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总复习教案(详案)

 昵称20122851 2015-04-01

初中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1课时  实数的有关概念

知识点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

2. 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3. 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会比较实数的大小

4. 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教学重难点:

1.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

2.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

3.在已知中,以非负数a2|a|(a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1、实数的有关概念

  (1)实数的组成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童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个不可),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数轴上任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

  (3)相反数

  实数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效是零).

  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4)绝对值

           

  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5)倒数

  实数a(a0)的倒数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没有倒数.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第2课  实数的运算

知识点:有理数的运算种类、各种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科学计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计算器功能鍵及应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意义,理解乘方、幂的有关概念、掌握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委和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2. 了解有理数的运算率和运算法则在实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复习巩固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正确进行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3. 了解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概念,会根据指定的正确度或有效数字的个数,用四舍五入法求有理数的近似值(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也能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会按所要求的精确度运用近似的有限小数代替无理数进行实数的近似运算。

了解电子计算器使用基本过程。会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重难点:

1. 考查近似数、有效数字、科学计算法;

2. 考查实数的运算;

3. 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实数的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任何数与零相加等于原数。

    (2)减法         a-b=a+(-b)

    (3)乘法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零乘以任何数都得零.即

             

(4)除法   

(5)乘方     

(6)开方   如果x2=a且x≥0,那么=x; 如果x3=a,那么

在同一个式于里,先乘方、开方,然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

(7)实数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加法结合律    (a+b)+c=a+(b+c)

  (3)乘法交换律    ab=ba.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分配律        a(b+c)=ab+ac

其中a、b、c表示任意实数.运用运算律有时可使运算简便.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3  整式

知识点

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与去括号法则、幂的运算法则、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乘法公式、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

教学目标:

1、 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简单的代数式。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2、 理解整式、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会把多项式按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合并同类项;

3、 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和除法、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数字指数幂的运算;

4、 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及(x+a(x+b)=x2+(a+b)x+ab)进行运算;

5、 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会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简单混合运算。

考查重难点

1.代数式的有关概念.    (1)代数式:代数式是由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单独的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p叫做代数式的值.

    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直接代入、计算.如果给出的代数式可以化简,要先化简再求值.

(3)代数式的分类

2.整式的有关概念

    (1)单项式:只含有数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对于给出的单项式,要注意分析它的系数是什么,含有哪些字母,各个字母的指数分别是什么。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对于给出的多项式,要注意分析它是几次几项式,各项是什么,对各项再像分析单项式那样来分析

(3)多项式的降幂排列与升幂排列

    把一个多项式技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列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这个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把—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斤排列起来,叫做把这个多项式技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给出一个多项式,要会根据要求对它进行降幂排列或升幂排列.

    (4)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顷.    要会判断给出的项是否同类项,知道同类项可以合并.即 其中的X可以代表单项式中的字母部分,代表其他式子。    3.整式的运算    (1)整式的加减: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是:    (i)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ii)合并同类项: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2)整式的乘除:单项式相乘(除),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除),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商)的一个因式相同字母相乘(除)要用到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

    

    多项式乘(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积(商)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遇到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还可以直接算:

    

    (3)整式的乘方

    单项式乘方,把系数乘方,作为结果的系数,再把乘方的次数与字母的指数分别相乘所得的幂作为结果的因式。

    单项式的乘方要用到幂的乘方性质与积的乘方性质:

              

    多项式的乘方只涉及

         

1、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1)考查列代数式的能力。题型多为选择题,如:

下列各题中,所列代数错误的是(   

(A) 表示“比ab的积的2倍小5的数”的代数式是2ab5

(B) 表示“ab的平方差的倒数”的代数式是a-b21

(C) 表示“被5除商是a,余数是2的数”的代数式是5a+2

(D) 表示“数的一半与数的3倍的差”的代数式是2a3b

(2)考查整数指数幂的运算、零指数。题型多为选择题,在实数运算中也有出现,如:

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a3+a3=a6     (B)(3a3)2=6a6     (C)a3·a3=a6    (D)(a3)2=a6

整式的运算,题型多样,常见的填空、选择、化简等都有。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4课 因式分解

知识点:

  因式分解定义,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十字相乘法、求根)、因式分解一般步骤。

教学目标: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方法,掌握利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分解二次二项式的方法,能把简单多项式分解因式。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考查因式分解能力,在中考试题中,因式分解出现的频率很高。重点考查的分式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及它们的综合运用。习题类型以填空题为多,也有选择题和解答题。

教学过程:

因式分解知识点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分解因式的常用方法有:

  (1)提公因式法

    如多项式

其中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m既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2)运用公式法,即用

                写出结果.

  (3)十字相乘法

对于二次项系数为l的二次三项式  寻找满足ab=q,a+b=p的a,b,如有,则对于一般的二次三项式寻找满足 

a1a2=a,c1c2=c,a1c2+a2c1=b的a1,a2,c1,c2,如有,则      (4)分组分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

分组时要用到添括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5)求根公式法:如果有两个根X1,X2,那么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5   分式

知识点:

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最简分式,分式的运算,零指数,负整数,整数,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教学目标:

了解分式的概念,会确定使分式有意义的分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约分,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掌握指数指数幂的运算。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1)考查整数指数幂的运算,零运算,有关习题经常出现在选择题中,如: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4=1   (B) (-2)-1=21 (C) (-3m-n)2=9m-n  (D)(a+b)-1=a-1+b-1

(2)考查分式的化简求值。在中考题中,经常出现分式的计算就或化简求值,有关习题多为中档的解答题。注意解答有关习题时,要按照试题的要求,先化简后求值,化简要认真仔细,如:

 化简并求值:

2xx2+xy+y2x3-y3+(x-y2x+2–2),其中x=cos30°,y=sin90°

教学过程:

1、知识要点

(1)分式的有关概念

    设A、B表示两个整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注意分母B的值不能为零,否则分式没有意义

    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如果分子分母有公因式,要进行约分化简

(2)分式的基本性质

 (M为不等于零的整式)

(3)分式的运算

  (分式的运算法则与分数的运算法则类似).

