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创业报告】图片+标签类社交:多维度需求才有出路!

 haosunzhe 2015-04-03

写在前头】本次上线的图片异步社交(下)所涉及的案例为IN,nice,Top。

图片异步社交部分所涉及的全部案例包括:Path;Instagram;Flickr;IN ;nice;Top;优美图;Pinterest;花瓣;堆糖;网易LOFTER等。我们会在《社交磁场》一书中将对全部案例的分析进行完整呈现。



文/网易科技 傅昊

制图/网易科技 张祖韬


本部分的核心观点有:

·图片+标签的产品形态更接近于社交媒体平台

目前社交领域的大背景是,微信在移动端社交型通讯产品中一家独大。想通过图片类产品切入高频的通讯类别难度极大。所以,基于feed流形态的图片+标签类产品更像是社交媒体平台。

·图片+标签的产品形态可能需要满足社交之外多维度的需求才能留住用户

既然图片类产品更像是社交媒体平台,那么它的护城河在哪里?图片的上传、分享和加标签是否真的是足够高频的需求?这是需要打上一个问号的。因此,图片+社交类产品可能需要在社交之外找到更多维度的高频、中频、低频需求来留住用户。



以下是“垂直移动社交创业报告第八弹”----图片异步社交(下)


谈到图片社交产品,读者可能会想到国外的Instagram、Flickr等应用,而国内的图片社交应用暂时还没有在大众范围内特别突出的。这些产品的主要特征如下:

a)信息承载媒介的任务基本都是由图片本身完成的;

b)图片的呈现基本采用了feed流或者瀑布流形式;

c)这些图片社交产品目前的社交场景基本都是围绕着特定图片而展开,IM通讯属性较弱,因此我们将其社交的时间属性认定为异步社交。

由此,我们把这类社交产品命名为“图片异步社交”。


事实上,图片异步社交只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提法。尽管这些图片社交产品的表层产品形态看上去非常相似,但在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之后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它们所能满足需求的差异的。

根据其目前产品形态所满足的主要需求,我们把以上这些产品分为三类:

a)图片分享社区类(Instagram、Flickr);

b)找图+存图工具类(优美图、Pinterest、花瓣、堆糖);

c)图片+标签社交类(IN、Nice、Top)。

本文内容为图片+标签社交类的IN、nice、Top,我们对IN联合创始人黑羽进行了深度专访。

图片+标签社交案例 IN、nice、Top

图片+标签社交产品在图片异步社交领域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产品。IN,nice,Top在产品形态上都体现了在图片上添加标签的特征,但它们的定位各不相同,未来的发展路径可能也不太一样。

图片+标签社交案例:IN


基本情况:

IN是杭州九言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面向女性用户的图片异步社交产品。九言科技的CEO为清水女士(真名为谢旭),联合创始人为黑羽先生(真名为孙颖),产品于2014年6月6日正式上线。

黑羽毕业于浙江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均为金融学。他本人对技术非常狂热,2007年出版了《Flash ActionScript 3殿堂之路》一书。2008年加入淘宝,成为淘宝最早的18个产品经理之一,是淘宝开放平台的创始产品经理。2010年从淘宝离职后创立中国最大的前端flash开发者社区“天地会”并被搜狐畅游全资收购。

黑羽的妻子清水媒体出身,对时尚有深入理解。两人共同的创业团队在2012年上线了品牌导购平台爱图购,成为天猫最大的导购平台之一。多家大品牌的品牌部门主动找上门希望更直接的推广自己的品牌。

2014年4月,爱图购内部组织了小型产品团队启动了IN的开发,到8月底IN的用户数超过300万。公司决定将主营业务从爱图购导购网站整体转向至移动图片社交应用IN。

-融资情况

2011年天使轮获得经纬中国几百万人民币的投资,黑羽夫妇自己也投入了几百万元;2014年8月份,以爱图购业务为估值标的,中科院下属的国科基金领投了千万级美元级别的A轮融资;目前B轮融资正在进展中,很快就会完成,具体情况暂时不便透露。公司的B轮融资也是首次以IN为投资估值标的的融资轮。

-部分运营数据

截至2015年1月中旬,IN注册用户数已经达到1300万;1月1日单日活跃用户数达到128万,单日上传图片量113万张。用户留存率方面,单月为51%,两个月为30.7%。据IN透露的最新数据,截至2月初注册用户已达1800万,DAU达到200万;截至3月底注册用户数达到2800万,日新增用户平均为20万+,最多可达30万以上。

