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锡酒壶:客家人的锡酒壶文化

 杯子物语 2015-04-01
      锡酒壶,就是指锡做的酒壶。锡酒壶最适宜装的酒,是绍兴老酒,最好是女儿红。锡酒壶,它源于客家人的锡酒壶文化。锡是一种金属传热快,散热慢,恰是做酒壶、酒杯的好材料。
 
  锡是排列在白金、黄金及银之后的第四种稀有金属。因对人体无害,更被尊为“绿色金属”。自古以来,锡即被客家早期的能工巧匠们制作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器皿,素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甘醇,储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之美誉,实用价值得天独厚。
 
锡酒壶:客家人的锡酒壶文化
纯手工锡制六角酒壶
 
  客家人喜欢用锡酒壶。主要是因为客家人古时候居住在中原,那里气候比较寒冷,常用糯米酿成灸娘酒来御寒补气强身健骨。他们发现锡的化学成分比较稳定,具有在空气中不易变化,保温不渗透,并能保持娘酒的香纯之味,且在温水中有自然升温快之功能,从而喜欢用锡制成的壶装娘酒。由于中原地区在冬季里气温比较低,而锡在低温下易碎裂,而制作锡酒壶中便加上少量的白银,这既变得坚固又变得美白,故也被人称为次银锡酒壶。
 
  旧时有“锡酒壶装酒招待客,敬至亲朋锡(惜)中情”俗说。逢年过节,把锡壶装上满满娘酒,放在祖公堂上敬奉先祖,喜庆日子如祝寿、乔迁、做满月等都必用锡壶装上娘酒,招待亲朋四方来客。
 
  客家人南迁,把制作锡壶的技艺带到所居地,旧时梅城就有好几家锡制品店,其中较有名气的井头街的“泰华隆”,穿街走巷的制锡壶师陈亚三(梅县芹黄人)。初时,锡酒壶多用云南个旧开採的锡,用耐火坭高岭土制成壶身、壶盖、壶嘴的陶范模,把锡块装在陶锅里后再放在炉膛里用石碳,鼓风加热称高温熔化成锡水,并把浮在面上的杂物去掉提纯后,把锡水浇在范模上,待冷却后取出成型模样,再用吹氧或烙铁头焊接而成壶,然后安上壶耳,最后用钢锉和砂纸打磨光滑后便成锡酒壶。
 
  十九世纪中叶,客家人叶亚莱(惠东县人)在马来亚发现大型锡矿,一度与当地土酋激烈争夺,这时恰逢太平天国失败后,军中的客家人叶氏等,辗转来到马来亚后,抵制住土酋的入侵,使得开採锡矿得到很大的发展。自十九世纪来富商张弼士(大埔人)在马来亚开设东兴锡矿公司,采用机械化採挖,使锡矿价格大幅降低。外交家黄遵宪(梅县人)奏准清廷开海禁,从而使得货物可直进入中国内陆,张弼士会同富商张榕轩(梅县人)合办广福远洋轮船公司,从而不断把优质价廉的马来亚的锡运往汕头、广州、福州等地。梅州的制锡酒壶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客家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二把锡酒壶,族中祖屋或大户人家,制上十把八把以备作红白喜事之用。
 
  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与外国商贸中断,锡酒壶制作也日益见少,加上“文化大革命”把传统的节日作“四旧”而被废除,因此好些锡酒壶都被贱卖,目前在家中存有的已为数不多,成为一种收藏品。
 
  受客家锡酒壶文化的影响及锡制品所具有的特性,如今锡制保温杯、锡酒杯、锡制茶叶罐、锡制花瓶等锡制品也被陆续研发上市,满足了人们对锡制品的需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