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学基础讲座手记(八)

 醉月诗苑 2019-12-29

声明:舍得之间的诗词资料经舍得老师同意后始发醉月诗苑,推广诗词知识也符合舍得老师的传播精神,谢谢!

现在接着上期上周末的讲座内容,继续说词的句式。一字句怎么写?二字句怎么写?N字句怎么写?说实在的,舍得个人是不喜欢这样分门别类的。我以为,按字数来理解词的句式有点刻板,也比较枯燥。如同我在讲近体诗炼字的时候,也说了这字在第几个位置时怎么炼,这给人的感觉好象是对号入座是的。所以,对于近体诗的炼字,我最后说的是“见虚字就要炼,而不管它在第几个位置”。同样,词的句式虽然可以分为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乃至十一字句,我也可以详细地讲讲“几字句”是什么特点,但是,我强调的是要把握词之句式的规律性的东西。

比如我在前面说了,词的句子,可分为律句和非律句,律句是什么特点,我们学过近体诗的朋友都知道,就是按照所谓的“平仄谱”分布的句子。近体诗一般都是几字的句子啊?当然,是五字和七字的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推论,至少词中的五言或七言的句子,大都是律句了。什么是非律句呢?首先,一字句肯定是非律句了,单蹦一个字,一个音节而已,哪来的律可言呢,呵呵。“平仄谱”的规律是,二平二仄交替排列,那么,二字句则可以以律句的面貌出现了。其实,二字以上都不是绝对的律句或非律句,我在前面对“一字豆”说的比较多,其实,象这样的“豆”,才是决定词的句式的关键。比如我们说到的五言七言常为律句,也多是律句,这很容易理解。但是,如果你仅仅把它看做象近体诗一样的律句,那你又错了。

近体诗形式上的难点是格律,仅是这格律一关就难倒一大批人。可是,我严肃地告诉你,词律,比近体诗的格律还要严!严在哪呢?至少,词律是不允许你有近体诗的那种“拗救”的。特别是所谓的“对句救”。我们在讲近体诗的平仄时说了,“对句救”只发生在一种句式上,那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是: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五字的“平”变成了“仄”则使第六字的平成为了“孤平”,这是拗句,是格律不允许的,补救的方法是,让下句的第五字原本应该的“仄”,变成“平”,就OK了。挺宽容的,是吧?但是,在词这里就不允许了。于词而言,对于“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是: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子,第五字(五言是第三字)只能是“平”,而绝不允许变格。这点要记住的。

还有一种“特拗”的句式,我们在讲近体诗平仄的时候也说了,“仄仄平平平仄仄”这样的句子,可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变格,在近体诗中是允许的,甚至在古时的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也被允许,这不算出律。但是,这在词中是被禁忌的。重申一下这个禁忌,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是平平平仄仄)中,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后面三个字,是不允许出先“仄平仄”的情况。词律,比诗律严吧?呵呵。同样同理,“平平脚”的律句,七言之第五字(五言第三字)必须是仄,这也是没商量余地的。

总结一下规律吧,在词中,对于五七言的律句而言,要特别注意倒数第三个字,必须按正规的平仄谱来填写。千万别习惯地依赖着那个“一三五不论”的说法,想着可以拗一次?可以宽一下?不可以的!

我在词学讲座开始时说过,学填词的基础是先要学近体诗,现在可以明白我的意思了吧?不学近体诗,我上面列出的那些平平仄仄的也看不懂的,何况什么“拗救”“特拗”这一类的术语呢。说词的句式,其文学理论基础是诗的句式,但,仅仅是基础而已。词毕竟是词,它不等于诗的。我们要理清哪些和诗的特点是一样的,哪些是不一样的。

前面说了,词句式区别于诗的句式的地方,主要是这个“一字豆”在捣乱。在上期讲座时说了,一字豆,基本是由虚字构成的,且大多是“去声”,那么,基本上就是仄了。这样,它这一个字的声韵就比较重了。那么,一重之下,就可以带出几个平音出来了,而不必再去死板地按正规的平仄谱来写了。这样,我们就常看到这样的句式了“仄平平平仄”,第二第四皆是平声,对近体诗的律句而言是典型的拗句了,但是,这样的句式,在词中,就是一个标准“律句”,词中就这么规定的。我刚刚对其声韵上的理解,算是个人见解吧,约定俗成,咱按规矩执行就是了。

