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山详解

 南宫藏文 2015-04-02

 泰山详解---朝山祭天的封禅古道(4)泰山详解---朝山祭天的封禅古道(4)

泰山详解---朝山祭天的封禅古道(4)泰山详解---朝山祭天的封禅古道(4)泰山详解---朝山祭天的封禅古道(4)泰山详解---朝山祭天的封禅古道(4)泰山详解---朝山祭天的封禅古道(4)泰山详解---朝山祭天的封禅古道(4)泰山详解---朝山祭天的封禅古道(4)

-----------------------------------------------

让我们回到主盘道吧,从云门往上亦有众多刻石: 
——“开此直山”,此题刻在“开山”石崖上,题刻年代不详,此处为十八盘的起点。古时登山盘路在河溪东侧,乾隆末年在此处开辟盘路,将盘路由溪东移至溪西,取直了道路,故称直山——直通的山路。 
——“青玉案”,刻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吴大澄题,篆书。青玉案是古时贵重的食器。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形容此处的山石美若青玉案。 
——“郭沫若题万松山诗刻石”,此诗作于1961年,1984年刻于此,诗曰: 
人来看万松,雾至万松蒙。冠沐及时雨,襟披下岭风。拿云伸臂手,饮瀣溢心胸。 磴道千寻尽,碧霞铁瓦红。 
其意是: 
  人们都来看万松,云雾却把万松迷蒙。 帽子被雨水打湿,胸前迎着山上吹下的风。 
  伸出手可以抓住飞云,饮雨露能够充实心胸。漫长的石阶走到尽头,才能领略碧霞祠的胜景。 
——“上天梯”,刻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题款漫漶,形容登山盘道已十分陡峭,就入上天梯一般。 
前行为“龙门石坊”,坊为二柱单门,全石构筑,初创于明嘉靖年间,早圮,1994年按照原样重建。坊西石壁上有“龙门”二字,刻于清嘉庆与道光之间,魏祥书。魏祥字致和,济南历城人,家贫,未入学,少年即学建筑,后成一代名匠。嘉庆、道光间曾两次主修泰山,梦仙龛就是他的作品。 
——“魏祥告游客碑”,此碑曾在龙门坊北,盘道西侧,因此处常有山石落下伤及游客,故魏祥立此碑以警示。碑文为: 
 岱宗以产万物称圣,而福善祸淫,山灵所播,显然可见。数载以来,山半时有被石殒命者。历下魏君致和监修泰工,深稔山之灵异,觉此地不可久留。 
意思是山神很灵,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几年来屡见山石伤人,还是不要在此久留为好。魏祥并非泰山管理者,只是在此施工,能有此人本主义胸怀当是难能可贵的。 
这段告示本身也很有趣,先把山神表扬表扬,砸死人也不是山神的错,免得得罪它,然后再向游人提出忠告。短短几句话拐了好几个弯,我们理解魏祥的用心。  
我们还记得,岱庙内汉柏院北墙上有《颂魏祥》碑一处,碑文详细记述了魏祥的家世、建筑技艺的高超和不为名利所动的优秀品质,碑文说,魏祥从事工程设计,:“移易变化,非抄录旧本也:揽巨万大工而不动心,用所得盈赢而行便神事”。乾隆庚戊年(公元1790年),帝东行,盐运司命魏祥建行宫,并主持修建曲阜孔林、孔庙、泰山和济南的一系列工程。嘉庆末年,又应邀督修泰山,工竣后,知府廷璐以工程余资赠魏祥,魏祥坚辞不受,在廷璐一再坚持下,他用余资修建了山道旁女厕所十余所,修建王母池、斗母宫观水景的东厅各一座。 
——“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此石刻在十八盘东侧石壁上,刻石年代不详,山西人姜学海题。意思是作人做事,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此语出自《孟子·尽心》,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神功利济”,在盘道东侧石壁上,题刻年代不详。神功,指神人的功绩,利济,顺利渡河。也泛指使人顺利渡过艰险。由此向上约30米就是升仙坊,游人至此,尽管十八盘非常险峻,但已临近仙境,有神人佑助,定能顺利渡过艰险,到达理想彼岸。 
——“崧高峻极”,位于十八盘东侧,刻石年代不详,脱镐题。脱镐,字子都,元丞相脱脱的之后,曾任东昌府(山东聊城)同知,嘉靖末被调泰安征收泰山香稅,此语谓泰山极高极大。稅稅 
——“东皇天路”,位置同上,题款残。东皇指东方青帝,意为十八盘是通往青帝居住的登天之路。 
——“绝顶云峰”,位置同上,刻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下有款:“宣统元年四月,奉命告祀泰山,遂登岱顶,遍历幽胜,俯览沧瀛,泐石以记鸿雪。萧山朱其煊题。”阴历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诞辰日,清代皇帝按例派遣官员来泰山祭祀。 
——“层岩空谷”,在绝顶云峰前约10米处,刻石年代不详,款为“川东苏进”。为写景之作,意为层叠的高山,深幽的山谷,形容泰山高大深幽的形貌。 
——“麟庆重修泰山记碑”,在升仙坊下约10米处,刻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碑文记载了修补泰山盘道、后石坞石路及元君墓的工程。 
——“唯天为大”,在升仙坊东侧石壁上,刻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意思是站在泰山上只有天在上为大,天下的一切都变小了,极言泰山之高。 