    (异分母相加,先通分);   

(4)零指数  

(5)负整数指数  

注意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   

可以推广到整数指数幂,也就是上述等式中的m、 n可以是O或负整数.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6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

知识点:

平方根、立方根、算术平方根、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性质、最简二次根式、

同类二次根式、二次根式运算、分母有理化

教学目标:

1.理解平方根、立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会求实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和立方根(包括利用计算器及查表);

2.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会辨别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会化简简单的二次根式,能根据指定字母的取值范围将二次根式化简;

3.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能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会进行简单的分母有理化。

考查重难点:

1.考查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有关试题在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习题类型多为选择题或填空题。

2.考查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概念。有关习题经常出现在选择题中。

3.考查二次根式的计算或化简求值,有关问题在中考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在选择题和中档解答题中出现的较多。

教学过程:

1、内容分析

     (1)二次根式的有关概念

    (a)二次根式

    式子叫做二次根式.注意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或O.

    (b)最简二次根式

    被开方数所含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c)同类二次根式

    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性质    

    (3)二次根式的运算

    (a)二次根式的加减

    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三次根式分别合并.

    (b)三次根式的乘法

    二次根式相乘,等于各个因式的被开方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即

        

    二次根式的和相乘,可参照多项式的乘法进行.

    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三次根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c)二次根式的除法

    二次根式相除,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把分母的根号化去(或分子、分母约分).把分母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7   整式方程

知识点:

   等式及基本性质、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简单的高次方程

教学目标:

1. 理解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概念;

2. 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方程的变形,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能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

3. 会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理解公式法与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会选用适当的方法熟练地解一元二次方程;

4. 了解高次方程的概念,会用因式分解法或换元法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简单的高次方程;

5. 体验“未知”与“已知”的对立统一关系。

考查重难点:

考查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及高次方程的解法,有关习题常出现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

教学过程:

1、内容分析

(1)方程的有关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只含有—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根).

(2)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应用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为零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成1.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a)直接开平方法

    形如(mx+n)2=r(r≥o)的方程,两边开平方,即可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这种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b)把一元二次方程通过配方化成

    (mx+n)2=r(ro)

  的形式,再用直接开平方法解,这种方法叫做配方法.

    (c)公式法

    通过配方法可以求得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a0)

的求根公式:

  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d)因式分解法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左边可以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那么根据两个因式的积等于O,这两个因式至少有一个为O,原方程可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这种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第8课  方程组

知识点:

方程组、方程组的解、解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解方程组的常见方法。

教学目标:

了解方程组和它的解、解方程组等概念,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会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掌握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法,掌握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可以分解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法。

考查重难点:

考查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能力,有关试题多为解答题,也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中,近年的中考试题中出现了有关的阅读理解题。

1、教学过程:

(1)方程组的有关概念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两个二元—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

       (abmn不全为零)的形式.

使方程组中的各个方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组的解.

(2)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应用

   解二元(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方法是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3)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a)可用代入法解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b)对于两个二元三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如果其中一个可以分解因式,那么原方程组可以转化为两个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来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第9课  判别式与韦达定理

知识点: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式与根的个数关系、判别式与根、韦达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会判断常数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对含有字母系数的由一元二次方程,会根据字母的取值范围判断根的情况,也会根据根的情况确定字母的取值范围;

2.掌握韦达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

3.会在实数范围内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

4.会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和韦达定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综合性问题。

内容分析

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b2-4ac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是x1x2,那么

    (2)如果方程x2+px+q=0的两个根是x1x2那么x1+x2=-Px1x2=q

    (3)以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2-(x1+x2)x+x1x2=0.

3.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公式法)    在分解二次三项式ax2+bx+c的因式时,如果可用公式求出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是x1,x2,那么ax2+bx+c=a(x-x1)(x-x2).

考查重难点:

1.利用根的判别式判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有关试题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如:关于x的方程ax22x10中,如果a<0,那么梗的情况是(    

A)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没有实数根      D)不能确定

2.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求有关两根的代数式的值,有关问题在中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多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如:

x1x2是方程2x26x30的两根,则x12x22的值是(    

A15  B12  C6  D3

3.在中考试题中常出现有关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关系的综合解答题。在近三年试题中又出现了有关的开放探索型试题,考查了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过程: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10课  应用题

知识点: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核心、应用问题的主要类型

教学目标:能够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内容分析

列出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i)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或几个)未知数;

    (ii)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或几个)相等关系;

    (iii)根据找出的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或方程组);

    (iv)解这个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

    (v)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考查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能力,其中重点是列一元二次方程或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习题以工程问题、行程问题为主,近几年出现了一些经济问题,应引起注意

1、教学过程: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11课   不等式

知识点:

不等式概念,不等式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等概念,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

2.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会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单的不等式变形,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能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内容分析:

    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为零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成1.要特别注意,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是:

    (i)先求出这个不等式组中各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ii)再利用数轴确定各个解集的公共部分,即求出了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考查重难点:

考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能力,有关试题多为解答题,也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中。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第12课  坐标系与函数

知识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常量与变量、函数与自变量、函数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会画直角坐标系,能由点的坐标系确定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确定点的坐标;

2.理解常量和变量的意义,了解函数的一般概念,会用解析法表示简单函数;

3.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像。

内容分析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初步知识

    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就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 (正方向向右),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正方向向上),两轴交点O是原点.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x轴和y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象限(每个象限都不包括坐标轴上的点),要注意象限的编号顺序及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

    由坐标平面内一点向x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上的坐标叫做这个点的横坐标,由这个点向y轴作垂线,垂足在y轴上的坐标叫做这个点的纵坐标,这个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合在一起叫做这个点的坐标(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一个点的坐标是一对有序实数,对于坐标平面内任意一点,都有唯一一对有序实数和它对应,对于任意一对有序实数,在坐标平面都有一点和它对应,也就是说,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2.函数    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 yx的函数.

