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评 《王孟诗评》 无言而有画意。顾云:此篇写出幽深之景。 《批点唐诗正声》 不言处反胜有,言复不佳。 《唐诗广选》 李宾之曰:诗贵淡不贵浓,贵远不贵近。如杜诗“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转”、李诗“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与摩诘“返景”二语,皆淡而浓、近而远,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唐诗直解》 无言而有画意,“复照”妙甚。 《唐诗训解》 不见人,幽矣;闻人语,则非寂灭也。景照青苔,冷淡自在。摩诘出入渊明,独《辋川》诸作最近,探索其趣,不拟其词。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喧中之幽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幽中之喧也。如此变化,方入三昧法门。 《唐诗选注》 玉遮曰:只四语,令人应接不暇。 《唐诗笺要》 景到处有情,情到处生景,可思不可象,摩诘真五绝圣境。 《而庵说唐诗》 此首眼目在“空山”二字。右丞笔下直是大光明藏,无有-一字在也。 《唐贤三昧集笺注》 五绝乃五古之短章,最难简古浑妙。唐人此体,右丞可称妙手。 《唐诗别裁》 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唐诗笺注》 “不见人”、“闻人语”,以林深也。林深少日,易长青苔,而反景照入,空山阒寂,真麋鹿场也。诗细甚。 《诗法易简录》 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沈归愚谓其“佳处不可语言”,然诗之神韵意象,虽超于字句之外,实不能不寓于字句之间,善学者须就其所已言者,而玩索其不言之蕴,以得于字句之外可也。 《唐贤清雅集》 空而非空,宛而不宛,闲淡入妙。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写出幽深。 《诗境浅说续编》 深林中苔翠阴阴,日光所不及,惟夕阳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此苔痕,深碧浅红,相映成采。此景无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诗笔复能写出。
○ 汇评 《东坡题跋》 柳子厚云:“千山鸟飞绝……”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 《对床夜语》 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钓雪》一诗之外,极少佳者。 《归叟诗话》 郑谷雪诗云:“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此村学堂中语也,如柳子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钧寒江雪”此信有格也哉,作诗者当以此为标准。 《唐诗品汇》 刘须溪云:得天趣,独由落句五字道尽矣。 《批点唐诗正声》 绝唱,雪景如在目前。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好雪景,句句妙(末句下)。 《诗薮》 “千山鸟飞绝”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然律以《辋川》诸作,便觉太闹。青莲“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浑雄之中,多少闲雅。 《唐诗解》 七古《渔翁》,亦极褒美,岂子厚无聊之极,托此自高欤? 《唐绝诗钞注略》 诗中有画,“千”“万”“孤”“独”,两两对说亦妙。 《唐诗摘钞》 此等作真是诗中有画,不必更作寒江独钓图也。 《而庵说唐诗》 余谓此诗乃子厚在贬时所作以自寓也。当此途穷日短,可以归矣,而犹依泊于此,岂为一官所系耶?一官无味如钓寒江之鱼,终亦无所得而已,余岂效此翁者哉! 《删订唐诗解》 吴昌祺曰:清极峭极,傲然独往。 《唐诗别裁》 清峭已绝,王阮亭尚书独贬此诗,何也? 《网师园唐诗笺》 入画(“独钓”句下)。 《唐诗笺要》 柳州气骨迟重,故摹陶、韦不落浮佻。 《养一斋诗话》 门人苏养吾曰:“雪诗何语为佳?”予曰:“王右丞”‘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语最浑然;老杜‘暗度南楼月,寒生北渚云’次之;他如‘独钓寒江雪’,……亦善于语言者。” 《诗法易简录》 前二句不沾着“雪”字,而确是雪景,可称空灵,末句一点便足。阮亭论前人雪诗,于此诗尚有遗憾,甚矣诗之难也。 《古唐诗合解》 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唐诗三百首》 二十字可作二十层,却自一片,故奇。 《筱园诗话》 祖咏“终南阴岭秀”一绝,阮亭最所心赏,然不免气味凡近。柳子厚“千山鸟飞绝”一绝,笔意生峭,远胜祖咏之平,而阮翁反有微词,谓未免近俗。殆以人口熟诵而生厌心,非公论也。 《诗境浅说续编》 空江风雪中,远望则鸟飞不到,近观则四无人踪,而独有扁舟渔父,一竿在手,悠然于严风盛雪间。其天怀之淡定,风趣之静峭,子厚以短歌为之写照,志和《渔父词》所未道之境也。 《唐人绝句精华》 此诗读之便有寒意,故古今传诵不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汇评 《王孟诗评》 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顾云:后人所谓《阳关三叠》,名下不虚。 《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 首句藏行尘,次句藏折柳。两面皆画出,妙不露骨。