——“神贶崇朝”,位置同上,刻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神贶,神灵的赐予;崇朝,指从天亮到早饭之间,喻时间很短。此处是升仙坊,离南天门已经很近,意思是很快就能进入仙境。 
——“云端”,刻于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云端,云的源头,谓此处是布云播雨的地方。 
升仙坊,全石结构,创建年代不详,此处北上150米即为南天门,共有石阶约480级,十分陡峭,其盘道被称作紧十八盘,是登泰山的最为艰难处。 
“——天地交泰”,在升仙坊西侧石壁上,刻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天地交,即天与地相交合;泰,吉祥、亨通。意思是泰山是天与地相交合的地方,象征天下通畅安宁。泰山古称岱山,岱者,即阴阳交代之意,指天与地交接的地方,因此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以同天帝进行对话。 
——“知止观止”,在升仙坊北盘道东侧石壁上,题刻年代不详。知止,即适可而止,引申为已经满足;观止,指事物已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意思是,泰山景致好到了极点,人们已完全满足了。 
——“飞龙岩”,在升仙坊北盘道东侧,刻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此处山峰名飞龙岩,相传古时暴雨骤起,曾有龙蟠伏于此石壁上,雨止后腾空而去,故名。 
——“翔凤岭”,在盘道西侧,与飞龙岩相对,在岱庙内1111111111 
——“首出万山”,在升仙坊北,盘道西侧,刻于明嘉靖四十七年(公元1564年),东昌府同知脱镐题。极言泰山之高也。 
——“乾隆题登封台刻石”,此石刻在飞龙岩上,刻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诗曰: 
    轩辕远矣不可知,七十二君皆一律。金泥玉简敬用陈,锦綍石函封以密。 
    我来岱顶探遐踪,凝眸聊寄凌汉笔。亦非谦牧图终古,两言定论从中出。 
    便使尧舜至今存,迄无可告成功日。 
大意是: 
  黄帝到泰山封禅已久远不可知,七十二代君主的仪式全都一般: 
  恭敬地献上祭品并把告天的玉简封进石匣,缠上锦绳秘密埋藏。 
  我登泰山只是为探求古人的遗踪,并集中精神创作豪迈的诗篇。 
  我不封禅也不是为了谦虚和反对古人,我内心有两句话: 
  即使尧和舜至今还活着,也始终不可能有到泰山封禅的那一天。 
  乾隆认为封禅劳民伤财,开明的君主是不为的。 
——“山险心平”,在十八盘东侧石壁上,刻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古人认为泰山为神山,善恶在此均有报应,善人登山,心中无愧,感觉如履平地,且不觉劳累,故称山险心平。 
——“努力登高”,其下有跋“光绪癸卯,清纺渠弟登岱,入丘壑层累曲折,至夫天梯,陡立□绝,攀跻步步吃紧,必须努力一番自然极顶,因志之。”在盘道东侧石壁上,刻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山西人王靖宣、渠清纺题。此处为泰山“紧十八盘”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游人至此已筋疲力尽,步步吃紧,题词鼓励游人要坚持到底,努力奋斗到达极顶。 
——“亦可阶升”,其下有跋“余宦东廿余载,过山麓者屡矣,,从未一登绝顶。戊申夏四月,奉命致祭。礼成后,爰偕范恒齐、徐楚珍两大令徘徊临眺,书此以志鸿爪署理布政使、山东按察使司按察使胡建枢题。”在盘道东侧石壁上,刻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意思是泰山虽然高险,但沿着盘道的台阶,也可一步一步地登上顶峰。署理布政使,暂时代理布政使,管理一声的民政、财赋事务,是巡抚的属官;按察使,为一省的司法长官。 
——“乾隆渡十八盘诗刻石之一”,在十八盘东侧石壁上,刻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诗曰: 
犹忆昔登十八盘,坦途高架丈余宽。 曾因过费伤方伯,率为趋平奉大安。 
今度挥鞭吟马上,不教仿栈辟云端。石梯拾级千层迥,却喜峣峰本色看。 
大意是: 
仍记得上次登十八盘,地方官架起了栈道使山路变得又平又宽。 
因为花费过大我曾告诫布政使,但这些都是为了母后登山安全。 
这次我骑马吟诗而上,不让官员像上次一样把栈道架到了云端。 
沿着梯子似的千层石阶登到高处,很高兴看到了峻峰的真颜面。 
“往昔登十八盘”,是指乾隆十三年,乾隆帝奉母后登泰山,地方官员事先架设了长六百八十三丈、宽一丈多的栈道,以便銮轿上山。 
——“共登青云梯”,在盘道东侧石壁上,刻石年代不详,赵丽生题。此句引自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泰山十八盘游客甚众,争相攀援,自成一景,故题此句。 
——“天门石壁”,在盘道东侧石壁上,刻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翟涛题,为写景之作。 
