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eiboEvents 的设计与实现

 icecity1306 2015-04-01
WeiboEvents 分析某事件,图中展示 132105 条微博

WeiboEvents 是在大三下学期时,也就是 2012 年初开始设计的。上完袁老师的可视化课程之后,对这个领域有了一定兴趣,就加入实验室和张昕师兄、王臻皇和李菁一起做微博可视化。这个工具主要功能就是对单条微博的转发树进行可视分析。一条微博及其所有转发构成一个转发树,我们成之为事件 (Event),WeiboEvent 这个名称就是由此而来。对转发树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其中的主要参与者、用户的行为模式,以及是否有人为干预等等,从而对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大概是我做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一个项目了吧。从今年 9 月改版以来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 15000 次使用记录,2500 个用户。 从最初发布到现在,这个工具已经积累了 3000 个微博事件可视化作品,其中有一部分还是很有价值的(具体参见这里)。最近在 PacificVis 会议上发表了 Visualization Notes:

WeiboEvents: A Crowd Sourcing Weibo Visual Analytic System
Ren, Donghao and Zhang, Xin and Wang, Zhenhuang and Li, Jing and Yuan, Xiaoru
Proceedings of IEEE Pacific Visualization Symposium (PacificVis 2014) Notes, Yokohama, Japan, 330-334, 2014
PDF doi:10.1109/PacificVis.2014.38

这篇文章简单地对积累下来的可视化作品进行一下总结,然后主要从实现的角度讲一讲这个工具的故事。大概会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 微博事件大概有哪些模式?
  • 如何利用 HTML5 技术设计这样的一个工具?
  • 如何抓取微博数据?

这只是一篇日志,也不可能写得很具体,就当是一些心得吧。好久没有更新过这个博客了,也想练习一下写作了 :) 今后会时不时地写点什么~

微博传播模式分类

关于这个话题的研究已经很多了。我对这方面的了解也不多,但很高兴能看到有利用 WeiboEvents 进行分析的文章,比如下面这篇:

作为工具的设计者,我们似乎也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析,虽然没有传播学研究者那么专业,但对于微博事件的分类还是可以给出一些结论的。

首先介绍一下 WeiboEvents 中四种转发树的表示方法,如下图:

四种转发树的表示方法
四种转发树的表示方法
  1. 树状视图:最直观的树形视图,显示转发结构。
  2. 圆环视图:根据转发量选取一些重要节点,把它们每个画成圆环的形状,较小的节点分布在圆环的周围。
  3. 帆状视图:横轴表示时间,把一条微博的所有转发画成帆的样子,帆的高度由转发量决定。这个视图可以直观地看到转发随时间的变化。
  4. 时间线视图:与圆环视图类似,也根据转发量选取一些重要节点,每个节点和它的转发画成一条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这个视图中不能看到单个节点,但可以直观地比较重要节点转发的时间模式。

这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分析时应该综合利用。

涉及虚假用户的事件

虚假用户一般是由一些机器账户,它们听从所有者的控制,可以用来增加转发量,使得某个事件看上去很有影响力。 这种传播的特征是时间上的模式非常明显。例如下图:

广告事件的传播模式,很多机器账户匀速发送微博,在帆状视图中呈现为一些直线
广告事件的传播模式,很多机器账户匀速发送微博,在帆状视图中呈现为一些直线
推广的作用,后面的许多大号节点几乎同时转发
推广的作用,后面的许多大号节点几乎同时转发

可以看出人为痕迹非常明显,这样的事件一般具有下面几个可能的特征:

  • 转发速度恒定:因为机器是按照某个固定频率发送微博的。正常的事件,由于受众逐渐饱和,转发速度会随时间明显下降。
  • 转发时间集中,或者中间有明显间歇:这也是机器账户的特点,不同的机器有不同的策略,从而看上去彼此不同,但都和正常的事件有明显的区别。
  • 省份分布均匀:左右两个事件中的用户的省份分布非常均匀,正常的事件不大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人口分布、事件发生地点等很多原因,不可能分布得非常均匀。
  • 转发层级较浅:机器账户一般不会刻意去制造非常长的转发链。