目前的产品形态描述:


IN的产品形态(V1.7.5)描述如下:

首屏左上角为添加联系人按钮,可以导入手机、微博/QQ联系人并添加为好友;首屏主界面为UGC的图片feed流,分为“最热”、“关注”和“发现”三个子区块。

其中,“最热”子区块的按钮可以点击下拉,分为“推荐”、“IN搭”、“美男”、“摄影”、“原创”、“萌控”、“生活”几类,“推荐”类别是后面几类feed流的综合汇总;

“关注”子区块显示的是用户自己和所关注用户所发布的图片feed流;

“发现”子区块显示的是所有用户实时发布的图片瀑布流。

用户可以对feed流进行点赞、评论、收藏。

第二屏为“广场”,从上到下依次为搜索框、最新主题、主题街区、达人专区、品牌专区。

用户可以在搜索框部分对其他用户、品牌和标签进行搜索;

最新主题为运营编辑团队发布的最新主题内容;

主题街区内部为多个类似于微博话题的主题列表,列表内有多个(历史)主题,每个主题内部都是相应的图片feed流;

达人专区是目前入驻IN的时尚达人列表(目前显示了10位);

品牌专区是潮牌的主题列表,被用户标记为相应品牌的图片会进入相应的品牌专区中(这些品牌如何排列尚不清楚)。

第三屏为图片发布按钮,IN把上传手机中已有的图片放在了发布图片区块的首位,用户需要按“点击拍照”按钮才会进入拍摄实时照片的模式下。用户可以为将要发布的图片添加滤镜、标签、贴纸、大头贴。

第四屏为“消息”,是收到的系统通知和其他用户点赞的消息。

第五屏为“我的”,是用户已经发布图片的列表以及个人账户管理界面。

目前的产品定位和所满足的用户需求:通过图片将女性个人生活和社交圈沉淀下来

IN目前的Slogan是:“我的生活IN记。”黑羽透露,从IN的后台数据看,目前有92%的用户是女性,IN所做提供的功能板块也都是围绕着女性的兴趣来展开的。这些女性的兴趣包括:穿衣、购物、旅行、美食、萌宠、男友等等。

在社交属性上,IN的产品调性强调的是生活化的呈现,用户除了可以沉淀自己的生活痕迹还可以查看朋友和陌生人的生活痕迹。

在媒体属性上,IN的用户可以查看达人专区、品牌专区的相关图片信息。

产品开发策略:分阶段、有节奏、有取舍

由于黑羽曾经深度参与过淘宝开放平台的开发,因此IN团队对产品在各个发展阶段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分得还是比较清楚的。这种对产品开发节奏的宏观把控观是值得很多初创团队学习借鉴的。

在产品的演进过程中,IN的产品形态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动:

第一次是1.0.2版,完成了支持基本图片功能版本的搭建;

第二次是1.5.0版,对贴纸区块做了大幅度的独特的调整并加入了“大头”功能并对feed流的布局做了大幅更改;

第三次是1.8.1版本(已经上线),会加入用户可以一次性发多图(9图)的功能;加入话题功能;加入高清图上传功能等。另外,新加入的“大头”功能可以局部放大图片,产生哈哈镜的效果。

总体而言,IN能够做到在不同用户规模和产品发展阶段下采用完全不同的产品开发和迭代策略。

在产品上线初期,IN在产品开发上的重点在于如何尽快的把基本功能搭建起来。这满足了用户的基本图片发布需求。在基本的图片发布及编辑功能搭建完成后,IN又对贴纸功能做了大幅的改动和素材丰富。

在用户为百万级别的阶段,IN的迭代周期非常短,平均一到两周就会对产品做一次更新。在用户级别达到千万级之后,产品的良品率要求就开始变得非常高。由于用户基数巨大,即便有1%的用户感觉产品不好用,这些用户的绝对数量也是以十万计的。所以,每次产品迭代的过程所需要的测试流程也会更复杂、测试量级也会更大。也就是说,用户基数越大,产品的迭代安排就越要谨慎,未来IN的产品发布周期将会以月度计算。

用户管理和关键用户体验:

-冷启动阶段及用户获取:意外发现口碑传播效果良好


IN在上线之初是由项目小组负责主要产品开发和运营,只有用户留存率达到30%以上,爱图购内部才会给予试水期移动产品资金的支持。在IN上线初期,爱图购仅仅在微信公众号推广了IN以及在每天官方微博上发布零点之后时段的3条推广微博。上线之初只投放了少量的市场渠道。

