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漫长的历史,在一座千年古都积聚、沉淀、凝结,绵延相叠的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催生了中华文化最灿烂和光华的乐章,也造就了她凝重沉穆的城市性格。光阴如梭,岁月在城市的身边,匆匆流逝。西安,青砖灰瓦的古老建筑之下,也难以掩饰昔日的流光溢彩。 [三原城隍庙戏楼,城墙下自乐班 在她生命的深处有一种声音,从厚重的历史中迸发出来,使她顿时显得轻盈和充满灵性。 这就是戏曲。 西安也是中国戏曲的一个见证。 [一组快节奏镜头:戏曲舞台和自乐班演出、戏曲文物、脸谱等画面 戏曲在这里发生发展,一座凝重千年的城市,积聚着古老辉煌的文化,而被称为中国梆子戏曲鼻祖的秦腔在这里,在以西安为代表的三秦大地,更是充满飞动的活力与热情,戏曲在这里曾拥有繁盛的昨天,未来也就是在这不经意的注视中慢慢的展开。 [曲江寒窑遗址 这是西安东南方向一个叫鸿沟的地方,在这条浅浅的沟壑里,隐现着几孔窑洞,这就是广为人知的曲江寒窑,这是一处令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戏曲遗址,在中国戏曲的历史上也绝无仅有。 寒窑,相传就是在民间家喻户晓的戏曲人物王宝钏曾经住过的地方,不像西安其他地方的名胜,几乎都和一个历史人物有关,但是这一处却完全不同,在西安近郊所有大大小小的名胜中,也最为特别,它是完全依据一个戏曲中的人物和事件建立起来的。 翻开中国古典戏曲的剧目,上至三代,下讫今世,数以万计的戏曲故事中,只有这一处是依据《五典坡》戏剧为剧中主人公而修建,数百年间,王宝钏的苦节守志,在百姓心目中的影响巨大、深远。 从鸿沟上去,是自唐代以来就称的洪固原,平缓起伏的原上,这个村子就是五典坡。秦腔传统戏曲《五典坡》就是因这个村子而得名。 杨志烈(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为什么叫《五典坡》,从曲江寒窑往上去,有五个大殿,那个坡上过去有五个大殿,过去叫饭店的店,但后来戏把这改成五典坡。” 王志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研究员):“五典坡,我想‘典’字‘店’字属于音的问题,‘典’当然比较雅一些,后来《五典坡》这个名字用的多,但《五店坡》确实是有其地方的。” 《五典坡》描写贵族女子王宝钏抛弃门第观念,彩楼招亲,不想打中的情郎是一个乞丐,他的父亲极力反对,但王宝钏为追求爱情,毅然与贫苦出身的薛平贵结为夫妻,后来,丈夫从军出征,十八年未回,王宝钏就在寒窑里守侯十八年。 在我国地方戏曲剧种中,《五典坡》是一出源远深长的名剧,中国南北各地十多个大剧种,每一个几乎都有这个戏的演出,而且历久不衰。京剧、豫剧、川剧、广东粤剧、山东梆子、河北梆子、云贵地区的滇、黔剧,汉剧、越调等等,不一而足,只不过每一个戏的名称互有差别,有的以剧中主人公而得名,称为《烈女传》、《王宝钏》,有的以故事发生的地点而得名,称为《五家坡》、《五典坡》、《武家坡》,还有的以剧情得名,如《彩楼配》、《红鬃烈马》、《回龙阁》,等等。 杨志烈:“在全国大概各个戏种里,青衣正旦大部分是以演这个戏成名,特别是京剧大师梅兰芳1930年代把它带到欧洲演出,咱们陕西回民退到吉尔吉斯斯坦,把这个戏带去演出。” 京剧大师梅兰芳早年演出《武家坡》,扮演王宝钏,他在西安参观过寒窑之后,后来在他的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说:“《桑园会》、《武家坡》、《汾河湾》这三出戏,……秋胡与薛仁贵在历史上提到过,那薛平贵就找不着他的出处了,好像是凭空杜撰的。但是在陕西居然有王宝钏的寒窑和坟墓,还有他们两个的塑像,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王志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研究员):“梅先生对《武家坡》、王宝钏确实演那么好,没有出处,唱那么红,家喻户晓,他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把一介草民,平民百姓,说那么好,他不可思议。” 那么,王宝钏、薛平贵到底是不是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呢?为什么会有这些遗址呢?《五典坡》是不是就是最早以秦腔的剧目演出呢?这个戏究竟为什么会遍布南北各大戏曲剧种广为人知呢? 