    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解析法.在用解析式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遇到实际问题,还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当自变量在取值范围内取一个值时,函数的对应值叫做自变量取这个值时的函数值.

    3.函数的图象

    把自变量的一个值和自变量取这个值时的函数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可以在坐标平面内描出一个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也就是说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都满足函数的解析式,以满足函数解析式的自变量值和与它对应的函数值为坐标的点都在函数图象上.

    知道函数的解析式,一般用描点法按下列步骤画出函数的图象:

    (i)列表.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取一些值,算出对应的函数值,列成表.

    (ii)描点.把表中自变量的值和与它相应的函数值分别作为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iii)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用平滑的曲线把所描各点连结起来.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13课  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函数

知识点:

正比例函数及其图像、一次函数及其图像、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会画出它们的图像;

4.会用待定系数法求正比例、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内容分析

    1、一次函数

    (1)一次函数及其图象

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如果y=kxk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只要先描出两点,再连成直线

    (2)一次函数的性质

    k>0时y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x的增大而减小。

2、反比例函数    

    (1) 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

    如果,那么,yx的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可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当K>0时,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一、二、三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二、四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yx的增大而增大。

3.待定系数法

    先设出式子中的未知数,再根据条件求出未知系数,从而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可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1. 考查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中

2. 综合考查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函数的图像,习题的特点是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考查两个函数的图像,试题类型为选择题

3. 考查用待定系数法求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有关习题出现的频率很高,习题类型有中档解答题和选拔性的综合题

4. 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并求最值,这是近三年中考应用题的新特点。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14课  二次函数

知识点:二次函数、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

教学目标: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 会把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

3. 会平移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得到二次函数y=a(ax+m)2+k的图象,了解特殊与一般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

4.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5.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增减性,会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内容

(1)二次函数及其图象

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可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2)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

抛物线y=ax2+bx+c(a≠0)的顶点是,对称轴是,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抛物线y=ax+h)2+k(a≠0)的顶点是(-h,k),对称轴是x=-h.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1. 考查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中,如:

已知以x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y=(m-2)x2+m2-m-2额图像经过原点,  

则m的值是          

2. 综合考查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习题的特点是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考查两个函数的图像,试题类型为选择题,如:

如图,如果函数y=kx+b的图像在第一、二、三象限内,那么函数

y=kx2+bx-1的图像大致是(     )

       y               y             y               y 

 

       1                              1

      0    x          o-1  x        0    x          0 -1  x

A               B             C               D

3. 考查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关习题出现的频率很高,习题类型有中档解答题和选拔性的综合题,如:

已知一条抛物线经过(0,3),(4,6)两点,对称轴为x=35,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4. 考查用配方法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对称轴、二次函数的极值,有关试题为解答题,如:

已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是-1、3,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是-23(1)确定抛物线的解析式;(2)用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5.考查代数与几何的综合能力,常见的作为专项压轴题。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15课  线段与角、相交线与平行线

知识点: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相交线、线段、射线、线段的大小比较、线段的和与差、线段的中点、角、角的度量、角的平分线、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对顶角、邻角、余角、补角、点到直线的距离、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命题、定义、公理、定理

教学目标:

1. 了解直线、线段和射线等概概念的区别,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交点,

解线段和与差及线段的中点、两点间的距离、角、周角、平角、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掌握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概念,度、分、秒的换算,几何图形的符号表示法,会根据几何语句准确、整洁地画出相应的图形;

2. 了解斜线、斜线段、命题、定义、公理、定理及平行线等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平行线的基本性质,理解对顶角、补角、邻补角的概念,理解对顶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掌握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会识辨别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会用一直线截两平行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会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平行线的基本性质,理解对顶角、补角、邻补角的概念,理解对顶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掌握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

2、会识辨别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会用一直线截两平行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会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第16课 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

知识点:

   三角形,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质,三角形全等判定

教学目标

1. 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逆命题和逆定理的概念,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内角,外角,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线段中垂线等概念。

2. 理解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的性质;

3.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及其推论,并能应用他们进行简单的证明和计算。

4. 学会演绎推理的方法,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掌握寓丁几何证明中的分析,综合,转化等数学思想。

考查重难点:

1.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内外角性质,多为选择题,填空题;

2.论证三角形全等,线段的倍分,常见的多为解答题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17  等腰三角形

知识点:

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和判定、轴对称、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 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性质,掌握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证明和计算;

2. 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是60°等性质,掌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或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等判定,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证明和计算;

3. 了解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会判断轴对称图形。

考查重难点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证明线段、角相等,求线

段的长度、角的度数,中考题中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有时也考中档

解答题,如:

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25°,则底角为         度;

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为45°,则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预习练习:

