会寺、生乐寺、善通寺等庙宇。庙内佛像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自然,烟火常年不断,昼夜缭绕,使整个王府笼罩在一片神密的色彩之中。

从1635年至1911年的276年间,清王朝经历了初创、发展、鼎盛与没落的历史过程,喀喇沁旗亲王府拌随着清王朝经历风雨,成为清代扎萨克制度下蒙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喀喇沁亲王府以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艺术、文化价值,成为内蒙古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喀喇沁亲王府是距北京最近的满蒙旅游文化胜地,与之遥相呼应的还有喀喇沁旗的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旺业甸国家森林公园及内蒙古罕见的独具卡斯特地貌的地下景观----月牙山溶岩洞、内蒙古地区唯一的“敦煌莫高窟”辽代洞山石窟、康熙三次驾幸的千年古刹龙泉寺及内蒙古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现代化功能齐备的锦山市民广场等旅游景观。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春,进士李调元途经此地在其《出口程记》中欣然写道:“四月二十日,晴,沿锡伯河而行,平川青草,两岸榆树,牛羊遍野,过蒙古喀喇沁右旗王府,楼阁崔巍,潭潭府居,与内陆无异,环以蒙古民户百余家”。而收藏于承德避暑山庄的《喀喇沁右旗王府全图》,则细腻真实地描绘了王府兴盛时期恢宏的建筑群体和优美的环境风貌。喀喇沁蒙古亲王府虽历经风雨,现王府中轴区及西跨院均保存完好,古建筑群将清王朝政权制度与蒙古族人民生活习俗揉合于建筑格局之中,体现了中国北方清代官式建筑严谨、庄重的构造特点,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清代早期建筑风格,是汉蒙满三族文化交流在建筑上的充分体现,在我国北方古建筑中独具一格。近年来,几经修缮,喀喇沁蒙古亲王府,现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多的中国蒙古王府历史博物馆,现有馆藏历史珍贵文物1850余件,展区面积5000余平方米,以其古朴、独特、典雅等特点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已成为内蒙古地区较著名的人文旅游景点之一。

福会寺

福会寺具有古朴、典雅的清代早期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 北方官式建筑严谨、庄重的构造特点。丰富的大木式做法,少见的高级屋式,绚丽的和玺彩绘、砖雕、木雕饰件,构筑了一座神秘而又辉煌的工艺美术宝库。福会寺是传统的大木式作法与密宗佛教高度结合的典型范例,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庙的突出代表。

喀喇沁王爷府福会寺的典型的查玛---《娜若.卡吉德玛》佛教密宗祭祀舞蹈,是目前内蒙古乃至全国仅存的佛教室内祭祀仪式。

娜若卡吉德玛

清代王府古街,东西长1530米,街面宽近25米,两侧人行路面为清代古城砖铺砌,道路两侧房屋近1800余间,建筑面积为36839.1平方米,各类商店、农户住宅等大多为清代古建筑。

以上四个建筑群体,建筑总面积为67921.16平方米,均座落在王爷府镇区内,因为有它们的吸引,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地游客及日本、港澳台地区及海外游客慕名前来,主要是以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旅游渡假、考察历史文化等类别的旅游为重点,尤其是受清代贡王的先进思想和文化理论影响,王爷府镇在海外及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经过多年文化、艺术、教育、经济与交流活动,可以预见,在今后几年内,日本及港、澳、台的游客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1、历史和文物价值:鉴于历史上蒙古各部多不修史,喀喇沁亲王府作为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不可替代的补史、纠史和证史的特殊作用,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2、科技价值:喀喇沁亲王府在营建过程中引进了中原地区,尤其是清代官式建筑的先进建筑科技,同时保留了蒙古民族特有的风格。对于当时尚处落后状态的民族地区,这一建筑科技的应用及其与蒙古民族文化的结合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3、文化价值:喀喇沁亲王府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积淀,其多民族文化内涵以不同形式保存下来,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喀喇沁亲王府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其历史文化内涵得以扩延,旅游价值亦随之增大。喀喇沁亲王府不仅具有相对垄断的资源优势,而且与当地以亚高山草甸为主体的自然旅游资源构成不同资源类型的互补,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开发潜质的资源结构。

喀喇沁王爷府以蒙古贵族的“异质性”独立于蒙古族平民文化之外,构成极富独特性的人文资源。它所蕴含的巨大的文物价值、科技价值和历史价值奠定了其作为内蒙古重量级和龙头旅游产品的基础。历史上蒙古各部不准修史,喀喇沁亲王府在营建过程中引进了中原地区,尤其是清代官式建筑的先进建筑科技,同时保留了蒙古民族特有的风格。这对“逐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而言,无疑是文明沉积和文化的产生,喀喇沁亲王府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积淀,其多民族文化内涵以不同形式保存下来,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