——“渐入佳境”,在盘道东侧,刻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山西人韩镐题。 
——“东柱”,在盘道东侧,刻于万历二十四年。东柱是“东天一柱”的简称。中国古代人认为“昆仑山为天柱”(《初学记》引《河图括地象》)。近代多有研究者认为,古籍中的昆仑山就是泰山,泰山是中国东方最高大的山,所以有“东柱”之称。 
——“乾隆题登封台诗刻之二”,位置同上,刻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诗曰: 
   云衢盘陟造天门,果是岩岩气象尊。逮此崇台仰三度,登封降禅未曾言。 
大意是: 
 踏着入云的盘道登上南天门,果然是无比尊崇气象岩岩。 三次到登封台沉思着仰望,但不是为了举行封禅大典。 
 “有求必应”,位置同上,刻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7年),将乾隆的一首题诗压盖,河北宁津王荫桂题。意在宣扬泰山神的灵验。 
——“萧培元登岱题刻”,位置同上,刻于同治八年(公元1896年)。其词为: 
睥睨千峰,下临无地。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意思是,在这里侧目观看,众山皆小;往下观看,深不能测。泰山兴云致雨,养育万物;极其高大,耸立于天。 
——“万古挺立”,在盘道东侧,刻于1984年,今人苏毅然题。 
——“果然似我”,在南天门稍下约10米处的盘路东侧石壁上,刻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江西徐源春岩氏题。此题刻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题词者的名字叫徐源春,字“岩氏”,“岩”即高大的意思,所谓“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因此人名中有个岩字,便说泰山“果然似我”,好大口气。 
——“云路千盘”,在南天门门洞外东侧石壁上,刻于1984年,今人聂荣臻题。形容高入云霄的登山盘道千曲百迴,为写景之作。 
南天门,在十八盘尽头,扼守在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山口要冲之中。南天门始建于元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明清多次重修,建国后翻修过两次,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南天门分上下两层,下层为门洞,条石垒砌,卷石起拱,顶铺条石,四周冰盘式出檐,东西总长9.7米,南北进深6.3米,高4.7米.拱形门洞宽3.7米,高3.3米,上镶贴金石匾额“南天门”。上层建摩空阁,面阔3间8.4米,进深5.2米,通高5.3米,二柱五檩五架梁,重梁起架,黄琉璃瓦卷棚重檐歇山顶。正间南向开拱形门,两次间各开一窗。门上有白地贴金石匾额“摩空阁”,此三字是冯玉祥的部下王易门所题。 
南天门门洞外两侧石柱上有对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此联题刻年代不详,大意是: 
 南天门开辟在极高的天空中,向上走可一览仙境中的胜迹。 
 南天门之下的石阶有一万级,往下看能见到众山峰的奇观。 
由南天门前西去可至索道站,途中有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于1983年所题题泰山索道诗刻石: 
    泰山冠五岳,索道飞高峰。 
风景呈新色,游途胜旧通。 
南天门最早为元代道士张志纯所建,元代杜仁杰曾撰刻《天门铭》记录其事,铭曰:“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山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刻石现仍在天门西侧的石室内,保存完好。 
杜仁杰,山东长清人,字仲梁,号止轩,又名微,字善夫,金末元初散曲家。金末隐居内乡(在今河南省)山中,与麻革、张澄等以诗唱和,为元好问所称赏。后回到故乡,吟诗会友,游历于山水之间。平生喜弹唱,博学多才。  
《天门铭》刻于中统五年正月(公元1264年),在南天门西侧的自然石上,石高190厘米,宽137厘米,石质坚润,色泽淡赭,铭词古雅,书法端庄,类似颜真卿,为泰山元碑中的佳作。其文为: 
天门铭 
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山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齐人杜仁杰于是乎铭之。 
元气裂,两仪具,五岳峙,真形露。惟岱宗,俨箕踞,仰弥高,屹天柱。浩千仞,窒来去,谁为凿,起天虑。匪斧斤,乃祝诅,一窍开,达底处。十八盘,盘千步,荠初吐,抱围树。日车昃,惨曦驭,六龙颓,莽回玄。踖此往,嘉无数。无怀下,兵刑措,七十君,接銮辂。圣道熄,彝伦(泽去水,右加文),辑让歇,篡夺屡。忽焉阖,梗无路。象维森,持呵护,朝百灵,由兹户。金璀璨,朱间布,九虎蹲,万夫怖。我欲叩,阍者怒,辟何时,坦如故。对冕旒,获控诉。豁蒙蔽,泄尘雾,刮政疵,剔民蠹。上得情,下安作,额血殚,帝聪悟。崖不磨,苍壁坚。刻我铭,期孔固,垂万世,正王度。 
东莱蓝田至东平路总管严忠范书。中统五年正月望日。 
泰安州刺史张汝霖勒石。 
渊静大师岱庙观主刘德源,昭真观主翟庆真同立。高又玄刊。 