1.一个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它的高是(    

A  B23  C21  D43

2.如果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8,底边长为10,那么连结这个三角形各边的

中点所成的三角形各边的中点形成的三角形的周长为(    

A26  B14  C13  D9

3.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1cm,则斜边上的高为        

4. 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则腰上的高为        

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4cm,一边等于9cm,那么它的周长等于        cm

6.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3,周长为11,则一腰长为        

7.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腰长为1,底角等于        

8. 已知如图,在ABC中,∠B90°,ABBC BDCE

MAC的中点,求证:DEM是等腰三角形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18  直角三角形

知识点: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逆命题和逆定理、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线段的中垂线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了解逆命题和逆定理的概念;掌握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及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等性质,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论证和计算;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线段中垂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考查重难点:

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判定的应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线段中垂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逆命题的概念,中考题中多为选择题或填空题,有时也考查中档的解答题,如:

(1) 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条直角边的长为6,斜边上的中线长为5,则另一条直角边的长为        

(2) 命题“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的逆命题是                

(3) ABC中,如果A-∠B90°,那么△ABC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1、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2、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3、课堂小结:

4、板书:

5、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6、教学反思:

19  比例线段

知识点:

比与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合比性质、等比性质、两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截三角形两边或其延长线的直线平行于第三边的判定、黄金分割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与比例及比例中项等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合比定理和更比定理,会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比例变形;

2.理解比例线段及黄金分割的概念,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会作第四比例项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1. 考查比例的性质,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如:

(1) 已知a4b9,则ab的比例中项是        

(2) 已知线段a4cmb9cm,线段cab的比例中项,则线段c的长为      

2. 求线段的比、面积的比,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或求解题型出现,如图,已知DEBCCDBE相交于O

  SDOESCOB 49,则AEEC为(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20课  相似三角形

知识点:

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教学目标:

1. 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2. 会用相似三角形证明角相等或线段成比例,或进行角的度数和线段长度的计算等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1. 论证三角形相似,线段的倍分以及等积式,等比式,常以论证题型

  或计算题型出现;

3. 寻找构成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在中考题中常以 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出现,如:下列所述的四组图形中,是相似三角形的个数是(    )

① 有一个角是45°的两个等腰三角形;②两个全等三角形;③有一个角是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④两个等边三角形。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第21课  中位线与面积

知识点:

平行线等分线段、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矩形、正方形、梯形的面积、等积变形、几何变换(平移、旋转、翻折)

考查要求:

1. 掌握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一边中点 且平行另一边的直线平分第三边,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的定理;

2. 使学生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性质,会用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几何中的简单问题;

3. 使学生掌握几何证题中的平移、旋转、翻折三种变换。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1. 考查中位线、等分线段的性质,常见的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也作为基础知识应用,如:

一个等腰梯形的周长是100cm,已知它的中位线与腰长相等,则这个题型的中位线是        

2. 考查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能力,多种题型出现,如:

三角形三条中位线的长分别为5厘米,12厘米,13厘米,则原三角形的面积是  厘米2

3. 考查形式几何变换能力,多以 中档解答题形式出现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第22课  相似三角形性质及其应用

知识点

相似三角形性质,直角三角形中成比例线段

教学目标

1.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等性质,能应用他们进行简单的证明和计算。

2.掌握直角三角形中成比例的线段:斜边上的高线是两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的比例中项;每一条直角边是则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会用他们解决线段成比例的简单问题。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1. 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能力,常以选择题或填空形式出现,如:

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的平分线之比是1∶2,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高线之比是---------,对应中线之比是------------,周长之比是---------,面积之比是-------------,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之比是1∶2,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的角平分线之比是----------,对应边上的高线之比是--------     对应边上的中线之比是----------,周长之比是--------------

2. 考查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出现,如:

如图,在RtΔABC中,∠ACB=90°,

CDAB与D,AC=6,BC=8,     则AB=--------,CD=---------   

AD=---------- ,BD=-----------。, 

3. 综合考查三角形中有关论证或计算能力,常以中档解答题形式出现。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第23课  锐角三角函数

知识点:

锐角三角函数、锐角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变化规律、特殊角三角函数值、互为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平方关系、商数关系、倒数关系)

教学目标:

1. 理解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并能运用;

2. 掌握正弦和余弦表、正切和余切表的查法,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并能运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计算和化简;

3. 掌握互为余角和同角三角函数间关系,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计算或化简。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1. 求三角函数值,常以填空题或选择题形式出现,如:

在Rt△ABC中,∠C=90°,3a=b,则∠A=       ,sinA=      

2. 考查互余或同角三角函数间关系,常以填空题或选择题形式出现,如:

(1) sin53°cos37°+cos53°sin37°=        

(2) 在Rt△ABC中,∠C=90°,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sinA=sinB  (B)sinA=cosB  (C)tanA=tanB  (D)c0tA=cotB

3. 求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混合运算,常以中档解答题或填空题出现,如:

1-2sin30°cos30°=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第24课  解直角三角形

知识点:锥度、坡度、仰角、俯角、方位角、方向角、解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应用

教学目标:

1.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及锥度、仰角和俯角、坡度和坡角、方向角和方位角的概念,灵活运用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和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提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能力;

2.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21absinа;

3.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和性质,会画简单的正多边形,能将正多边形的边长、半径、边心距和中心角的有关计算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

4.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和直角三角形,把“数”和“形”互相转化解决某些问题,用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指导本章解各类习题,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把非直角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使之得以解决,这些转化的思想值解数学题的重要数学思想,掌握综合性较强的题型融会贯通地运用数学的各部分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近三年的中考题中多见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25课  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

知识点: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多边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目标:

1. 理解多边形,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外角及对角线等概念,理解多边形的理解

和定理,掌握四边形的理解和和外角和都是360°的性质;