IN上线于2014年6月6日,据称在上线之后的第5天,每天的日活用户数仅靠自然增长就突破了1万;到7月中,用户破100万;到8月底,用户破300万。

现阶段IN的用户获取主要依靠的是口碑传播和用户已有社交网络的带入。我们注意到,在注册IN账号的时候,用户只能选择绑定微博账户或者QQ账户而并不能注册一个独立的账户,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用户的原有社交网络。同时,IN还在微博上做了#大头挑战赛#等话题性的UGC创作活动,并且获得了2亿以上的点击量。

目前,IN在推广渠道内的单个新用户获取成本为3-4元,整体的平均单个用户获取成本为3-4毛钱。

-用户社交关系构建:带入用户已有的社交网络并向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形态靠近


我们提到,目前IN的新用户获取主要是通过用户口碑传播而完成的。口碑传播所形成的社交网络天生的就会有熟人社交的基因存在。

同时,IN的UGC图片feed流等内容发现区块也提供了陌生人之间的内容展示和交流场所。

-关键用户体验举例

笼统而言,IN的用户体验是围绕着女性心理需而求量身定制的。IN并没有制止男性用户的注册使用,更多的是通过社区氛围和女性兴趣特点而构建的女性社交调性。


在设计产品功能的过程中,IN开发团队会找一批目标女性用户来试用体验,如果一个自觉不错的功能需要解释给用户听才能被勉强接受,这样的功能就会被砍掉或者改造成更符合女性目标用户心理需求的模式。


从in的首屏feed流的布局来看,in搭和美男被放在了第二、第三位,这可能是比较符合年轻女性看图兴趣的。


在内容运营上,IN会推送系统消息。消息的内容有贴纸、话题性的视频、话题性的用户推荐。一些内容采用了H5的方式,形式不错,但用户体验还不能称得上流畅。当然,这可能是所有H5内容都需要提高的地方。

瞄准的目标市场和后期发展形态:成长为亿级规模的社交平台


据黑羽透露,目前IN周末的单日新增用户数达到20万人。IN团队希望在2015年内将平台扩大为用户上亿的移动端社交平台。这意味着年内单日新增用户数达到24万人左右。在B轮融资完成后,IN将会在年内进行持续的推广投入。

我们的一些建议:

建议1.IN的标签形状和改变标签方向的操作或许可以做下变化


目前IN的标签指向是用一个白色圆点代表的,标签的形状类似于钝化的菱形。从视觉观感上来看,这个标签形状缺乏指向暗示且给人的感觉不够清爽、不够活泼,似乎和年轻女性用户的定位有些不一致。因此,我们建议IN团队选择一个指向性明确且轻快活泼的形状作为标签样式(或许可以提供多种形状,这需要评估)。


如果用户希望改动标签展示方向的话,他需要单击圆点才可以实现,这一点也不是非常符合直觉的安排。通常来说,如果用户希望对标签进行操作,他都会尝试在标签本身上单击或双击。我们在试用产品时,点击了多次才发现需要点击圆点才能让标签方向翻转。因此,我们建议把对标签展示方向的操作放在标签本身而不是圆点上。

建议2.IN标签分类中的“品牌”类别或许可以改成“标签”类别


用户在为图片添加标签的时候,分为三个类别“心情”、“品牌”、“地点”。这种分类方式可能是创业团队有意为之的,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IN把可以长尾化的标签以“品牌”类别来展现可能会对用户造成困惑和使用上的不方便。


我们理解,IN团队选择这样对标签进行分类可能是希望更加突出品牌的权重并且和原有的爱图购平台高效打通。但这种做法似乎有些和公司整体推进移动端图片社交的战略不是特别相符。


从用户的角度讲,每次添加标签都有强制被引导添加品牌标签的心理暗示,可能会让用户产生抵触情绪。


从更加开放、更加用户友好和更尊重用户的角度看,将“品牌”类别改成通用指向的“标签”类别可能更符合大多数用户使用期望。同时,这可能也更符合公司的基于移动社交的战略方向。公司对于导购、电商有想法是没错的,但把这块以其他方式融入IN的产品中可能是更好、更长久的做法。



图片+标签社交案例:nice

基本情况:

nice是北京好赞移动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面向年轻用户的图片异步社交产品。CEO周首,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2008年8月成立潮人领袖平台kiDulty.com,2013年10月成立好赞移动。产品于2013年10月上线。