其文大意是: 
泰山天门没有房屋很久了,布山道士张志纯为之经营建造,历经了数年才成,可以说是破天荒了,齐人杜仁杰于是作此铭赞之。 
混沌初开时,天地为之分,五岳高耸起,峥嵘一朝露。 泰山稳如坐,昂首天外处,仰视更高大,恰似擎天柱。 
浩劫历千般,壅塞天门路,谁辟十八盘,天堑变通途?并非靠凿斧,乃是鬼神助,有此天门开,登顶不犯怵。  
天梯十八盘,盘旋逾千步,山中野草发,环抱皆古树。残阳偏西时,红日坠薄雾,大地转晦暗,草木变模糊。 
天门畅通后,朝天免辛苦,观览亦舒心,好处实无数。上古人纯朴,夜晚不闭户,军队与刑罚,弃置无盼顾。 
七十二代君,敬天有所悟,纷纷来泰山,佑国把民护。之后生灾乱,天人之道无,禅让从此废,篡位血如注。 
天门忽然关,应是苍天怒,棘荆塞满途,上天复无路。天有日月星,神阶皆有序,百神来聚会,皆由此门入。 
璀璨天上景,朱红殿宇矗,九神守门槛,望之生恐怖。 我欲去叩门,门神竖眉目,何时变坦途,人道如上古。 
登天见上帝,听我来讲诉,愚蒙应荡涤,苛政要革除。施政有缺疵,更改不得误,贪官与污吏,灭之如灭蠹。 
国君得真情,下民心中安,对天涂肝脑,上帝多垂顾 山崖不打磨,石壁苍然竖,提笔作此铭,石上留篇目。 
此心人可知,惟期江山固,传诸千万代,朝政明法度。 