2. 了解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与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及三者之间的联系,

了解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的应用,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概念;

3. 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

方形的性质和判定,通过定理的证明和应用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学会分别从题设和结论出发,寻找论证思路分析法和综合法,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1. 考查特殊四边形的判定、性质及从属关系,此类问题在中考中常以填空题或选择题出现,也常以证明题的形式出现。如: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B)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C)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一定是菱形

(D) 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2. 求菱形、矩形等的面积,线段的长,线段的比及面积的比等,此类问题以不同种题型常以如选择题,填空题出现,也常以论证题型和求解题型出现。如:

若菱形的周长为16cm,两相邻角的度数之比是12,则菱形的面积是(  

(A) 4cm B8cm C16cm D20cm

3. 三角形和四边形与代数中的函数综合在一起

4. 求多边形的边数、内角和、外角和及正多边形的角、边长及半径、边心距,以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为常见,多见于填空题和选择题,如:

(1)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        

(2)若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与边长的比是12,则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

          

(3)已知正六边形的边长是2,那么它的边心距是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26课时  梯 形

知识点: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四边形的分类

教学目标:

1. 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2. 四边形的分类和从属关系。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梯形

1. 考查梯形的判定、性质及从属关系,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也常以证明题的形式出现。如:

(A) 圆内接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B)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梯形;

(C) 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构成的四边形是菱形;

(D)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2. 求梯形的面积、线段的长,线段的比及面积的比等,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也常以证明题的形式出现。 如:如图梯形ABCD中,ADBCACBD交于O点,SAODSCOB19,则SDOCSBOC        

3. 梯形与代数中的方程、函数综合在一起, 如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ADAB10ADBC 的长是x2-20x+75=0方程的两根,那么以点D为圆心、AD长为半径的圆与以C圆心,BC为半径的圆的位置关系是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第27课  圆的有关性质

知识点:

圆、圆的对称性、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三角形的外接圆、垂径定理逆定理、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圆周角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正确理解和应用圆的点集定义,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2. 熟练地掌握确定一个圆的条件,即圆心、半径;直径;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一个

圆的圆心只确定圆的位置,而半径也只能确定圆的大小,两个条件确定一条直线,三个条件确定一个圆,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存在并且唯一;

3. 熟练地掌握和灵活应用圆的有关性质:同(等)圆中半径相等、直径相等直径是半

径的2倍;直径是最大的弦;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任一条直线都是对称轴;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对称中心;圆具有旋转不变性;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圆心角、圆周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4. 掌握和圆有关的角:圆心角、圆周角的定义及其度量;圆心角等于同(等)弧上的

圆周角的2倍;同(等)弧上的圆周角相等;直径(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 掌握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它沟通了圆内外图形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有关

问题;

6. 注意:(1)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指:一条弦①在“过圆心”②“垂直于另一条弦”

③“平分这另一条弦”④“平分这另一条弦所对的劣弧”⑤“ 平分这另一条弦所对的优弧”的五个条件中任意具有两个条件,则必具有另外三个结论(当①③为条件时要对另一条弦增加它不是直径的限制),条理性的记忆,不但简化了对它实际代表的10条定理的记忆且便于解题时的灵活应用,垂径定理提供了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等的重要依据;(2)有弦可作弦心距组成垂径定理图形;见到直径要想到它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想垂径定理;想到过它的端点若有切线,则与它垂直,反之,若有垂线则是切线,想到它被圆心所平分;(3)见到四个点在圆上想到有4组相等的同弧所对的圆周角,要想到应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1. 判断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等的正误,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学

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的正确理解,如: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有(    )

(A)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B)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C)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D)弦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2. 论证线段相等、三角形相似、角相等、弧相等及线段的倍分等。此种结论的证明重

点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判定,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圆周角、圆心角的性质及切线的性质,弦切角等有关圆的基础知识,常以解答题形式出现。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第28课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知识点: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切线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内切圆、切线长定理、弦切角的定理、相交弦、切割线定理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                                

2.掌握判定直线和圆相切的三种方法并能应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1)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2)d=R;(3)切线的判定定理 (应用判定定理是满足一是过半径外端,二是与这半径垂直的二个条件才可判定是圆的切线)

3.掌握圆的切线性质并能综合运用切线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解决有关问题:(1)切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2)圆心到切线距离等于半径;(3)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4)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5)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6)切线长定理;(7) 弦切角定理及其推论。

4,掌握三角形外切圆及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及应用;

4. 注意:(1)当已知圆的切线时,切点的位置一般是确定的,在写条件时应说明直线和圆相切于哪一点,辅助线是作出过确定的半径;当证明直线是圆的切线时,如果已知直线过圆上某一点则可作出这一点的半径证明直线垂直于该半径;即为“连半径证垂直得切线”;若已知条件中未明确给出直线和圆有公共点时,则应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证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即为:“作垂直证半径得切线”。(2) 见到切线要想到它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若过切点有垂线则必过圆心;过切点有弦,则想到弦切角定理,想到圆心角、圆周角性质,可再联想同圆或等圆弧弦弦心距等的性质应用。(3)任意三角形有且只有一个内切圆,圆心为这个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交点。

考查重难点与常用题型: 

   1.判断基求概念,基本定理等的证误。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填空的形式考查形式对基本概念基求定理的正确理解,如:已知命题:(1)三点确定一个圆;(2)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3)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万形;(4)正多边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5)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其中错误的命题有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证明直线是圆的切线。证明直线是圆的切线在各省市中考题中多见,重点考查切线的判断定理及其它圆的一些知识。证明直线是圆的切线可通过两种途径证明。