由于我们未能对nice进行访谈,因此在这里更多的从产品形态和运营的角度进行分析展示。


-融资情况

据称目前nice已经完成C轮融资,投资机构有经纬创投、晨兴创投、HCapital、VYCapital和老虎环球基金等,累计融资达6400万美元。

产品形态描述:


nice的产品形态(v2.5.1.1)描述如下:


首屏分为“关注”和“动态”两个子区块。“关注”区块的顶端为“可能感兴趣的人”(根据已关注用户、地理位置等关系向你推荐),该区块的主要显示部分为已关注用户所发布图片所构成的feed流;“动态”区块显示的是已关注用户动态(如:关注人、关注标签、点赞)的feed流。

用户可以在“关注”子区块feed流中的任一图片下点赞、评论或者就该图片和上传者私聊。

第二屏为内容发现区块。该区块的顶端为搜索框,搜索框下方从左到右依次为“发现”、“同城”和“更多”三个子区块。

用户可以在搜索框里对品牌、地点等标签以及nice用户进行应用内搜索。

“发现”子区块显示的是好友赞过的图片的瀑布流。

“同城”子区块从上到下分为“热门地点”和“热门标签”两部分。其中,“热门地点”部分的内部显示的是用户所在城市内的热门地点标签下的图片瀑布流;“热门标签”部分的内部则为nice上用户使用较多标签的瀑布流展示。用户可以选择关注特定的热门地点或特定的热门兴趣标签。

“更多”子区块从上到下分为“热门贴纸”、“热门照片”和“最新照片”三部分。顾名思义,这几部分都是相应分类下的图片瀑布流。

第三屏为拍照按钮,用户在这个区块下可以完成拍照或者上传已有图片的动作。对于已经拍摄完成的图片,用户可以添加nice贴纸、选择简单滤镜;点击照片添加标签(分为标签、地点和人三类)

第四屏为消息区块,从左到右依次为私聊、系统通知和收到的赞。

第五屏为个人资料及设置区块,用户可以做应用的基本设置和个人使用偏好设置。

在最新的安卓版本(3.1.0)中,nice在“首屏”加入了私密/半私密小组性质的“小圈”功能并把原来第二屏的内容发现区块调整成了“找朋友”区块。用户可以在“找朋友”区块里根据LBS和标签配比随机看到其他用户的图片并选择踩、赞或者打招呼。

目前的产品定位和所满足的用户需求:晒自己?打标签?

nice目前的Slogan是:“标记生活的美好。”从其目前包括图片+标签feed流、小圈、找朋友等在内的产品形态来看,nice想满足的用户需求可能并不仅仅是晒自己,似乎nice想做的事情很多。

产品开发策略:社交媒体?社交网络?

由于没有直接接触,我们仅从产品上简要进行分析。从目前的产品形态来看,nice短期内形成的是一种移动端的图片社交媒体。

但从nice最近推出的私密组群“小圈”功能来看,似乎又希望加强社交网络的调性。

从目前的产品调性和形态来看,我们无法看到明晰的主线。

值得一提的是,nice的产品在使用时的流畅流畅度比较高、交互设计比较舒服,这是在产品上比较突出的一点。

用户管理和关键用户体验:

-冷启动阶段及用户获取:不明

由于没有和nice管理层直接接触,因此我们并不确切知道该产品在冷启动阶段和新用户获取上所采取的方式。

我们观察到,用户在首次发布相片时,会被默认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这可能是在产品冷启动推广初期所加入的小技巧。在初期推广时采用这种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用户数的增加,这个默认选项可能并不在用户预期之内,可能会造成用户的反感。

-用户社交关系构建:社交媒体调性强,用户关系对等性弱

从nice产品的形态和社区氛围来看,该平台的用户之间社交关系的对等性可能偏弱。nice的潮人调性决定了它从一开始就强度意见领袖、大V发声的基因。因此,nice所鼓励的更多的是社交媒体调性。这从首页feed流里每一篇帖子下的回复都是“求粉”、“互赞”也能够非常明显的感受到。也就是说,nice目前的产品形态更像是基于图片+标签的微博。

在使用nice时,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新用户注册半小时内就有好将近10个陌生人主动对新账号关注和点赞;在发布一张照片后1分钟之内就有至少两个人对照片点赞。这种情况在我们体验研究其他社交产品(包括新浪微博)时基本都没有出现过的。或许这是产品的社交媒体调性所导致的,我们对此并不确定。