除了上面的那种情况,还有一种“一字豆”引起的情况,也在这说明一下,为的是不让大家对它有误会。在“上一下四”的五字句中,那个“一字豆”是上一了,它用的当然惯常是仄。下面四个字呢,则用“(仄)仄平平”,注意一下这个括号,是说明它可平可仄的。如果选用了“平”,那么,第二第四字也都是平,如前所述,这又是拗句了,不合平仄谱了,呵呵。我还要说,这在词学惯例中,不算拗,是正规的词之律句,别把它误会成“拗句”哦。

这两个不合诗律的词律的律句,例子很好找,在前期的举例中就可看到:

渐-霜风凄紧(柳永-《八声甘州》)----仄平平平仄。
探-风前津鼓(周邦彦-《夜飞鹊》)----仄平平平仄。
奈-华岳烧丹(陆游-《木兰花慢》)----仄平仄平仄。
怪-瑶佩流空(王沂孙-《齐天乐》)----仄平仄平仄。

关于七字的句式,我们再说一下。多数是按诗律的律句走的,这种情况,我们好理解的。近体诗的句式有个特点,那就是前四个字必须是二字一个音节,以二字为一个单位,吟诵起来也要这样读比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样的特点使得诗读起来合乎正,而且节奏感很鲜明。前四字要二二结构,不可以用一三结构,或三一结构。这是对七言说的(于五言而言,那就前二字不可脱节,不能出现“一字豆”的读法)。

但是对词来说呢,则不一样了,除了诗用律句之外,还有一种上三下四的情况,是常见的。其实,可以看做是诗之律句的倒装模式。这样,把前三字与后四字分开来看,可以有几种类型:

1,前三字和后四字都是律句。
2,前三字拗句+后四字律句。
3,前三句律句+后四字拗句。

还记得我在前面说过“二字豆”和“三字豆”吧,七言的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属于“三字豆”。我们借用一些例子吧,读下这类句子就好理解了:

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抬望眼-仰天长啸(同上)
自吴马-窥江去后(姜燮-《扬州慢》)
算到今-重到须惊(同上)
波心荡-冷月无声(同上)
常南望-翠葆霓旌(张孝祥-《六州歌头》)
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
念自昔-豪华竟逐(同上)
但寒烟-衰草凝绿(同上)
倚高寒-愁中故国(张元千-《贺新郎》)
谩暗涩-铜华尘土(同上)
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
有当时-纤手相凝(同上)
想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永遇乐》)
凭谁问-廉颇老矣(同上)
二十年-重过南楼(刘过-《唐多令》)
旧江山-浑是新愁(同上)

通过对五字及七字句的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多字句的形式主要还是由少数句的组合而来的。字数多时,就要注意领字的作用。这其间,还可以视为由律句及非律句的搭配组合。比如7字句,就常常是三字句与四字句的搭配而来的。

关于“四字句”,前面没多说,我们一般可以把它看成是近体诗句型的前四字。近体诗句型前四字的特点,刚才也顺便说到了,这不难理解。要点是,第二字和第四字平仄不能一样。这些是常识,不再具体的唠叨了。我们关注的“四字句”,还是要注意它非律的情况。在欣赏前人作品时,尤其是看正规词谱时,我们会注意到,时常有见不那么守“规矩”的四字句。也就是所谓的“拗句”。一般常见的有: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这几种情况。比较少见的的情况有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特别罕见的拗句,有: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例子很多,我不多举了,这里只用史达祖的《寿楼春》来说明一下。

《寿楼春·寻春服感念》(史达祖)

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几度因风残絮,照花斜阳。谁念我,今无裳?自少年、消磨疏狂。但听雨挑灯,攲床病酒,多梦睡时妆。
飞花去,良宵长。有丝阑旧曲,金谱新腔。最恨湘云人散,楚兰魂伤。身是客、愁为乡。算玉箫、犹逢韦郎。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蘋藻香。

大家注意到这里的四字句了吧?特殊的拗句可不少呢。“照花斜阳”“楚兰魂伤”是“仄平平平”,而“消磨疏狂”“犹逢韦郎”这二句竟然用的是“平平平平”,非常的罕见。更有甚者,大家注意一下他的首句“裁春衫寻芳”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地用了五联平---平平平平平。