   3.论证线段相等、三角形相似、角相等、弧相等及线段的倍分等。此种结论的证明重点考查了金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判定,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圆周角、圆心角的性质及切线的性质,弦切角等有关圆的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29课  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知识点:

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目标:

1. 正误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2. 了解圆幂定理的内在联系;

3. 熟练地应用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4. 注意(1)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统称为圆幂定理,圆幂定理是圆和相似

三角形结合的产物。这几个定理可统一记忆成一个定理:过圆内或圆外一点作圆的两条割线,则这两条割线被圆截出的两弦被定点分(内分或外分)成两线段长的积相等(至于切线可看作是两条交点重合的割线)。使用时注意每条线段的两个端点一个是公共点,另一个是与圆的交点;

2)见圆中有两条相交想到相交弦定理;见到切线与一条割线相交则想到切割线定理;若有两条切线相交则想到切线长定理,并熟悉此时图形中存在着一个以交点和圆心连线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证明等积式、等比式及混合等式等。此种结论的证明重点考查了相似三角形,切割线定

理及其推论,相交弦定理及圆的一些知识。常见题型以中档解答题为主,也有一些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第30课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知识点: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两圆的连心线的性质、两圆的公切线

教学目标:

 1.了解两圆公切线的求法,掌握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了解两圆位置关系与公共点个数、外公切线条数、内公切线条数以及d、R、r之间的关系;

 3.掌握相交两圆的性质和相切两圆的性质;

 4.注意 (1)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相交和相切是重点;(2)在解题中把两个圆中有关问题利用圆的性质和直线圆的位置关系的定理和性质转化为一般圆的问题;(3)涉及相交两圆的问题常可作出公共弦,利用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或连心线垂直乎分公共弦。公共弦可沟通两个圆的角之间关系,有了连心线,公共弦不仅可取应用相交两圆的性质定理且还能沟通两圆半径、公切线等之间的关系;(4)涉及相切两圆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过切点作两圆的公切线,利用弦切角定理或切线长定理;②作出连心线,利用连心线过切点的性质;③利用两圆的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和或之差;④当两圆外切时,利用连心线、外公切线及过公切线切点的两条毕径组成的直角梯形,将有关圆的间题转化为直线形间题,把梯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有关两圆公切线等问题。

考查重难点与常甩题型:

 1.判断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等的正误。在中考题申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

形式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的正确理解,如:已知两圆的半径分别为2、5,且圆心距等于3,则两圆位置关系是 (       )    (A)外离   (B)外切   (C)相交   (D) 内切

 2.考查两圆位置关系中的相交及相切的性质,可以以各种题型形式出现, 多见于选择题或填空题,有时在证明、计算及综合题申也常有出现。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第31 课  和圆有关的计算

 知识点:正多边形和圆、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等分圆周、圆周长、弧长、圆的面积、扇形的面积、弓形的面积、面积变换

教学目标:

  1.了解用量角器等分圆周的方法,会用直尺和圆规画圆内接正方形和正多边形;

  2. 掌握正多边形的定义和有关概念、判定和性质;

  3. 熟练地将正多边形的边长、半径、边心距和中心角有关计算转变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来解诀;

  4.熟练地运用圆周长、弧长公式、圆的扇形弓形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5.明确图形构成,灵活运用、转化思想,提高解决综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能力;

  6.注意(1)任何一个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反之也成立;(2)  证多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且正n边形有n条对称轴;(3)正多边形不一起是中心对称图形,有奇数条边的正多边形没有对称中心,有偶数条边的正多边形有对称中心就是它的中心;(4)解诀正多边形问题经常需要作出它的外接圆,可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求解线段的长及线段的比,角的大小,三角函数的值及阴影部分的面积等。此类问题问题在近三年的中考题中也是多见,求线段的长及比,角的大小等多数是利用恰当地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思想方法来加以解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除考查了扇形等图形面积的求法,还重点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多半用两种方法解决:一种是将所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转化为所学过的易求图形的面积的和或差;一种是恰当地引辅助线,将所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转化为所学过的易求图形的面积。

预习练习

1.填写下表:

边数

内角

中心角

半径

边长

边心距

周长

面积

n

a

an

Rn

an

rn

Pn

Sn

3

4

16

6

2

2.扇形的圆心角度数60°,面积6π,则扇形的周长为       

3.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140°,弧长为20πcm,则扇形的面积为          

4.圆的半径为4cm,弓形弧的度数为60°,则弓形的面积为      

5.两个同心圆,小圆的切线被大圆截得的部分为6,则两圆围成的环形面积为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线索讲解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第32讲  几何作图

一.考纲要求

1.了解轨迹概念及五种基本轨迹。

2.能利用轨迹进行简单的作图,计算动点所经过的路程的长。 

本节内容的知识点:五种基本轨迹和基本作图。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轨迹概念及五种基本轨迹。

2.能利用轨迹进行简单的作图,计算动点所经过的路程的长。 

三.基础回顾

1.到点O的距离等于3cm的点的轨迹是         

2.和线段AB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         

3.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          

4.半径为2cm,且与已知直线l相切的圆的圆心的轨迹是                  

5.和两条已知直线l1l相切的圆的圆心轨迹是                  

四.典型例题

1.如图,在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线段AB的两端点AB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滑动,AB=8cm,求线段AB中点M的轨迹。

2.如图,ABC三点表示三个村庄,要建一个电视转播站,使它到三个村庄的距离相等,求作电视转播站的位置(要求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和证明)

