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舍得词学基础讲座手记(十一)

 醉月诗苑 2019-12-29



声明:舍得之间的诗词资料经舍得老师同意后始发醉月诗苑,推广诗词知识也符合舍得老师的传播精神,谢谢!

我们今天继续说词——舍得词学基础讲座(十一)。在今天讲座开始前,我们一起来把玩一首小诗: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这首七绝诗的特点很别致,别致在哪呢?就是它可以倒着念,依然是合乎格律的七绝。而诗的意思却又别有风味。倒过来读,这诗就变成了:

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

衫碧吐花余点乱,纤纤捧碗玉颜舵。

具有这样特点的诗叫回文诗。回文诗其实有多种多样的。历史上文人们花样翻新,藏头的,嵌字的,玉连环的,轱辘体的,词的曲的,律绝的等等等。发展到后来,其实就已经是一个艺术门类了。史上最壮观最有名的的回文诗是《璇玑图》,横列29字,竖列29字,八百四十多字的一个大方阵,横着竖着斜着都可以成诗,交互读,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也可成诗。三四五六七言不等,按一些很较真的人的统计算,内藏七千九百五十多首诗,这还没找全呢。真的是令人叹为观止。将文字游戏玩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就已经不是游戏而是艺术了。

写回文诗虽然可以看成戏作,却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及巧妙的构思,历代文人玩者颇多。写诗填词看重的不仅仅是谁读的书多,更在于其一个“巧”字。严羽谓之“诗有别才,非关书也”,意也在此吧。我们上面看到的这首回文诗的作者就非常有名,他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说到的一代文学巨匠---苏轼。

先贴一幅苏轼的亲笔手迹,也使我们对这位前辈词人增加点亲热感:


要是讲苏轼,可不好讲,主要原因是他太家喻户晓了。即使不懂诗词的人,说起苏东坡来也不陌生,可以不爱吟诗填词,却不能不爱那令人垂涎的“东坡肉”吧。央视《百家讲坛》上,康震老师大讲“苏东坡”,说的比我好,所以,我就不对他的生平多做详细介绍了。俺免费给康震老师做个广告吧,希望都去看看《百家讲坛》的苏轼系列,听了后会很有趣,也很有益的。苏轼是个文学大家,自不必说。他们一家子都很厉害,“唐宋八大家”中,他们老苏家就占了三大家,父子三人(他及他爹苏洵、他弟苏辙)榜上有名。

舍得在这里是做词学基础讲座,不是在讲故事,所以,虽然苏轼其他方面才学抱负更厉害,但咱们只说关于苏轼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也好使我们借而鉴之,学而用之。

苏轼(103718日-11018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们最常称呼他的是“苏东坡”。他已不能仅仅用多才多艺来形容了,而是在各个文化领域皆为一代领袖,成就极高。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如此全才者当属罕见。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辟豪放词风)、书法则名列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之首,绘画上,他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如此多方面的全才,反映在他的诗词作品及诗学理念上,必定有其独到的思想光辉。在诗词领域,我们今天先关注一下他的诗学的理念体系,了解一下苏东坡是怎么看待诗词的。在中国诗词艺术领域,他的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所有爱诗之人,都不能忽略他。我们同样也不能。东坡论诗言论很多,其理论体系不仅源自于他“读万卷书”而打下的扎实的文化底蕴基础,也来自于他“行万里路”的社会实践经历。

他写过大量的诗词作品,其中,描写了人物、兽虫、亭台、江河、古迹、山岳、湖海、泉石、园林、风雪、雷雨、花木……罗列如此种类繁多的题材写作,反映了他大量写意传神的佳篇精制,我们就要问了,他是怎么琢磨的,他是怎么看待诗词的?下面简略阐述一下他的诗词思想,以饷各位诗友。

首先,从最基础的基本功学起,守规守法,是他一贯的主张。诗闻九皋,当学老杜。他言之“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因为杜甫写诗非常严谨,写物极工,有规矩法则在,所以,“可学”!他的名言是“学杜不成,不失为工”,就是说,你即使写不出老杜那样沉郁顿挫之神韵,那么你也能学到他严谨精工的治学精神。端正态度,“写物之工”,乃是学诗的第一要物。其实说的就是一个学习态度的问题。写诗“写物之工”,那是必备的基本功,没有基本功的扎实铺垫,没有底蕴的厚实积累,就很难表达出什么奇思妙想来的。

换就话说,没有基本功,你也难以有什么“奇思妙想”的诗意,偶尔的一时心血来潮,那叫冲动,而不是诗意。动辄主张可以不拘、可以不工来表达所谓的激情诗意,言之“以辞害意”者,其实都是荒唐的借口,为自己贫瘠的文化家底找借口遮羞而已。