说起史达祖,我们自然就会想起非常有名的《梅溪词》。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祖籍河南开封(汴),是与辛弃疾几白石道人同时代的南宋词人。他的这首《寿楼春》是他的自度曲。这阕词全部共一百零一字,平声字占了六十四个,上面我们例举的那几个“连平句”是对以往词律的大胆突破,在婉约词人中,实则是很罕见的。梅溪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关于词中的这个“连平”现象,其实也是和词在表达情感时的音乐表现力有关系。

平声连出,则容易使得声调的节奏悠慢,声情压抑。在表达极度悲切时,显得凄切悠远,常见于悼亡之音。唢呐吹奏大家都听过吧?我们有时听到唢呐演奏悲哀的乐曲时,就常常见到这现象,持续的高平音,听来悲切满腔,时而会令人几乎窒息。梅溪此调,我想也同此理吧。以缓为顿挫,是音乐表现特点。倚声填词,其迹可寻也。讲座的后期我们会详细赏析这类名人作品的。

话说回来,我们继续说词的句式。这里重复一下词律句式的特点,一是使用律句,一是使用非律句。使用律句的时候,强调的是“不可拗”。比如我们见到有五字和七字的句子,他们常常是律句,却未必总是律句,一旦选用律句,则必须要严格按律而行,不可拗变之。用非律句,则变化比较多,我们要注意的是“一字豆”“二字豆”“三字豆”的领句作用。这个“豆”的出现,常常改变了律句基本的平仄谱,而显示词律自己的特点。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我们知道这些有用吗?想填词,按词谱走就可以了啊,词有定格,哪处平哪处仄都规定好的,往上套就可以了。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词别于诗,词有别味,其实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句式的多样性。而它的多样性又是取决于词的音乐属性的。诗言志,词言情,面对其音乐属性所带来的词句的变化,若不了解其内在变化规律,则不能很好驾驭词句,就不能填出好词来。比如前面一再提起的“一字豆”,哪个词谱里告诉你这“豆”在何处了?还比如这非律句所蕴涵的情感表现力(如前面说的四连平五连平),哪个词谱标注出来了?都没有,都需要我们学习品味吃透它。

稍长的句子,多是由短句子组合而来的,七字句以内的,我们都基本说了,我是把五字句和七字句结合起来一块说的了。因为这二者有共性,它们不仅长见,其变化也比较多。但再变化,也是有迹可寻的,在我们熟知近体诗格律的基础上,我们对它的变化就很好掌握了。

下面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句式---六字句。我们继续说一下它。六字句在词中很常见。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二字句和四字句的组合。上四下二,或上二下四。还可以把它看成是七言近体诗的前六个字。既然这样,那么六字句的句型一般就是这样的两种了---“平平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仄仄”。这两句式,要注意的是第四个字。前一句的第四字不允许用平,否则就构成三平尾了。后一句的第四字不允许用仄,否则就成了三仄尾了。这二种情况都是律句之大忌,所以要强调的。

说这话的同时,也要提醒,不要以前面讲的那种几连平的罕见的特拗句来做参考,尤其是初学者,谨记。除了上面说的二种,六字句还有一个特定的句型“仄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型要熟悉它,很常见。

可看一下李易安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它也叫做《忆仙姿》《宴桃源》《比梅》《无梦令》等等,三十三字,单调,仄韵。其词谱是: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可以看出,四个六字句时,都是要用“仄仄仄平平仄”句型的。关于六字句,也存在一些常见的拗句情况,仄平平仄平仄(首字必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一三字必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我这里不一一举例了,大家可以在以后对宋词的赏析时,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词的句式样比较复杂,虽然我用了两期讲座来说它,可还是感觉意犹未尽,没说的很透。如前所述,句式是千变万化的。一个个条例来照搬是愚蠢的事,咱不需要那么教条。我虽然说了一到七字的句式,但是,我更希望侧重其本质意义的阐述。认清词律所特有的规律和特点,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我所强调的非律句的特点,比如我说的一字豆领句的特点。这样,我们在选择词谱时,在按谱填词的时候,不至于盲目地对号入座,我们怎么也要知道入的是什么样的“座”,如何入,才会使这个词谱真正的为我所用,而不是傻忽忽地被词谱牵着走。终极目的是做它的主人,了解它,善用它,而不是被它所拘,所扰,所困。

关于词的句型问题,就先说到这吧。真诚感谢各位收看词学讲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