(以下是书丹、刻石、立石者衔、名,略。) 
杜仁杰以泰山南天门为喻,表达了他的思想:天门畅通好像回到了太古时期,那时当属原始社会,人民朴实纯古,安居乐业,无犯罪、无战争,无诸般烦恼,过着清静、安宁的生活。但是后来,进入了阶级社会,原始社会中的禅让制变成了血腥的王位争夺,这就犹如天门又被堵塞了一样,人间充满了悲苦。作者想象,何时天门再开,自己可以登上天庭,向天帝痛陈人间的苛政与贪官污吏的歹毒,使国君了解真情,让人民幸福生活。我们一路走来,多次看到了人们提及“太古”,此处所谓“无怀下,兵刑措”,也是说的这一概念。为什么人们来到泰山总容易想到“太古”呢?在泰山这一高似通天、无尔虞我诈的特定的清纯环境中,人们可暂时忘记了尘世间的纷争、烦嚣、名利与种种丑恶,而抒发美好的理想。但是这并不等于现实,真正的幸福是不能寄托于幻想之中的,我们在泰山上就能看到最为真实、生动、悲壮的例子。 

这一段登山路,不仅文物石刻众多,而且最富美学特色,是登岱的最为精绝之处。 
过了对松亭,盘道即劈石而进,有一处两边残岩壁立,是开山修路的遗迹 ,像门一样,旧称“云门”, 亦叫“开山”,著名的“泰山十八盘”就从这里开始了。所谓一“盘”,就是一段连续的石阶,从这里到南天门共97盘,1633级,垂直高度400余米,而两点距离却不足1公里,其陡峭便可想而知。“十八盘”共有3个, 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按中国的传统习惯,往往以9或9的倍数表示其多,3 个十八盘即暗示着天门虽然在望,但“行百里者半九十”,道路依然很长,不能唾手即得;同时,它的紧紧慢慢又使得艰苦的行程并不单调,给人以在劳累中观赏、遐想与体味的余地。 
踏上十八盘,“翔凤岭”、“飞龙岩”一左一右扑面而来,欲倾欲坠,大有“泰山压顶”之势;南天门雄踞两山之间,扼守极顶要冲,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连接天门的盘道,如天梯倒挂,如银河下泄,沟通了人间与仙境;天门之上,“摩空阁”红墙黄瓦神采飞扬,迎山风而傲浮云,令人望之动情。在这里人们才真正体会到了泰山的雄伟--- 漫漫来途说明了它的大,入云的顶峰说明了它的高,竖直的天梯则是它的险峻。只有在登攀中,人们才能识得泰山。 
  从升仙坊至南天门为“紧十八盘”,是登山盘路中最为艰难处,盘与盘之间的距离,只不过是两个台阶的宽度,人们到此常常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甚至有手足并用者,然而却无一人叫苦,更无一人退缩。是的,胜利的喜悦固然给人以动力,道旁石刻中古人留下的勉词“努力登高”、“首出万山”、“共登青云梯”……也给人以鼓舞,再想一想当年无名无姓的凿石、抬石的修路人,眼下的艰苦谁还能放在心上呢?大山无言,它自能激励人们向上,而只有义无反顾地向上,才能战胜险阻,才能到达最高的境界。 
石阶一个个地数过来,汗水一滴滴地落下去,我们的登山乐章似乎进入了一个小的高潮,只觉得大弦小弦,嘈嘈切切,拨动着人的神经……当你最终站在南天门(图)之下,清风徐来,疲劳顿消,继而俯视下界,来途茫茫,众山皆小时,你是否已体会到了李太白登上顶峰后“天门一长啸”的快意? 
曲曲折折,花明柳暗的登天古道终于走到了终点,虽然我们并没有成为仙人,但是我们在这里领略到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迈,掂量出了自我的价值。举目四望,寥廓江天无涯无际,我们更领会到了“登泰山方知天地大”的新的时代精神。古人喜登山,在登山中多有所悟,而我们若在攀登中把雄伟的自然之景同人生的奋斗要义结合在一起,不也能从中悟出人生的自我实现就犹如这登泰山一样吗?我们没有成仙,但我们得到了精神的升华。 
南天门真是了不起的建筑,一路上,最为牵动我们的就是南天门,我们奔着南天门而来,而南天门隐隐现现,总没有长久地离开过我们的视线。在岱庙看南天门,它就像云中的一个黑点,但已经向人们显示了魅力;在中天门看它,它是一个红点,人们奔向它的心情更为急切;再向前进,南天门的轮廓已很清晰,天门两边双峰对峙,宛如一只奋飞的大鹏,使人愈加感受到了它的召唤;在升仙坊看南天门,南天门好似被十八盘高高擎起,显得分外生动、奇伟。南天门是漫长盘道的一个最佳结尾,我们经过了遥参亭、岱庙、一天门、中天门、升仙坊,只有一座更为高大的“天门”,才能使登泰山形成第一个高潮。而且,南天门作为登山路上的最后一个屏障,再一次在空间变化上追求了欲放先收的艺术效果。这一屏障同将要出现在岱顶的开阔景观形成对比,预示着前面还有更激动人心的真正的高潮出现。南天门的确是一座奇特的建筑,它所具有的种种美学特征,使它成为泰山最有名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凡知道泰山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南天门的。南天门的构思与建造,成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最佳范例,同时也成为泰山自然文化遗产清单中最具价值的组成部分之一。 
《泰山小史》曾赞南天门曰:“在十八盘上,高插霄汉,两山对峙,万仞中鸟道百折,危级千盘。松声云气,迷离耳目衣袂之间。俯视下界则山伏若丘,河环如蚓,天地空阔,无可名状。” 
南天门是泰山的骄傲。 