3.如图,已知:线段r和∠ACB求作一圆O,使它与∠ACB的两边相切,且圆的半径等于r。要求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4.如图,已知线段ab、∠α,求作:平行四边形ABCD,使BD=aAC= bBDAC的夹角为α。(要求用直尺和圆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5.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公路AB上由A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AB 两侧的村庄。(1)设汽车行驶到公路AB上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的公路AB上分别画出点PQ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2)当汽车从A出发向B行驶时,在公路AB的哪一段路上距离MN两村庄都越来越近?在哪一段路上距离村庄N越来越近,而离村庄M越来越远?(分别用文字表述你的结论,不必证明)。(3)在公路AB上是否存在这样一点H,使汽车行驶到该点时,与村庄MN的距离相等?如果存在,请在图中的AB上画出这一点(保留作图痕迹,不必证明);如果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反馈练习

1.斜边为AB的直角三角形ABC的顶点C的轨迹是              

2.AB是半径为R的⊙O中的一条弦,若AB 沿点A旋转30°角,那么,AB中点P随之运动所经过路程为(    

A   121πR     B    21R         C   61πR      D    31 π

3.如图,已知△ABC,求作 ABC的外接圆

4.如图,已知∠AOB和边OB上一点E,求作:一点P,使P到∠AOB两边的距离相等.OP=EP

              

5.如图,已知:线段m和角α.求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角∠B=α,腰AB=m.

五.作业

1)底边为已知线段BC的等腰三角形ABC的顶点A的轨迹是                 

2)以⊙O上一点A为端点的弦的中点的轨迹是              

3)设⊙O1、⊙O、2的半径都是r,且O1 O22r,则与O1、⊙O、2都外切的圆的圆心的轨迹是            

4)如图,扇形AOB,OA⊥OB,点P是弧AB上任一点,过B作OP的垂线,垂足为Q,则点Q的轨迹是                       

5)已知线段AO(如图),(1)以定点O为圆心,定长OA为半径作⊙O;(2)作⊙O的圆内接六边形ABCDEF;(3)作正六边形ABCDEF的内切圆。

6)已知△ABC(如图),作△ABC的内切圆。

7)已知△ABC,BC=a,高线AD=h(如图),求作正方形,使其面积等于△ABC面积的2倍。

         

8)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AOB,使∠AOB=30°。

9)已知直线L上一点P以及直线外一点Q(如图),求作:经过

点Q且与直线L相切于点P的⊙O。

10)已知:线段a、b和α(如图),求作:ABCD,使AB=a,

AD=b,A=α。

11)已知一直角边及与它不相邻的锐角(如图),限用直尺和圆规

Rt△。(不写作法,但须保留作图痕迹)

12)如图,两个相同的正方形ABCD和A1B1C1D1 ,A1与ABCD的中心重合,且A1B1C1D1绕A1转动,试说出它们重叠部分的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的比。

1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底边(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此三角形(不写作法,但须保留作图痕迹)

14)如图,在一块矩形的铁皮上有一点P,现要在这块铁皮上剪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把它加工成零件,请你在已知矩形ABCD上求作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使它的直角顶点为P,斜边落在AD上。

      

六、课堂小结:

七、板书:

八、教学反思:

第33讲  空间图形的基本知识

(分两课时)

一.考纲要求

    1.了解平面的概念、画法及表示法,平面的基本性质,直线  和平面、平面和平面的垂直及其应用.

    2.会画长方形的直观图;会画立方体、长方体的直观图.

3.了解圆柱、圆锥、圆台的底面、高线、母线、轴截面等概念.

通过画长方体等的直观图,以此为基本模型,来研究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与否,逐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圆柱、圆锥、圆台的轴截面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不可忽视。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画长方体等的直观图,以此为基本模型,来研究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与否,逐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圆柱、圆锥、圆台的轴截面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不可忽视。

三.基础回顾

   1.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点能确定的一个平面   (B)两点能确定的一个平面

    (C)任意三点能确定一个平面 (D)任意三点不一定能确定一个平面

  2.如图,长方体中,和平面AD1垂直的棱是_______,和棱的BB1垂直的平面是________.

3.如图,长方体中,过点A1和平面A1C1垂直的平面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画一个水平放置的边长为3cm的正方体的直观图.

(要求正确画出图形,画图工具不限)   

5.等腰三角形以底边上的高线为轴旋转,其余各边旋转所围成的几何体是(  )

    (A)一个圆锥    (B)二个圆锥       (C)三个圆锥    (D)四个圆锥

四.典型例题

    例1.要画立方体(即正方体)的直观图,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画出了以下两个表示立方体上底面A1B1C1D1的直观图,请你选择其中画得正确的一个,将它画成立方体的直观图,并标上顶点字母.(画图工具不限,不要求写画法)

   

例2.在半径为30m的圆形广场的中心上空,设置一个照明光源,射向地面的光束呈圆锥形,它的轴截面顶角为120°,要使光源照到整个广场,求光源的高度至少要多少m.(精确到0.1m)

    

例3.如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这个圆锥,把圆锥分成一个小圆锥和一个圆台,设小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x,圆台的母线长为l.

  (1)求证;lx=R-rr

  (2)若lx=31,R=8,l=13,求圆台的高线长h.

例4.如图,平面ABC与平面BCD是空间两个相交平面,AB是⊙O的直径,C是⊙O上一点,D是平面ABC外的一点,CD⊥AC,试判断平面ABC与平面BCD是否垂直,并说明理由

   

例5.某纸晶加工厂为了制作甲、乙两种无盖的长方体小盒(如图),利用边角废料裁出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硬纸片,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如图),现将150张正方形硬纸片和300张长方形硬纸片全都用于制作两种小盒,可以各做多少个?