在最新的nice版本中,我们看到有“小圈”功能的加入。我们理解,小圈类似于一个私密/半私密的小组。这可能意味着nice希望在熟人社交或兴趣社交方向上进行探索。

另外,nice的标签类别中除了“标签”、“地点”之外还有“人”这一类别。用户可以在图片上添加指向其他用户的“人”这个标签。这种安排可以看做nice团队为了增强用户社交互动的尝试。



图片+标签社交案例:Top


Top是蘑菇街旗下的时尚买手图片发布平台。用户可以在Top上发布“文章”形式的UGC,每篇“文章”基本都是由图片、文字描述和产品链接所组成的。用户在上传图片时,可以为图片加上滤镜、可以选择添加多种形态的标签。

Top的slogan是:时尚买手的聚集地。定位非常清晰:中国第一个时尚自媒体平台。总体上而言,作为买手平台,Top的产品感觉和调性都是比较舒服的。

Top的产品形态(安卓v1.5.2):


首屏为“主页”,是运营编辑推荐的达人文章;


第二屏“发现”,顶端提供了对用户、内容的搜索框,在主要展示区域提供了“本周最受欢迎”、“本周最新入驻”、“本周互动大神”三个入口;

第三屏为拍照、UGC制作按钮;

第四屏为“消息”,是系统通知和用户间私信区块;

第五屏为“我”,是个人账户和应用管理区块。

可以看出,目前Top的主要定位是作为时尚买手的内容发布平台,媒体、广告属性较强,社交属性比较弱。

在产品功能上,用户可以保存图片,可以加多种形态的标签(如:直线、水果等等),可以在图片处理时使用“长腿”功能。

对于社区的清洁度,可能要指出的一点是,Top的运营可能需要提升,目前帖子下的回复很多都是招聘网上兼职的垃圾回复。

目前Top的社交属性并不强,我们把Top放在这里讨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图片+标签只是一种产品形态和表现方式,它并不必然的产生社交关系。至少现阶段来看,Top并没有试图在社交关系的构建上发力。



对图片+标签类社交产品的总体探讨和建议

探讨1.图片+标签的产品形态可能需要配合社交之外的需求才能更好的留住用户

我们在上文讨论到,图片+标签的产品形态更加偏向于社交媒体平台,即便是较好的引入了线下关系也很难超越朋友圈这样的社交网络机制。在目前的状态下,这类产品想要发展成社交型通讯产品的可能性也是极低的。

那么,图片+社交产品未来的发展思路应该是怎样才是合理的呢?

图片的上传、分享和加标签是否真的是足够高频的需求?我们认为,这是需要打上一个问号的。既然图片类产品更像是社交媒体平台,那么它的护城河在哪里?

因此,图片+社交类产品可能需要在社交之外找到更多维度的高频、中频、低频需求来留住用户。

我们很难清楚的给到具体的方向,但可以看到的是,单纯的社交媒体类平台要想维持较高的日活和用户留存可能是有难度的,图片+标签类的产品也不会例外。

创业团队或许可以考虑基于现有产品形态引入线上线下、与其他线上平台的合作和服务,通过这些服务类别向平台用户提供符合平台调性的多维度、多频度需求。如果把握得当,可能会走出一片广阔的空间。

建议1.名字的辨识度不足,或需要巧妙改动

nice、IN、top这些产品的名字起得都不够好,因为他们都采用了通用单词,比较缺乏辨识度。用户在辨认、交流、搜索的时候需要二次确认,用户友好度不足。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国外的社交产品是怎么起名字的。很多社交产品的名字都是自造词或者已有的非常用词,如:Facebook、Twitter、Tumblr、Instagram、Flickr、Snapchat、Pinterest等等。像Path、Color这种以通用词命名的产品发展的都不是特别理想,Color已经消失。远一点的,Microsoft、Google、Yahoo、Youtube、LinkedIn都是如此,例外也有,比如Apple···但这只是极少数异类。


因此,从占领用户心智的角度出发,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建议创业团队找到一些较好的方式把自己的产品的名字和品牌重新打造的更具辨识度一些。


注1:本报告所引用公司相关数据均为公开或创始人口述数据,均未经核实程序验证,仅供参考。请勿作为准确数据引用。

注2:本部分所描述的产品形态均为截至2015年1月初时在应用渠道可公开下载的最后版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