自然的扩散

下面图中展示一个正常传播的事件。其中包含 13 万条微博。传播速度很快,大部分是真实账户。

正常传播的事件,13 万多条微博
正常传播的事件,13 万多条微博
小一些的事件,6 千多条微博
中等大小的事件,3 万多条微博,大号的作用不多,主要是自然传播

这样的事件有下面一些特点:

  • 转发层级很多:除了公共账户的影响,通过朋友关系传播也很重要。
  • 转发树有一种自相似的结构:每个人转发后都可能导致朋友的转发,直到整个网络饱和。
  • 省份分布比较符合预期:对于全国范围的事件,大致和微博用户的人口分布相同。

有故事性的事件

还有一些事件比较复杂,不光是自然传播,而是有一定的结构,例如下面传媒大学保安事件中,是围绕某个问题进行争论,而这场争论被公众关注,因此每条争论的微博都有一定的转发量。

传媒大学保安事件:被广泛关注的争论
传媒大学保安事件:被广泛关注的争论

而下面这个“传媒大学学生约访姚晨”事件没有争论,但在时间上很有趣,显示南小七发布了约访姚晨的微博,起初转发量不大,但一段时间以后,姚晨看到了这条微博(或许是通过社交网络转发到了姚晨的圈子里),从而带来了巨大的转发量。

传媒大学学生约访姚晨
传媒大学学生约访姚晨

事件的整体统计

这里考察所有用户分析过并保存分析结果的事件。可以获得正确数据并得到特征的总共有 1300 个左右。下面三张图展示所有微博事件的转发层级、粉丝数、关注数所占的比例。这三张图的横轴是转发层级、粉丝数、关注数,纵轴表示微博所占的比例。图表由很多折线构成,每条折线代表一个事件中这些属性的分布,而这些分布在一起又构成一个分布的分布。

粉丝数的分布
关注数的分布
转发层次的分布
转发层次的分布,散点图
横轴:事件微博总数,纵轴:粉丝数的分布,圆的大小表示微博占的比例
横轴:对数时间,100 处为原微博发表后 1 天,150 处为 10 天,纵轴:该时刻发表微博占总数的比例的对数。可以看出 1 天以后的微博数目突然减少

下面是对这些事件中分布的特征的统计。可以看出事件的大小和转发者的关注、粉丝数的分布关系不大。

横轴:事件总微博数,纵轴:粉丝数平均值
横轴:事件总微博数,纵轴:粉丝数标准差
横轴:事件总微博数,纵轴:关注数平均值
横轴:事件总微博数,纵轴:关注数标准差

省份分布和城市分布可以很容易发现虚假账户,因为它们创建时都是随机选择省份和城市的,所以省份或成分的分布的熵会比正常的大很多。

横轴:省份分布的信息量(熵),纵轴:城市分布的信息量(熵),这个意义不大,因为新浪返回的城市的编号必须知道省份才有意义
横轴:省份分布的信息量(熵),纵轴:关注数分布的信息量(熵)。省份一共有 37 个可能取值,均匀分布的熵是 5.2,因此右边一群点基本上是平均分布的,疑似是虚假账户

以上这些图都是用我的新项目 iVisDesigner 画的,过一段时间会发布它。

基于 HTML5 的可视化

近年来兴起的 HTML5 技术使得在浏览器中实现一些复杂应用成为可能。作为一个可视化应用,与传统的网站不同,关注点主要在绘图和界面与交互上。因为是刚开始学 HTML5 开发时写的,并一直延续至今,WeiboEvents 的代码比较混乱,混合了很多种不同的风格,其中的一些设计可能不是那么合理,下面是其中我认为值得一提的几点。

绘图

HTML5 提供了 Canvas 和 SVG 两种绘图方法,它们各有优劣。Canvas 是基于位图的,有一套绘图命令,就像常见的的绘图 API 那样,执行一个命令就绘制一个图元。而 SVG 则是基于 DOM 模型的,其中每个图元是一个 DOM 树上的一个节点,通过修改这些节点的属性,或者增减节点,可以完成绘图。 Canvas 的好处在于绘图效率比较高,SVG 的好处则是可以交互实现更方便。应该用哪种当然要由应用的性质来决定了。

