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舍得词学基础讲座手记(十四)

 醉月诗苑 2019-12-29



声明:舍得之间的诗词资料经舍得老师同意后始发醉月诗苑,推广诗词知识也符合舍得老师的传播精神,谢谢!

大家晚上好。我们今天继续说词——舍得词学基础讲座(十四)

前两次讲座介绍了一部词话《词源》,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词话,尤其是对初学者,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很具体的指导意义。很多“词话”都是对各词家的词说长道短的,说来说去其实也没说出自己的什么东西。评头论足容易,立论创说却不简单。《词源》的作者张炎,在这本书中并没有夸夸其谈,他说的都是很实在的具有学词指导意义的内容。

他很重视词的音声格律的技法,提倡的是“词以谐音为先”,提倡的是“声字悠扬……不忍绝响……余音缭绕”这类的美学意义上的词风。他坚决反对“忘声”“失律”这样的轻视词律之为。所以,《词源》的上卷,主要说的是词乐,几乎就是关于词乐的一本教科书,识乐谱,通乐理,精声韵,是填词的基本功。而《词源》的下卷,无疑是一部《填词指南》.其列出的音谱  、拍眼  、制曲  、句法、清空  、意趣  、用事  、咏物、赋情等词学理论,几乎是词家必知之理论基础。我们简单的赏析了,还可以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学习品味的,例如《乐府指南》等都值得我们去阅读赏析。

词话暂时先介绍到这里,今天,我们继续赏析宋代词人的精彩词作。在赏析的过程中,享受词的美感,领略词的风貌,理解词的本质,进而掌握填词所需要的理论技巧及感觉。今天,想重点说一对晏家父子俩。老子叫晏殊,儿子叫晏几道。父子二人皆是词学史上具有建树的优秀词人。虽然二人词风不同,背景不同,但是我们仍然放在一起欣赏。

天大地大,舍得认为还是亲情最大,将二人风格迥异的词作放一起同时欣赏,不仅因为他们是一家的人,也更便于比较和鉴别类同风格的词作品。先说一下晏殊吧。先看一幅他的画像,以示亲热,呵:

晏殊,北宋前期的著名词人。官位做到宰相级别,自幼多才,十四岁时就做了进士了。为人谦和,性情挺好,爱喝点酒,属于一个“太平宰相”,事儿不多,也不操心,闲来饮酒吟诗弄曲,日子过的是相当的惬意。说他性情好,是他善识人才并举荐之。我们熟悉的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晏殊能写善写,著作很丰富,据说有一百多卷的文稿呢。《珠玉词》是他词作的代表文集。关于他的个人生平情况,网络上大家自可百度去,舍得这里不多介绍了,我们主要重点看一下他的作品,先看一阕《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我们一看到这个《浣溪沙》,最熟悉的肯定是这过片的两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很多人只是知道这两句话,却不知道这么脍炙人口的句子,出自晏殊笔下。其实,严格的讲,这两句名句,也不完全是晏殊写的。晏殊做此词时,只想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这句,因为《浣溪沙》的过片这两句是要对仗的,他百思千转都想不出这对句该如何来对了,卡在那了。要说晏殊这人性情随和,这就体现出来了,他找到官位比他低很多的一个叫王琪的人来了,这王琪是晏殊以前在扬州巡视时候认识的人,仅是个主薄,官位很低。但这人诗写的很好,晏殊就求救于他了。王琪看到上句后,略一沉思,挥笔就写出了“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对的既自然又工巧。把个老晏喜欢的手舞足蹈连连称妙,当然就采用了。这故事,也是宋人词话里传下来的,舍得也没亲眼看到,呵呵。

这阕词,就是一阕闲适的诗酒篇。消闲愁,感光阴,一个富贵宰相也没什么大起大落的坎坷可言,叹叹光阴流逝,填点闲情小词还是可以的。

词的开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夕阳西下”的情景,举杯小饮闲呷,听家中歌伎的演唱,一切照旧,和去年没什么不同。可是,没什么不同,为何还要发问呢?“夕阳西下几时回”实际上是一个问句。这个问,其实更应该看做是一种感叹,是一种深层次的哲理上的反思。间或,带有一丝伤感吧。

前面先介绍了过片的那两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也可以看做是惜时伤春之语吧。这个对仗句之精彩,其实也出乎词人自己的想象,它所产生的美学效应,不仅是作者本人,甚至千年来每个读到此句之人,都会为之一叹。每个读者,都会结合自己来读它的,这就是诗词所产生的美学震撼力,穿越时空,润及到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花落去”,叶落去,大自然的规律是也,谁也无法改变,看春去春来,看时光流逝,能怎么的?只能是“无可奈何”!“燕归来”时,却已是又一年的光景,"似曾相识",又不相识,那种恍惚的感觉,无形中带给人一种迷思。即使是做为一种闲愁,也通过这样精警精彩而意蕴深远的句子,这闲愁也就不闲了,这就是诗词的魅力,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庸为佳妙。一阕词中,只一两句精彩,构成不了什么精彩可言,重要的是那种协调性。