从休文“莫言一杯酒,明日难重持”变来。 《麓堂诗话》 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碎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別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批点唐诗正声》 《阳光三叠》,唐人以为送行之曲,虽歌调己亡,而音节自尔悲畅。 《唐诗绝句类选》 唐人别诗,此为绝唱。 《诗薮》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岂不一唱三叹,而气韵衰飒殊甚。“渭城朝雨”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此论盛唐、晚唐三昧。 《唐诗正声》 吴逸一曰:语由信笔,千古擅长,既谢光芒,兼空追琢,太白、少伯,何遽胜之! 《唐诗镜》 语老情深,遂为千古绝调。 《唐诗解》 唐人饯别之诗以亿计,独《阳关》擅名,非为其真切有情乎?凿混沌者皆下风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谢枋得曰:意味悠长。唐汝洵曰:信手拈出,乃为送别绝唱。作意者正不能佳。蒋一梅曰:片言之悲,令人魂断。 《唐风定》 风韵超凡,声情刺骨,自尔百代如新,更无继者。 《唐诗摘钞》 先点别景,次写别情,唐人绝句多如此,毕竟以此首为第一,惟其气度从容,风味隽永,诸作无出其右故也。失粘须将一二倒过,然毕竟移动不得,由作者一时天机凑泊,宁可失粘而语势不可倒转。此古人神境,未易到也。 《唐音审体》 刘梦得诗云“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诗云“听唱阳关第四声”,皆谓此曲也,相传其凋最高,倚歌者笛为之裂。 《此木轩论诗汇编》 古今绝调。“渭城朝雨浥轻尘”下面决不是遇着个高僧,遇着个处士,此钩魂摄魄之说。第三、第四句不可连读。落句冷水一涕,却只是冲口道出,小费寻思。 《唐诗笺要》 不作深语,声情沁骨。 《而庵说唐诗》 人皆知此诗后二句妙,而不知亏煞前二句提顿得好。此诗之妙只是一个真,真则能动人。后维偶于路旁,闻人唱诗,为之落泪。 《唐贤三昧集笺注》 惜别意悠长不露。《阳关三叠》艳称今古,音节最高者。按“三叠”为度曲者叠第三句也。相传倚笛亦为之裂。 《唐诗别裁》 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此意须微参。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送别诗要情味俱深,意境两尽,如此篇真绝作也。 《瓯北诗话》 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遂足传当时而名后世。如李太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王摩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 《唐诗真趣编》 只体贴友心,而伤别之情不言自喻。用笔曲折。刘仲肩曰:是故人亲厚话。
○ 汇评 《入蜀记》 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诗正声》 燕公(张说)《送梁六》之作,直以落句见情,便不能与青莲此诗争雄。 《唐诗绝句类选》 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 《唐诗直解》 更不说在人上,妙,妙。 《唐诗解》 “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 《汇编唐诗十集》 唐云:说“孤帆”即是说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陈继儒曰:送别诗之祖,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说。 《唐诗摘钞》 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增订唐诗摘钞》 “烟花三月”四字,插入轻婉;“三月”时也,“烟花”景也。第三句只接写“辞”字、“下”字。 《而庵说唐诗》 有神理在内。诗中用字须板,用意须活。板则不可移动,活则不可捉摸也。 《唐宋诗醇》 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 《唐诗选胜直解》 首二句将题面说明,后一句写景,而送别之意已见言表。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不必作苦语,此等语如朝阳鸣风。 《唐诗三百首》 陈婉俊补注:千古丽句(“烟花三月”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 送行之作夥矣,莫不有南浦销魂之意。太白与襄阳,皆一代才人,而兼密友,其送行宜累笺不尽。乃此诗首二句仅言自武昌至扬州。后二句叙别意,言天末孤帆,江流无际,止寥寥十四字,似无甚深意者。盖此诗作于别后,襄阳此行,江程迢递,太白临江送别,直望至帆影向空而尽,惟见浩荡江流,接天无际,尚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望苦深”也。 《唐诗绝句精华》 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
