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辨、慎思、笃行

 劳动者2010 2015-04-03

今天上午在高三听了两堂课,自己也上了一堂课,主题都是围绕高三“二轮”复习的。我的课以“高三最后阶段如何破解哲学类主观题”为重点,指导学生从“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三个层次就浙江卷命制中哲学类主观题的命制特点进行思考,归纳共性,提炼方法,并最后以学生从命题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如何设置、答案如何组织,以期明晰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一课的内容,在容量上还是比较大,所以课堂上第三个环节还是没有充分展开,如果能够安排两堂课的教学时间,可能就更合适了。

其他两位老师的课,也可圈可点,结合自己上课的体会,课后有和大家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希望彼此都能够有所获益。

高三的复习课,是一种比较难上的课,总体上的感觉,是很多老师找不到切入点,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随机式的复习课,有几个问题是比较明显的。第一,是很难区分一轮和二轮复习的侧重点在哪里,如果一轮的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梳理,那么二轮应该以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解题能力的提升为主要目标;第二,是很难把握学生真正的需要什么,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需要什么,是不是可以在学习经验的积累上,做一些方法论或者思路方面的提炼?第三,是不太关注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上,教学的目标应该如何定位。在一轮复习之后,大多数复习课的形式,就变成了试卷(试题)讲评课,反反复复,不知所云,这不仅增加了学生负担,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教学也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也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尤其是最后阶段的每一堂课,都要有效果,要让学生确实有收获,这是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如何精简教学过程,如何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我以为,“二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应该是应试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在这个前提下,要让学生再一次对教材的基本知识,依据考纲的编排范围,比对教材的编排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从教学的角度上说,需要处理好下面三个问题。

首先,教师必须熟悉浙江省近些年文综试卷中政治学科的命题特点,对每一个模块、每一类题型都应该有非常清晰的了解,“胸有成竹”才能下笔如神。浙江卷命题最重要的特点是“稳定性”,尤其在试卷的结构上和试题的题型上,一般不会有变化,所以我们对2010年以来,浙江省文综卷中涉及到的政治学科的客观题、主观题,其基本的类型、特点,都需要进行分类梳理,归纳共性,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从而让学生可以明辨题型,一些不符合浙江卷命题特点的试题,即使是“高考试题”,也没有必要视为“经典”而膜拜之,完全可以一丢了之,比如,《经济生活》中的“曲线图”选择题,是不是有必要?《生活与哲学》的主观题,类似于“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这样的设问,是否要让学生训练?教师要放出眼光,也要指导学生能够放出眼光,明辨什么样的试题是适合自己需要的,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其次,我们也要把自己对于试题的思考,或者说怎么命题的思考,传授给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试卷和命题的特点,并从中体会到应试的基本策略与方法。“授人与鱼,不如授之于渔”,掌握了方法,才有可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师一定要自己尝试独立的命题,试题可以是模仿的,也可以是改编的,或者原创的,教师只有有命题的体验,才会有指导科学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导学生也来尝试一下如何命题,这种换位思考,是很有价值的,没有真切的体验,就不会有思维惯性的突破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最后,高三的复习仍然需要一定的训练。但是,不要单纯追求试题的数量,一天一张试卷,让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这无异与“浪费学生的生命”,教师一定要精选精练,精批精讲,要遵循三个“凡是”的原则——凡是给学生做的试题,必须是老师先做过的,经过筛选的;凡是学生做过的试题,必须是经过老师批阅的;凡是经过老师批阅的作业,一定是可以发现问题的,也因此是需要在课堂上讲解的。这当然会比单纯的做试卷,对答案,讲答案的机械式复习课要有效得多。

复习的最后阶段,我们要从方法论甚至思维方式的层次上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指导,特别要让学生懂得“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引导对社会生活现象的关注、观察和有意识地思考,培养学生以“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肯定要比单纯地做试题、讲评试题有效的多。尤其是主观题的训练确实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我们选用试题不具有针对性,会导致学生在思维上的混乱,也会增加学生对于学科的抵触情绪。这是需要我们引以为戒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