明代中叶以前,流行于我国各地舞台的南北曲戏剧,都无《五典坡》演出。产生于山陕地区,作为梆子腔最早形态的秦腔,于明代中期逐渐形成,这个戏也就在这一时期问世。 杨志烈:“说这个戏是秦腔的理由,咱们秦腔是中国梆子戏的鼻祖,那就是出现最早,出现于明代中叶,以后秦腔在全国流传,为什么流传快?过去,南北曲戏曲,包括元杂剧,或者南戏,它们都是曲牌体,就是一个曲子为唱腔,曲子太多,很难演。到咱们秦腔,出来一种新的演唱形式,这就叫板腔体,就是六大板式,你学会,啥戏都能演,因此民间人很容易接受,所以在全国很快就流传起来。” 中国戏曲在这一刻完成了质的提升,它以简洁明快的板腔体系,流于民间,不再为文人雅士宫廷庙堂所独有,因而极为普遍的流传开来。在这个时期诞生的王宝钏故事,自然也就深深的烙上了民间的情感色彩,秦腔本以普通百姓的是非善恶和审美标准,以悲喜剧的形式,塑造了一批生动的艺术形象,剧中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做并重,情趣横生。 这是一出唯一依据戏中人物而建立的祠庙,人们为什么对一个戏曲人物如此珍重,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杨志烈:“早在元明时代,根据清人丁日昌考证,元明时代已经有了弹词本,叫《绣像薛平贵龙凤金钗传》。后来,明代中叶以后,秦腔形成,根据弹词本改编成戏曲本,首先改的就是秦腔,搬上舞台演出。” 清朝同治年间,名噪一时的洋务运动中坚人物丁日昌出任江苏巡抚,他酷爱收藏各种古籍版本,从而辑录了一份自元明以来历代所查禁的小说书目,在他的记载里面,就有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和后来《五典坡》戏曲有密切关系的一个故事书目——《绣像薛平贵龙凤金钗传》,而这个故事流传的年代就在元、明时期,作为弹词本的《绣像薛平贵龙凤金钗传》,在北方地区已经以鼓词的形式广为流传。另外,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还有明代一些已经不知姓名的作家留下的《宝钏》曲词以及《彩楼配》传奇。 弹词,是一种民间说唱文艺形式,与话本小说约略产生于同一时期,它们都较之戏曲形式早,也就是说,这个故事也一定在这个时期进入与此相类的戏曲当中。 从丁日昌所列《查禁小说书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弹唱本《绣像薛平贵龙凤金钗传》的年代,最迟在明代初年已经出现。而秦腔也就在稍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舞台上要搬演这个故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中国戏曲的剧目也大致来源于此,经历了这样的演进。 仅有文献上的引证还显得不够,那么,作为演出状态的戏曲《五典坡》,究竟有什么根据证明它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呢? 杨志烈:“明末清初,有一个戏班,在四川,建于乾隆元年,由陕西商人张继儒修建。” [自贡,西秦会馆 这是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号称盐都自贡的西秦会馆。在明清时代,川陕属于一个行政区域,蜀道之上,这些来自关中腹地的商人,带着家乡的戏班,一路迤逦南下,这些戏班带来的秦腔之声,响彻在四川等地的山水间,从康熙乾隆年间当地文人所写的大量《竹枝词》中,都可以找到“山村社戏赛神幢”、“一派秦声浑不断”、“秦腔梆子响高低”的诗句来。 公元1736年,凤翔府商人张继儒在自贡的生意日益兴隆,为了扩展,融入本土,他建起了这座奇伟的西秦会馆。在这座戏楼的两边,分别刻绘有两幅木雕,即为《五典坡》中的《算粮》和《大登殿》两场戏, 郭广岚介绍两幅戏剧木雕:“薛平贵当了皇帝,这是玳瓒公主,这是王宝钏,这是王允……” 郭广岚(四川自贡市西秦会馆研究员):“他有一个理念,就是歌颂陕西当时的历史人物,家乡的人物。” 木雕《算粮》《登殿》 郭广岚:“薛平贵王宝钏两幅,重头戏,大的,《算粮》《登殿》,两幅大的。”“男子在外,妻子在家,当然要安定了。” 完整保留下来的戏雕,是秦腔戏曲在西南地区演出的明证,《五典坡》位居其中,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戏至少在明末已经演出。 