四.反馈练习

1.画出长、宽、高分别为4cm,3cm,2cm的长方体的直观图.

2.巳知圆锥的轴截面周长32cm,底面积为36πcm2,求轴截面的面积.

3.在长方体ABCD--A1B1C1Dl中,如果AA1=1,AB=BC=2,求A1C的长.

五.作业

1.若圆台的上、下底面面积分别为16π,36π经过高线的中点画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求这个截面的面积。

2.圆锥的母线长是3cm,轴截面的顶角是45°,用于平行于圆锥底面的截面截圆锥,截面过高线的三等分点,求截面圆的面积.

3.下列各图是由全等的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能围成一个立方体的图形是(    )

4.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有2、3、4、5、6、7中的一个数字;如图所示,表示这个正方体的三种不同的放置方法,则这三种放置方法中,三个正方体下底面上所标数字之和是(    )

5.观察图中的正方体,AC为上底的对角线,A'C'、B'D',为下底的对角线.AC与A'C'相互______;且C与B'D'相互_________.(填人下面的标即可)

(1) 平行;(2)相交但不垂直;

(3)垂直但不相交;(4)垂直相交.

六、课堂小结:

七、板书:

八、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九、教学反思:

34讲  圆柱圆锥圆台侧面积计算

一.教学目标:

  会计算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二.教学重难点:

  会计算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三.基础回顾   

1.用一张边长为3лcm4лcm的矩形卷成一个圆柱,则这个圆柱的母线长是________.

2.若圆柱的母线长为10cm,侧面积为60cm2,则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

    (A)3cm    (B)6cm   (C)9cm  (D)12cm

3.圆锥的母线与底面直径都等于8cm,则圆锥的侧面积是_______.

4.已知圆锥底面半径为r,若它的侧面积是底面积的15倍,则母线长_______.,展开后扇形的圆心角=_______.

5.巳知圆台的轴截面梯形的腰与下底的夹角为60°,高线长为4,中位线长为5,则圆台的侧面积是_______

四.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主线教学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第35课  统计初步

  知识点: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方差的简化公式、

频率分布、频率分布直方图

  教学目标:

1. 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

2. 了解样本方差、总体方差、样本标准差的意义,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它的计算公式,会计算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整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会列出样本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考查重难点:

1. 通过具体问题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中,如:

为了了解某地区初一年级70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取了500名学生的体重,就这个问题来说,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7000名学生是总体(B)每个学生是个体(C500名学生是所抽取的一个样本(D)样本容量是500

2. 考查平均数的求法,有关习题常出现在填空题或选择题中,如:

(1) 已知一组数据为3124x95678的平均数为7,则x

              

 2)某校篮球代表队中,5名队员的身高如下(单位:厘米):185178 

184183180,则这些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A183  B182  C181  D180

3. 考查样本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如:

1)数据90919293的标准差是(    )(A  B45  C45  D25

2)甲、乙两人各射靶5次,已知甲所中环数是87979,乙所中的环数的平均数x28,方差S20.4,那么,对甲、乙的射击成绩的正确判断是(    

A)甲的射击成绩较稳定 B)乙的射击成绩较稳定(C)甲、乙的射击成绩同样稳定 D)甲、乙的射击成绩无法比较

4. 考查频率、频数的求法,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中,如:

第十中学教研组有25名教师,将他的年龄分成3组,在3845岁组内有8名教师,那么这个小组的频数是(    )(A0.12  B0.38  C0.32  D3.12

预习练习:

1. 一各样本中,数据1513各有4个,数据142个,求这个样本的

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标准差保留两个有效数据)

  教学过程:

1、以中考总复习为主线教学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4、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5、课堂小结:

6、板书:

7、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8、教学反思:

第36课  概率

   知识点: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概率、等可能性事件、树图、生命表

意义、期望值

   教学目标:

了解学习概率的意义,理解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理解并学

会概率的定义及其统计算法和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及其计算方法,了解并

初步学会概率的简单应用。

  考查重难点:

考查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及其计算,概率

的简单应用(生命表、中奖率、期望值),如:

(1) 有左、右两个抽屉,左边抽屉有2个红球,右边抽屉有1个红球和2个白球,从中任取一球是红球的概率是          

(2) 连续二次抛掷一枚硬币,二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A1  B21 C41 D43

  预习练习:

1. 指出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还是随机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

(1) 5张卡片上各写246810中的一个数,从中任取一张是偶数;

(2) 从(1)题的5张中任取一张是奇数;

(3) 从(1)题的5张卡片中任取一张是3的倍数.

2. 下列事件中哪些是等可能性事件,哪些不是?

(1) 某运动员射击一次中靶心与不中靶心;

(2) 随意抛掷一枚硬币背面向上与正面向上;

(3) 随意抛掷一只纸可乐杯杯口朝上,或杯底朝上,或横卧;

(4) 从分别写有13579中的一个数的五张卡片中任抽1张结果是1,或3,或5,或7,或9.

3. 从装有5个红球和3个白球的袋中任取4个,那么取道的“至少有1

   是红球”与“没有红球”的概率分别为                

4. 某产品出现次品的概率0.05,任意抽取这种产品800件,那么大约有    件是次品

5. 设有甲、乙两把不相同的锁,甲锁配有2把钥匙,乙锁配有1把钥匙,设事件A为“从这3把钥匙中任选2把,打开甲、乙两把锁”,则PA)=        

6.甲、乙、丙三人随意排成一列拍照,甲恰好排在中间的概率(  A92B31C94D以上都不对

7.从1,2,3,4,55个数中任取2个,和是偶数的概率是(  A101B51C52D)以上都不对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