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地理-知识库-地震烈度

 许愿真 2015-04-01

  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发生后,根据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和地表面变化的状况,评定距震中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绘出等烈度线,作为对该次地震破坏程度的描述。

  一个地区的烈度,不仅与这次地震的释放能量(即震级)、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还与地震波传播途径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建筑物的特性有关。地震的烈度在不同方向有所不同,如在覆盖土层浅的山区衰减快,而覆盖土层厚的平原地区衰减慢。

  地震烈度还用于地震区划,表示将来一定期限内可能发生在某一区域内的最大烈度,估计一个建设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影响大小。对新建工程来说,工程设计采用的烈度则是一种设计指标。据此进行结构的抗震计算和采取不同的抗震措施。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可以把地震划分为五类:

  1.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板块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地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3.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4.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5.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

  (1)地震等级;

  (2)震源深度;

  (3)震中距离;

  (4)土壤和地质条件;

  (5)建筑物的性能;

  (6)震源机制;

  (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按人的感觉及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地震烈度表。世界上有很多种地震烈度表,如日本采用的7度表,10度表等。中国采用12度表。

  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