WeiboEvents 中只使用了 Canvas。一方面是因为图中节点比较多(显示过的最大的微博数已经可以达到 100,000 条),另一方面是需要导出图片,这里用 Canvas 会更方便,因为 Canvas 中的图像可以直接输出成 PNG 格式。为了提高交互的效率,WeiboEvents 中用了多层的 Canvas。最底下的一层是节点和连接,往上一层显示鼠标指向的节点和高亮的节点,在上是用户添加的标注等。 这样的好处是当用户移动鼠标或者高亮节点的时候,不需要重新绘制所有点,只要把上面两层重绘即可。对于点很多的可视化来说效率提升是极大的。当然,这样做程序的逻辑就会比较复杂,因为要判断什么时候重绘整个图像,什么时候只需重绘一层。

界面与交互

HTML5 设计用户界面非常方便,只要用一些 divspan 等元素,结合 CSS 就可以轻松构建各种界面元素了。界面的编程主要用了 jQuery 和,在新版本中加入了绑定和事件的机制,让代码中的参数与界面元素的同步变得更方便了。

对于可视化中常见的点击、拖动等操作,这里大量采用异步和函数闭包的方式,例如鼠标拖动的实现:

// Start handling a dragging process.
beginDragging(function(x, y) {
// Mouse moving.
}, function(x, y) {
// Mouse up.
});

这样的编程风格很适合界面交互的代码,很多参数不需要定义为全局变量,状态的保存和管理非常方便。Javascript 语言非常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一些帮助函数,比如这里的 beginDragging,可以简化很多代码。核心的理念就是将常见的程序流程抽象出来,编写(或利用已有的)辅助框架,使得代码变得简洁。

节点的选中操作,需要查找鼠标位置对应的节点。逐一判断当然不是个好办法,一种常见的优化方法是用四叉树 (Quadtrees),不过在 WeiboEvents 里面用了更朴素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像素到节点的索引,每个像素保存一下它上面有哪些节点。这样需要一个和像素数一样大的数组,比较占空间,但实现起来比四叉树简单些,效率也可以接受。

服务器端

WeiboEvents 的服务器端比较简单,主要就是可视化设计的保存与读取,以及访问日志的维护。是基于 PHP + MySQL 实现的。比较大的数据,比如用户上传的图片和微博数据,则存储在文件系统中,通过 hash 来命名并索引。

最近增加了一个后台任务的队列管理程序,用户可以在服务器上运行一些比较慢的任务,例如更深入的数据抓取。

数据获取

数据的获取就是通过新浪微博的 API。对于微博的转发树来说,只要调用 statuses/repost_timeline 接口即可。当然,其中会有很多问题,比如早期的接口不提供 pid 这个参数,因此无法直接得到微博的父节点,就需要递归地调用 repost_timeline 这个接口,很耗时间并且浪费请求数。从某个时间开始 pid 参数被加进来了,因此需要的请求数大幅度减少。但也只能得到最新的 2000 条转发。至于是怎么抓取到 13 万条转发的,那就只能说是秘密了。

数据可以在服务器端抓取,也可以在浏览器端抓取。为了减轻服务器的压力,最初的设计是数据抓取全部在浏览器端完成,并一直沿用下来。这样的问题是不够灵活,难以实现实时抓取数据和可视化。浏览器端抓取数据完全采用异步模式,也就是下面这种形式的调用。

// Call API
call_weibo_api(url, parameters, callback_function);

当然不能一瞬间发送太多的请求,否则有一部分会超时,也很容易瞬间将请求数用尽。因此设计了一个请求队列,调用的方式还和上面一样,只是不会马上发送请求,要等前面的请求完成以后才发送。另外,错误的处理也很重要,有时微博 API 会不返回或返回无效的结果,也可能请求数量超过限制,这些都要正确处理,才能流畅地抓取数据。特别是对于 WeiboEvents 这样的分析型应用,需要的数据量比较大,需要连续很多次的抓取,因此这方面尤为重要。

小结

本文简述了 WeiboEvents 的设计与实现,以及一些关于事件的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Posted on Jan 11, 2014, 07:24 PM, CST

Tags: Program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