看煞尾之句“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者,无疑是那种残红满地,暗香未尽,但已欲西风雕碧树的形态。孤身只影,徘徊辗转,暗示的是一种心情。用一个“独”字来收尾,有排遣愁思之意,又有旧梦重温,回味前尘之意味。恍惚间惆怅无度,意境上隐约迷茫,余音袅袅。好煞尾!按理说,从词的立意上看,这阕词不过是闲愁消遣,诗酒闲吟之作,但是,因为在写作上注重了较高的艺术性,与以往的脂粉之气还是大不相同的。

本词平白话语中,如此的耐人琢磨,这阕《浣溪沙》可以算做晏殊的代表之作了。

《浣溪沙》词谱如下:

浣溪沙 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 (韩偓 例词)

宿醉离愁慢髻鬟 六铢衣薄惹轻寒 慵红闷翠掩青鸾    
中仄中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罗袜况兼金菡萏 雪肌仍是玉琅玕 骨香腰细更沈檀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一般的讲,下片前两句要求对仗的。我个人习惯理解,把《浣溪沙》当做类于七律的形式来看的,只是减去一句罢了。所以,过片二句对仗,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鸾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先注释一下:1,槛(jiàn)菊--就是栏中之菊花。2,彩鸾--这里代指意中人,也有版本写做“彩笺”的。就是便笺或信笺之意。3,《蝶恋花》这个词调,原名是《鹊踏枝》是唐教坊曲。五代时,冯延巳给改名叫《金缕曲》。是晏殊给改成了《蝶恋花》,延用至今。

晏殊这阕词,以“槛菊愁”和“兰泣”开篇,基本上就奠定了这个词的情调是写凄楚之愁绪的,有些模仿花间词中离别相思的声韵。晏殊为北宋初的词人,距五代也近,受“花间”影响也是可以理解的。起端为“移情入景”的手法,用菊之愁,兰之泣,用的是物的意象,表达的是作者的心情。接下来,又以月拟人,还是以物事融情的笔法,非常的含蓄。修辞手段,当真可以借鉴用之。

我们再看一下他关于意象的安排是如何做到的。“菊”和“兰”,是一个层次,到“罗幕”是大了一个层次,再到室外的“双燕”“碧树”“高楼”……等等,最后扩展到了“山长水阔”以及“天涯”……怎么着?这是从空间上由小及大,由窄向宽里写,使境界逐渐地放大,拓宽。从时序上看呢?从傍晚的“明月”之夜,进而写到“斜光到晓”的拂晓清晨了。

另外,在季节上,其实也体现了一个有序的变化,看“槛菊愁烟”是秋中之景色,再到“西风凋碧树”无疑写的就是深秋之色了,这也体现了一个变化的“动态感”。用的深秋之萧瑟凋零之意象,“燕子双飞去”这样的景色描写,其实是起着一个反衬的作用,反衬出闺中女子独处幽幽室中的孤单情态。以秋意来衬托心意,比兴之法,运用相当老辣。

这些艺术上的处理,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尤其是在景色的安排上,我们初学写作的朋友就经常处理不好。写景物,忽远忽近的,忽大忽小的,够随意的,但是却常常表现得很乱。其实,在填词中,写景物就是写情。景色的安排,一定要有所设计,要有一个大局上的设计才好。至少自己心里要有数,自己写的是什么。自己写的这景物,和自己要表达的词的意思有什么关系?

切忌平行描写。所谓的平行描写,就是前一句写了某景物,下句还是写它。即使换了个说法,其实还是说它,毫无新意,毫无变化。在我们讲对仗的时候,有一个词叫做“合掌”,说的也是这意思。景物的挪移,要有动感。景物是死的,不动的,但是,我们在安排上就不能死板了。比如,那个介绍多次的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们介绍过它,他这里精彩在什么地方?就是在对景物的合理安排,有序化,情感化,意象融情。

我们看晏殊的这个《蝶恋花》,同样感受到这景物的艺术化处理。说的简单点,就是在写景物的时候,不要太随意,要“有心”。谋篇之谋,不可空说。这阕词写作上的艺术特点,就是移情入景,物事相衬,意象选取生动,情境具有感染人的穿透力。看煞拍二句“欲寄彩鸾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就是写人的心理活动了,写的深厚沉郁,特别有余味。

“知何处”是一个问,这个问,反映的是一个“思”,不是真要你回答什么?而是以问代思。这种手法是常见的,使用得当,尤其是是结句中运用,当凭添几许蕴藉,含蓄而幽悠。


今天就说这些吧。晏殊和他儿子小山的词,咱们下期接着说。谢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