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人教网)

 劳动者2010 2015-04-02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北京十三中 吕雅婷

一、  教学内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二、计划学时

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通过事例的归纳,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通过对我们现在生活中各种爱国行为的分析,认识到我们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能力目标:通过对抗战史实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史实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经磨难但始终坚强不屈的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决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的作用。

教学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甲国、乙国力量的对比图片,引出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在生死存亡关头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生根据图片的数据,通过对比甲乙两个国家的实力,猜测双方战争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什么。

通过提问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正题。

1.民族精神的作用

环节一:

揭示答案:这两个国家分别是日本和中国。分析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得出一个结论。

环节二:

为什么中华民族在艰难时代仍然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奇的结果,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资料分析:

专家通过对中日双方的实力分析得出结论:从纯军事角度看,中日战争一旦全面爆发,中国海军一星期之内就将失去作战能力,中国空军一个多月就难以支撑,中国陆军最多可坚持半年。

美国历史学家劳逸评论说:中国与一个在组织、训练、准备上占绝对优势的敌军的战争中,坚持了整整十五年,与仅仅抵抗德国六个星期便崩溃的法国和一直从美国得到大量援助的英国相比,堪称奇迹。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材料和情境,思考材料所列举的内容,回答问题:为什么会有奇迹的发生?

 

回答: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激励中华儿女走向美好未来的力量之源。也是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沧桑岁月的精神支撑。

 

 

 

 

 

 

 

通过对抗日战争中双方实力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抗战胜利的艰难,通过对军人、海外华人和普通百姓的描写,揭示了蕴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感受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2.民族精神的内涵

我们的人民在那个危亡时代,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了哪些努力和贡献?

一寸山河一寸血:在抗战中我们的军人付出了巨大牺牲;

海外赤子心:海外华人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号召下,人人为支援祖国抗战积极募集捐款,甚至回到祖国参加抗战。

我们的人民:年逾古稀的老人把自己的养老钱都捐献出来,只为满足自己为抗战尽一份力量的心愿。

提问: 在抗日救亡的岁月中,我们的民族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是什么让此时的中国,不同阶级、不同地域的民众摒弃前嫌、携手抗战?

 

 

 

 

提问:这种精神包括哪些内容,具体表现是什么?

引领学生感受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我们可以放弃自己舒适的生活、暂时搁置争议、甚至奉献自己的宝贵生命,这就是流淌在每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血脉中的民族精神。

 

 

 

回答: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

 

通过资料的解读,将民族品格、民族精神等比较抽象的东西用可感受、可分析、可探究的具体事例展示出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发展到今天,它的表现是什么呢?

 

提问:历史的岁月已经留在时空的尽头,我们今天面临着新的机遇,中华民族又一次面对历史的挑战。今天,怎样做才是爱国?

 

教师介绍:

镜头一: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的彭桓武。

镜头二: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为防止藏独分子破坏,为火炬护航的海外留学生。

镜头三:汶川地震中,为救助他人勇于奉献的普通人。

镜头四:最美教师、感动中国人物。

镜头五:为实现中华民族航天梦而奋斗的航天人。

镜头六:“奔跑女孩”路玉婷。

提问:这些人身上共同折射出哪些精神追求?

教师总结: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结束语: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回答: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学生可以具体分析精神的内涵。

 

 

 

学生讨论发言:

列举学生心目中认为是爱国主义的事例。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结论:无论是哪个时代,哪种行为,只要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只要对国家和人民有益,只要对祖国、对人民有最赤诚的爱,最无私的奉献,就是爱国行为。

 

 

从学生自己生活出发,找自己身边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感悟。

 

 

 

事例中既有建国前的杰出人物,也有现代航天人才,既有英雄人物,也有我们身边的普通劳动者,这就告诉我们,爱国就在我们身边,要从小事做起,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

课堂总 结

本课通过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的内涵,介绍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所起的重大作用。告诉我们,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祖国统一紧密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意识。

课后活动:

思考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哪些精神可以代表民族精神,找到它的代表事件或人物。下节课与同学们共同分享。

 

 

2014-12-04  人教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