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知道万法唯识, 不足以登峰造极

 三远堂 2020-02-17

——说说那些看过的熟悉和陌生

/张越

我自己是一名画家。曾想把自己嵌进山之画屏,用心灵与足力,去感悟泰山的伟岸与雄壮。眼底乾坤小,胸中块垒多;峰头最高处,拔剑纵狂歌。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其云蒸霞蔚之态,远眺海日,一览众山。但泰山之巅并不像一般山峰尖峭锐立,顶上平缓开阔,最高处为玉皇顶。

玉皇顶南有宽阔的平台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玉皇顶的东侧房子就是观日亭,可以在房间里看——“旭日东升”,西侧为望河亭,可以遥望——“黄河玉带”

玉皇顶是泰山主峰之巅,因玉皇庙而得名。玉皇庙主要供奉是玉皇大帝。庙将峰顶围在院中,红墙碧瓦像是给泰山戴上了一顶桂冠。

院中央是一块极顶石,四周围有石栏,这个点是泰山最高点。极顶石上有通石碑,上刻着“泰山极顶”和“1545米”两行字——这意味着它有着数百平方公里的基座,是一整座大山在托举着它,到了这里不就是登上顶峰,到达最高点了吧,实现了“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愿望

于是人们到此都希望在此留下一点纪念。极顶石不仅一圈围栏都挂满了黄灿灿的锁,而且本身也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硬币,其上的托盆异兽和卧兽之盆更是盆钵满满。由此看来人们最初对于天地自然的崇拜形式还都是很类似的,都是愿望随风烟而飘散,让心灵弥漫天地之。相比而言,玉帝似乎成了它的守护神;当然无形之中,它也是摆在玉帝面前的聚宝盆。

“万法唯识”“登峰造极”的题刻就在玉皇顶南盘道东侧石壁上。

万法唯识
民国乙丑后四月望日,登此绝顶,周览八极,气象万千。为此刻石,以告来者。朱实之及子朱云卿题。

  
此题刻在玉皇顶南盘道东侧石壁上,刻于民国十四年(1925)。字面高164厘米,宽53厘米。“万法唯识”4字竖列1行,字径35厘米,楷书。

登峰造极

题刻年代不详。字面高190厘米,宽53厘米。“登峰造极”4字竖列1行,字径40厘米,楷书。

“万法唯识”是佛教用语,

也称“一切唯识”。

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唯识宗的主要教义之一。

“唯识宗”的创立者是中国唐朝的玄奘法师。

唯识宗认为,

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由“识”变现出来的。

在心识之外,

世界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

就如爽朗清举的秋风一至,

林无静树,川无停流,

要认识一切现象,

必须要靠分别识,

第六意识来加以分别。

众山皆响,

或崔巍,或嵯峨。

好像中国画里的皴法,

那披麻或斧劈,

或皴擦,

或驰泼,

正如潮云的涌动,

仿佛听见了山林的呼唤。

比方一个山水画家,

画内容前他要布置,

怎么样安排山林居舍,

到正式笔绘时,

还要用哪种皴法恰当,表现手法。

这都是心力的作用,

靠心力来创造,心力来完成。

在这个绘的过程中,以及完成之后,

又凭心来认识它:

这幅图是否合心意,合气韵。

惟心所现,惟识所变。

佛教义为,

一切法总依心的转变而转变,

无论是直接的、简捷的、显著的、隐微的。

因此,

佛教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是绝对的唯心论。

我们在适意时,

所见到的一切,

无不是美好圆满,充满生机;

但心境不悦时,

所见到景象都全觉得暗淡无光,

不期然地产生凄凉之感。

换句话说:

人类追求的幸福生活在哪里?

在我们心里。

安乐清净的世界在哪里?

也在我们心里。

更不必说那来封禅的雄才大略的帝王的心了。

登峰显贵,

神超形越,

峥嵘萧瑟。

心象大海,

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宝藏。

帝王喜欢把自己的丰功伟绩刻录在册,永垂千史。

封禅,

是证明你更有能力掌握,

是实力,

是身份,

是地位的象征。

也是万法唯识。

那种走马观花的“看见”不等于真正的“看懂”,

这样的行走除了草草看见一座山、

看不到一点视野和格局。

可有人喜欢把自己的故事放在心底,

难以言语。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情怀,

没必要说长道短。

是否唯有用新鲜的活泼自在的心灵去感受,

去领悟。

当走过一程又一程的时候,

那些斗大的文字都会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记忆里。

不知道万法唯识 不足以登峰造极

如此之丰赡,

如此之厚重,

安能安于斯。

永远都要有追求,

要追求生活得更好,

要追求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向上仰望又静默无声的人也是识的智者,

他们使心灵触着的一切呈现新的气象,

化入自身的襟怀。

他体现在思想和谈吐中,

决定你登峰的视野和造极的格局。

缺少了这泰山,

中国的文化史必是残缺了的。

那个引人注目,

微风为之驻足,

流云为之惊讶的智者的尊荣。

“擎天捧日”之姿,

“拔地通天”之势,

巍然屹立于祖国的东方。

在天上,

在地里,

在心中,

在一切的深处。

也许还有另一个不可言说之地。

玉皇顶南盘道东侧

仰观俯察
庚午秋,陇右马福祥书。


此题刻在玉皇顶南盘道东侧石壁上,刻于民国十九年(1930)。字面高250厘米,宽90厘米。

“仰观俯察”4字竖列1行,字径50厘米,楷书。

擎天捧日
山东充州府铁岭金田题。


此题刻在玉皇顶南盘路东侧石壁上,题刻年代不详。字面高200厘米,宽63厘米。“擎天捧日”4字竖列1行,字径53厘米,行书。

其他

拔地通天

道光辛丑仲夏,长白宝清题。

此题刻在平顶峰西侧石壁上,刻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字面高124厘米,宽400厘米。“拔地通天”4字横列1行,字径80厘米,隶书。

日高月同     

此题刻在岱顶大观峰西侧石壁上,题刻年代不详。字面高150厘米,宽50厘米。“日高月同”4字竖列l行,字径40厘米,楷书。

登泰观海

嘉靖四十一年,御使射洪高泉郭东山、御使襄阳刘行、郎中卫郑州□□先,员外郎番禺刘川□岭。

此题刻位于岱顶唐摩崖东。摩崖高150厘米,宽360厘米,大字径78×55厘米,系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郭东山等题镌。楷书体。

作为石的宝库,石刻文化在泰山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泰山得以获得世界双遗产的美名,其中石刻文化功不可没。1987年底的世界遗产大会,泰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分类。

泰山周边地区,伴随着泰山文化的传播,也产生了大量石刻。可以说,泰山就是一座中国石刻文化的博物馆。因此,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华泰山发展史、研究中国书法镌刻艺术、研究自然与文化的交相辉映,都不能不研究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完全,体现了古代石刻的方方面面,同时成为石刻制作和其形制研究的绝好材料。其文字内容中记载了近两千年中泰山地区的历史变迁、人文风貌,含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与文学艺术资料。



编辑|整理:三远堂

三远堂原创精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