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中和藏閣 2015-04-03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瓷器在经过高温煅烧过程中,由于温度逐渐升高,构成瓷器胎体的矿物物质、颜料、表面玻璃釉等和水分蒸发等,都会在瓷器胎体或釉中,形成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的各类气泡。出窑不久的新瓷气泡,如水珠一般晶莹透明,还会随着光线照射角度变化而变化,非常可爱。这时候的气泡,生命力旺盛,属于瓷器的青春期。它们被主人购买,来到物主家中以后,或被展示于厅堂,或被陈设于祖殿,或被用做插花、置画、盛笔,或被当作餐具食器生活用品。服务于主人。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随着时间的飞速流逝,它们曾经光鲜的釉面,或被磨损,美丽的绘画变得模糊不清,或者遭磕碰,失去了某一部分被丢弃。就是那些被作为圣物,长年被敬献于祖殿,与祖宗同荣辱的陈设器,也因时光的“打磨”,表面的釉色由鲜亮变得柔和,披上一层被称作宝光的柔美外衣。那些爱好古董收藏的人给了它一个特有的称呼,叫做“宝光”或者“包浆”。
    对事物的这种变化,共和国老人曾经作过科学分析,给以赋予哲理的论断,叫做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按照这样的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如果我们通过150倍或者更高倍数的放大镜,把研究的目光,透入瓷器内部,我们就会发现,古瓷表面的这种变化,其实与瓷器釉下的气泡的变化密不可分。
    由于没有清晰的拍摄150倍到300倍甚至500倍的显微镜拍摄仪器,我没有办法把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变化的这样气泡图片展示在这里,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任何一位古瓷收藏爱护者,只需要花几十块或者几百块钱,到古玩市场的放大镜、显微镜专售摊,就能买到镜头自身带着照亮灯具的这样的放大镜,把它放到瓷器表面,在调整好焦距,你就能清晰的看到我下面所要论述的瓷器内部气泡变化的情况。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就我收藏的单色釉或者釉下青花、釉里红瓷器而言(釉上彩瓷器表面的变化我将另文加以论述)釉面从光鲜到模糊老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瓷器从出窑到100年以内(从现代清晚期)。这一阶段,瓷器内部的气泡基本处于稳定期。虽然表面仍然有宝光、有使用痕迹和老化现象发生。但是,150倍放大镜下观察,釉下的气泡仍然鲜亮活跃,变化不很明显。
    第二个时期,是出窑200年到400年(清中晚期到明代),瓷器表面的包浆非常明显。10倍放大镜下观察,已经呈现瓷器气泡批量死亡的现象。特别是明代的青花瓷器,这一现象尤其明显。它们的放大镜下特征是:鲜亮的气泡群中,出现了数量不等,分布不均的黄色、褐黄色,或者黑褐色气泡。这些气泡的顶部或者某一接近釉面位置,常常可以观察到一个细小的黑点或者黑色短线。这个黑点或者黑色短线,其实就是瓷器在物主使用过程中,釉面长期被阳光照射、再被空气流动产生风自然摩挲而出现的釉面变化产生的气泡破口现象。那个黑点或者黑色短线,其实就是气泡最小的破口。正因为有了这个细小的破口,气泡出窑后与空气完全隔离的真空环境被打破,带着各中细小微立杂质的空气通过这个细小的破口,缓慢地进入气泡内部,原先洁净的气泡壁,成为这些细小尘埃颗粒的宿营地,它们或在气泡壁上停留,或在气泡中飞舞、游走,欢乐无比。气泡外面下雨了,空气变得非常湿润,这些湿润的空气也会通过气泡顶部那个黑点或者黑色短线进入气泡内部。干燥的气泡内部也慢慢发潮,变得非常湿润,那些飞舞游走于气泡空中的尘埃颗粒边得沉重起来,慢慢失去在气泡内部飞舞游走的条件,慢满下沉附着在气泡壁上。原先洁净的气泡壁被污染。我们从外面往里面看,气泡就变成了黑褐色或者黄褐色。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气泡死亡了。
    这就是气泡渐变的第二时期——气泡死亡期。
    第三阶段:瓷器出窑400到1000年以上,也就是从轻代早期到元宋到宋。在这一个时期,死亡的气泡越来越多,清代到明代已经死亡的气泡,顶部的破口逐步扩大成一个圆行的坑。坑中积蓄的不仅是细小的尘埃颗粒,而是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这种现象,宋代湖田窑的青白瓷(影青瓷)薄胎碗上密布的开片穿过的气泡群,最为明显,不用放大镜,肉眼就能看得非常明白。
     下面我们来看我收藏的一件宋代湖田窑的影青碗的釉面开片和气泡破裂情况: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透过太阳光,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薄胎开片纹路,穿过了一颗一颗细小的黑点,这些黑点,就是已经完全破裂的圆形气泡坑。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这就是照片中拍摄到的气泡坑。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时间越长,年代越久远,瓷器表面的气泡坑越密集,越大。到了唐五代时期的瓷器,许多破裂的气泡已经完全连成一片一片白色的结晶状体(有人称其为棉花纤维状物质)。
    我收藏的一件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瓜棱壶,就是很好的例证。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连片的开片纹路中,那些破裂的气泡已经完全边成白色的晶状体。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这张图片的白色晶状体,已经把原来灰白色的胎体掩盖起来。如果不是附近还有灰白色的部分,我们会以为这是一只白瓷,而不是青瓷。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转载]古瓷鉴赏心得(3)瓷器气泡衰变浅见 <wbr>——气泡生存衰亡破裂三步曲

    综上所述,我以为,瓷器的气泡,在经过漫长的光阴摩挲后,会呈现气泡稳定期、破口期到完全破裂期几个阶段。如果我们根据气泡变化与时间关系的这一规律进行微观观察,我们就能对瓷器的年代、新老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此文为本博主长期观察后,形成古旧瓷器鉴定浅见。有不妥之处,欢迎专家、藏友批评指正。此文为原创作品,享有知识产权。因此,转载、应用请表明作者与出处。作者郭洪连谨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