中国其他剧种如河北梆子、京剧、豫剧、川剧,大多是清代中叶戏曲大融合时期而最终形成,从时间的顺序来讲,它们或受秦腔直接影响,或为秦腔流传各地后再吸收溶化,那么它们演出的剧目,有一大部分就是沿用秦腔等剧剧目,不同剧种的《五典坡》戏自然也不例外。 [甘肃靖远 在这个黄河岸边的靖远县城西关,有一座老君庙,据说在庙门进去后的东面,悬挂着一口清朝嘉庆年间所铸献的大铁钟。最为奇特的是,这口钟的四面,铸满了密密麻麻的秦腔剧目。 金行健(甘肃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为什么要有这口钟呢?老君庙,每年七月七有个庙会,不管哪个剧团来演,都要按钟上剧目演出。 金行健:“根据一些个老人的回忆,这个钟是清嘉庆12年铸的,铸的人叫苏可美,这个钟有时候就是,它的外面有四面,这四面都镌刻秦腔剧目,一边32个,一共128个,这128个剧目不是很准确的记录下来。 剧目按分类按数字,地域、争战、计策,还有一些个地名,按这个分类分出来的,你比如说,《一捧雪》、《二度梅》、《三上轿》、《四进士》,当然也可能有《五典坡》。” 周翔(甘肃省靖远县秦剧团演员):“我们当时学习,就学习这个钟上的戏名字。” 这些贯穿古今的剧目,是研究秦腔史的一个很重要的文物资料,就是在全国也属十分罕见。可是,这口钟在大炼钢铁时竟被毁掉了。 在那个时期的黄河两岸,无论是陕西,还是甘肃,还是更遥远的新疆西藏等地,戏曲活动十分普及兴盛,而作为其中最引人的王宝钏故事,自然也口耳相传,遍及各地。 我们已不知道编写这个弹词故事的作者到底是谁了,他给我们留下了这个爱情故事的最早记录。但在清人丁日昌所查禁的这个书目中,这个故事和戏曲剧情有着极大的不同。 弹词本的故事大致讲述宋朝仁宗时期,太师王忠有三个女儿,长次二女已经分别婚配文武状元,只有三女得到皇帝所赐的龙凤灯彩球,于是抛彩招亲。彩球正好打中乞丐薛穷。王太师见是乞丐,就想用银两赎回彩球。但是,三女儿并不嫌薛穷贫苦面貌丑陋,与父亲断绝关系,执意同薛穷同回到破窑中成婚。王太师命家人王虎刺杀薛穷,但是没有得逞。 原来薛穷是本朝皇后吕后生下的太子,由于在后宫无情的斗争中,被李妃陷害,孩子刚一出生,李妃就暗中以狸猫代替,宫中另外一个妃子用金钗在孩子臂上刺上“太平郎”三字,设法护送出宫。太子被一薛姓夫妇收下抚养长大。薛姓夫妇去世后,太子被叔父撵出家门,沦为乞丐。 许多年后,事情查明,皇上出榜找寻太子。于是,王家三女和薛穷回到宫廷,滴血相验,薛穷果为太子,后来太子登基,王女为后,故事圆满结束。 王志直:“宋仁宗,地点变了,开封,说的是这,而且说薛平贵这个人,类似于《狸猫换太子》那么个意思。” 杨志烈:“弹词本是秦腔两个戏的结合体,前半部分王宝钏,后半部分是《狸猫换太子》,弹词本叫薛穷,封皮上叫薛平贵,后者就是《狸猫换太子》的内容。” 很明显,弹词本的故事除了时间和地点及部分剧情,与秦腔戏曲本《五典坡》不太相同外,其余已和后世的秦腔本大致相同。 王志直:“把弹词本改成《烈女传》,宋改成唐,地点改成长安,薛平贵不是太子了,就是一个乞丐。” 秦腔艺人既将故事地点改为陕西地名,故事发生的时代也应随之更变。弹词本薛平贵故事,发生在宋仁时的都城汴梁相府及城外破窑,秦腔艺人把它移植为秦腔剧本时,将时代由宋改唐,地点亦从汴梁移到了长安。为了使这种改编真实可信,秦腔本还依据唐代长安一些真实地名,增添上去。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个情感爱恨交织的故事或者历史就在这个地方上演了三百余年。 杨志烈:“作为这个戏本身来讲,可以说经过了明、清、民国、建国以后四代艺人的反复修改和提高,最早的就是根据咱们陕西省原来的剧目工作室,建国初的调查资料,明代的秦王府就是咱们陕西的秦王府旧有秦腔班子,进京给皇帝演出,其中给崇祯母亲作过祝寿演出,带的就是王宝钏戏,当时叫《五典坡》。崇祯母亲很高兴,到了清初,川陕总督也不断带戏班子进京演出。” 秦腔本用弹词故事的前半部分,改造成最早的《五典坡》戏曲,当时的剧名叫《烈女传》。这个被称为“前本”的故事在明末,却是以悲剧的形式演出。也许,只有在那个大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时代,悲剧才好体现那个时代独特的气质。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一个争取来的爱情之下,人们最终的抗争并不能得到美满的结局,因此,当悲剧主人公毁灭的时候,这出戏曲的效果更将引起人们的极大的悲愤与崇敬。 杨志烈:“为什么川陕总督,有一个反映呢?反映的原因就在于,原来这个戏是悲剧结局。薛平贵18年没有回来,王宝钏托鸿雁捎书,然后跳井而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