其次,“写物之工”那是基本功,合章守法那是遵循“游戏规则”,如果诗词仅仅一个“工”字还算不得好作品,那不是诗人的追求所在。东坡又说了“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他推崇老杜的不仅仅的是老杜的一个“工”字,更推崇老杜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提高诗人的语言艺术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东坡的总结是,清警精到,化俗为雅。“街谈市语皆可入诗,但要人融化”(竹坡诗话)。“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今无”这是他在《赠诗僧道通》中的句子,写出山里的烟霞景色,能含有蔬笋新鲜气味的诗,自古以来就很少。诗人作家们的才力不足,关键在于基本素质不足,浮躁而不守工,不求新,不求雅。化俗为雅的能力就大大的缺乏。清丽警拔,语贵创新,要的是在工的基础上,更要新奇独特。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诗须要有所为而作”(《又题柳子厚诗》)。东坡强调写诗的生活实践性,反对为写诗而写诗的那种“酸馅气”。年轻时的苏东坡就有这样的观点“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我们注意这里写到的“不能自己”,其实指者就是一种创作的激情而言。写诗作文,应该抱有“有所感、有所为而发”这样的宗旨。我们常说到的“诗言志”,其实也是这意思。情至而不能自己,块垒待发而无法抑制,这时候,一种情绪之下就是一种创作的冲动,不管这样的情绪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这样写出来的诗,抒发的是自己内心的块垒,是一种自然的情绪释放,相信大家也都有一定的体验的。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不管如何,它是有为的!自己有写作冲动时,易出好诗,那种命题作文,则常常强人所难。

苏东坡象现实主意诗人杜甫那样,是在民生艰难,仕途坎坷的重重压力下,悟懂了一个诗人应该走的正确的创作方向。他的这种“诗须有所为”的创作思想,也应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其四,体气韵味,精敏豪放,挥洒自如,诗由我心。我们都知道苏轼是个豪迈派的词人,所谓的豪迈派风格,虽然不源于他,但自他而起,却鼎足词坛与历来的花间派及婉约派分挺抗礼。使得宋词因此变成百花齐放,繁华似锦,为中国文学发展奠定了一派独特的风格取向。

所谓的豪迈派词,其实,主要主张的是以诗为词。什么叫“以诗为词”呢?,就是象写诗那样去写诗,着重的是文字本身的作用,而忽略了词的“曲子”特性。豪迈者,婉约者,就风格而言是对比鲜明的,所以,两派词人也并不总是相融的。李清照对苏东坡的词作就颇有微辞,质疑他不尊体。甚至指出他在格律上的一些错漏之处。苏子是当时北宋中叶后的文坛领袖,他的文学成就前面已说了,非常巨大。他的诗作有二千六百多首,词作有三百五十多首,相对于填词而言,他更应该是个诗人。

对于词的尊不尊体于他而言可能并不是那么重要。或者是习惯使然,或者是他就有意使词的风调如此豪迈起来,以使其适应自己坦荡豪放的胸襟。“为我所用”应该是他的一贯风格。在词风盛行的北宋年间,如此一代文豪不识音律是不可能的,虽然他不一定会擅长自度曲来创调,但是,倚声填词对他来讲应该不为难事。但以他的性情、品位、以及坎坷的经历,花间词调肯定不合他的口味,婉约缠绵也不是他的追求,一颗为民不平之心,报国爱家之心,才是他心中最大的块垒。

即使填词,也是率性地豪气大发,不羁英气,大胸襟的鼓荡,自然就反映在他的笔下了。所谓豪迈,其由人也。开辟一代豪迈词风,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对词的文学性的追求,对词的性情志向上的表达,更甚于其音乐性的依赖,这就是苏轼豪迈派词风的本源所在。

限于时间关系,对于苏子的诗学思想,舍得说的并不全面,只是针对我们初学者,择其所需而言的。更重要的是,能反映他理念的,还是要看他自己的写作是如何写的。理论和实践总要结合起来才是完美的,也是应该追求的。如舍得讲诗词评诗词的时候,第一强调的就是诗词的结构性,大局观,舍得在自己的诗词写作时,也就自然地注意这方面的严谨性。我们多熟悉一种理论体系,自然会在写作中自觉地去实践它。不断地完善自己,是我们对美感的追求的永远的方向。


好,现在我们就赏析一下苏轼的一些词作,从他的写作上,探求一些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东西,从而对我们自己的水平提高有所帮助。前面分析词的结构时,我曾经以苏的《江城子》(密州狩猎)为例说明了词的开端和煞尾,现在就还把他的这篇作品拿来,赏析一二。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这个牌子,在《钦定词谱》的名目上你是找不到的。实际上,它在“卷二一下”这里,因为它与《江城梅花引》句读相同,所以被合并到了一个调中去了。这个调,一般的是以五代的韦庄词为准的,以前是三十五子单片的词,到了宋时,开始流行做双调。共七十个字,前后各七句,三十五字。在一二三五七字的句尾,叶平声韵,也有间押入声韵的。苏词的这个《江城子》与我们在《钦定词谱》上看到的不合,它上面实际上属于《摊破江城子》,我们在前期讲了,所谓“摊破”就是在原词上加字加句了。

所以,这阕词的词谱,我们不去查看《钦定词谱》了,现将“参考词谱”列如下:

江城子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平⊙仄(句)⊙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句)平仄仄(句)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平⊙仄(句)⊙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句)平仄仄(句)仄平平(韵)

这阕《江城子》,看起句写的“老夫”,实际上是正值苏轼年富力强的时期,这时候的他,踌躇满志,英思洋溢,志在青云之上,正准备在仕途上大展拳脚的时候。词文笔法是模仿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的豪放风格,一任诗思倾泻,万丈瀑布高悬,淋漓尽致,满篇豪语,豪迈如斯。一反五代以来凡词必不离那种男女之情及春愁秋怨的风格之羁绊,我以我笔写我心,词为我所用,文笔达我思。“老夫聊发少年狂”只这一起句便使人有惊世骇俗之感,峥嵘突兀,夺人眼球。我在前面讲词的开端时提起过,词之起势,当可“造势”,这一句之造势,可谓之势不可挡。让人看到一个狂放高傲之形象。

造势而起,“左牵黄,右擎苍”紧随跟上,连环相扣,颇有李白之“奔流到海”之气势笔调。起句扣题,也是我在讲解词的结构时强调的,看着几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描写,紧扣其“狩猎”的主题,让人一看就知他在干什么。“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接续起句,这里就说明狩猎队伍的阵势了,“锦帽貂裘”是说他们的服饰,“千骑卷平冈”则是描写狩猎时的一种阵势了 ,驰骋千里,猎场喧嚣,一个“卷”字就都给概括进去了 

上片的煞尾挺有意思“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里的“太守”是指苏轼自己,全城的军民都很拥戴自己啊,为了报答一下大家的拥戴和支持,咱得亲自出马表示一下啊,扬弓搭箭,那气势,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不亚于三国时期的“孙郎”了。这里的“孙郎”说的是谁呢?其实他借用的是个典故,孙郎者,三国孙权也。《三国志·吴志》中记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孙权出行时遇上了老虎,马被老虎给咬伤了,孙权“投以双戟”杀了老虎,够牛的。苏轼在这里,得意地把自己比做那时的孙权,要想“狂”,当然得有点狂的资本才行,把孙郎搬来当成了自己(想象),好使。

下阕的过片,是在意上对词的一个提升。“酒酣胸胆尚开张”这句,气势上是和上阕连贯起来的,酒壮英雄胆,借着酒劲,胆也肥了,正手痒着要施展呢。注意这里的“尚”字,炼的非常好,算是这里的词眼所在吧。一个“尚”字,把这种蓄势待发的劲头就表达的的淋漓尽致了。“尚”在这里有一种欲动的动感,可以看做是心中积累的块垒,憋着劲的那个“憋”。再往下看,“鬓微霜,又何妨”,呵呵,这里又扣合上了起句的“老夫聊发少年狂”,鬓角已经发白了,是年岁已大的意思,老了吗?不服老,鬓角挂霜又何妨!很口语化,却又非常凝练。词之气脉,一贯注此,令人鼓荡不息。环环相扣,步步递进,其写作手法不服是不行的。

再下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又是用了一个典故,这句,其实才是全词的中心思想所在。他不直接写自己如何希望报效国家,如何高喊口号,而是借用一个典故的比喻,艺术地把自己的志向和心情表达了出来。那么,要弄懂这句,就必须要知道这句里的典故是什么意思。在汉文帝的时候,有个叫魏尚的太守据守云中,抵御匈奴是屡立战功。可是后来因为一次虚报战功(多报了几个匈奴的首级)而被罢了官了。后来,文帝听取了一个叫“冯唐”的意见,赦免了魏尚。就是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宣布赦免令的。这里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了“魏尚”,自己如此高才大志,什么时候朝廷也能学学汉文帝那样,派一个“冯唐”一样的人来宣布重用自己呢?怀才不遇,却充满期待。

从狩猎写起,写的挺热闹,其实心思琢磨的还是在政治上的抱负,他更希望在仕途上的“亲射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的煞尾,写的坚实有力。其实表达了词人已经是急不可耐的心情了(只要你给我机会,只要你给,我就能出大成绩)。自信,自豪,狂傲,而踌躇满志。展现词人的雄心大志。

这词的写法,上阕写情景,写阕写心情。煞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他最终的志向,面对北宋后期金人的不断侵扰,苏轼其实是有政治抱负的,愿意领命抗击,不甘于朝廷一味的软弱求和。这样的煞尾,其实也是紧扣词题的。射狼,射虎,射杀那虎狼一般的“匈奴”之辈,大宋文人,不乏这样爱国之士,如上期我们讲到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后来的陆游的那首《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腔热血,天地可昭。

转头看,可悲的是现在一些所谓的精英文人,满口“理性”的幌子,缺少的就是这种大气和硬朗之气,透过所谓理性的幌子,他们实际和当年的秦侩口气如出一辙,软骨症是也。舍得在此顺便鄙视一下!

要讲的很多,但今天是周末,舍得就不多占用大家时间了,先讲到这吧,谢谢各位,并祝各位都美美地过个好周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