=====================================================================

泰山十八盘

在对松山北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600余级,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这里“高阜之上,双崖夹道”两边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旧称云门,今名开山,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时所辟。十八盘自此而始。开山北为龙门,旧有龙门坊,后毁。西岩有清道光年间魏祥摹刻狂草“龙门”大字。坊址东为大龙峪,雨季众水归峡,飞泉若泻。

    前为新盘口。明万历年间,参政吕坤跨涧建渡天桥,并顺龙峪上源修新盘道,直达碧霞祠南神门,登岱顶者上下甚为方便。桥与盘道均毁于清乾隆年间。

  新盘口北两山陡立,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有一线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门,下有升仙坊,由十八盘相连。南天门恰处于谷口,是泰山古建筑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环境的典范,是泰山的重要标志物之一。仰视天门,盘路陡绝,似云梯倒挂。石壁谷两侧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如登天际”诸刻。

  泰山有3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0余阶。“紧十八”西崖有巨岩悬空,侧影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迎客佛。

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明人祁承赋《十八盘》诗:“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从穷处见,天向隙中观。重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

从松山谷底至岱顶南天门的一段盘路,叫摩天云梯,俗称十八盘,全程1公里多,石阶1594级。南天门位于泰山十八盘的尽头,海拔1460米,古称“天门关”。它建在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

------------------------------

泰山详解---朝山祭天的封禅古道(4)泰山详解---朝山祭天的封禅古道(4)泰山详解---朝山祭天的封禅古道(4)泰山详解---朝山祭天的封禅古道(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