○ 汇评 《瀛奎律髓》 “红湿”二字,或谓海棠可当。此诗绝唱。 《诗薮》 咏物起自六朝,唐人沿袭,虽风华竞爽,而独造未闻。惟杜诸作自开堂奥,尽削前规。如题《月》:“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雨》:“野径云倶黑,江船火独明。”《雪》:“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浦云。”《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皆精深奇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格则瘦劲太过,意则寄寓太深。 《唐诗归》 钟云:五字可作《卫风》灵雨注脚(首句下)。谭云:浑而幻,其幻更不易得(“随风”二句下)。谭云:以此句为雨境尤妙(“江船”句下)。谭云:“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末两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此诗妙在春时雨,首联便得所喜之故。后摹雨景入细,而一结见春,尤有可爱处。 《杜臆》 “野径云俱黑”,知雨不遽止,盖缘“江船火明”,径临江上,从火光中见云之黑,皆写眼中实景,故妙。……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 《唐诗摘钞》 雨细而不骤,才能润物,又不遽停,才见好雨。三、四紧着雨说,五、六略开一步,七、八再绾合,杜咏物诗多如此,后学之圆规方矩也。五、六写雨境妙矣,尤妙能见“喜”意,盖云黑则雨浓可知。六衬五,五衬三,三衬四,加倍写“润物细无声”五字,即是如倍写“喜”字,结语更有风味。 《杜诗详注》 雨骤风狂,亦足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随风”二句下)。 《义门读书记》 “野径云俱黑”,此句暗;“江船火独明”,此句明;二句皆剔“夜”字。“晓看红湿处”二句,“细”、“润”故重而不落,结“春”字,工妙。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随风”二句,虽细润,中晚人刻意或及之,后四句传神之笔,则非馀子所可到。 《絸斋诗谈》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此是借“火”衬“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是借“花”衬“雨”。不知者谓止是写花,“红”下用“湿”字,可见其意。 《唐宋诗醇》 近人评此诗云: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是已,然非有意为之,盖其胸次自然流出而意已潜会,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诠者,如此若有意效之,即训诂语耳。 《读杜心解》 起有悟境,于“随风”、“润物”,悟出“发生”;于“发生”悟出“知时”也。五、六拓开,自是定法。结语亦从悟得,乃是意其然也。通首下字,个个咀含而出。“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上四俱流水对。写雨切“夜”易,切“春”难:此处着眼。 《杜诗镜铨》 李子德云:诗非读书穷理,不至绝顶;然一堕理障书魔,拖泥带水,宋人远逊晋人矣。公深入其中,掉臂而出,飞行自在,独有千古。 《增订唐诗摘钞》 首剔“春”字,次点“春”字,三点“夜”字,四、五明画“夜”字,六傍托“夜”字。五、六承“无声”来,只写“夜”字耳。《初月》诗末句“晴”字,此末句“湿”字,绾合处并无着力瞻顾之痕。 《网师园唐诗笺》 起结多不脱“喜”意。
○ 汇评 《珊瑚钩诗话》 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帝王所都而四百八十寺,当时已为多,而诗人侈其楼阁台殿焉。 《升庵诗话》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弼为实接体。周敬曰:小李将军画山水人物,色色争岍,真好一幅江南春景图。大抵牧之好用数目字。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故乡七十五长亭”是也。 《唐音戊签》 杨用修欲改“千里”为“十里”。诗在意象耳,“千里”毕竟胜“十里”也。 《唐诗摘钞》 曰“烟雨中”,则非真有楼台矣,感南朝遗迹之湮灭而语,特不直说。许浑亦云:“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窦牟云:“满目山阳笛里人”,言人已不存也……不曰楼台已毁,而曰“多少楼台烟雨中”,皆见立言之妙。 《唐三体诗评》 缀以“烟雨”二字,便见春景,古人工夫细密。 《唐诗快》 若将此诗画作锦屏,恐十二扇铺排不尽。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字字着色画。此种风调,樊川所独擅。 《网师园唐诗笺》 江南春景,描写莫尽,能以简括,胜人多许。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二十八字中写出江南春景,真有吴道子于大同殿画嘉陵山水手段,更恐画不能到此耳。 《历代诗法》 “四百八十寺”,无景不收入结句,包罗万象,真天地间惊人语也。 《历代诗话考索》 “千里莺啼绿映红”云云,此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耶?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名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诗境浅说续编》 前二句言江南之景。渡江梅柳、芳信早传,袁随园诗所谓“十里烟笼村店晓,一枝风压酒旗偏”,绝妙惠崇图画也。后言南朝寺院多在山水胜处,有四百八十寺之多,况空濛烟雨之时,罨画楼台,益增佳景。小杜曾有“倚遍江南寺寺楼”句,刘梦得有“偏上南朝寺”句,可见琳宫梵宇随处皆是。 《唐人绝句精华》 按杨慎之说,拘泥可笑,何文焕驳之楚也。但谓为诗家善立题,则亦浅之夫视诗人矣。盖古诗人非如后世作者先立一题,然后就题成诗,多是诗成而后立题。此诗乃杜牧游江南时,感于景物之繁丽,追想南朝盛日,遂有此作。“千里”之词,亦概括言之耳,必欲以听得着、看得见求之,岂不可笑!
秋浦歌 (唐·李白) ○ 汇评 《唐诗广选》 令人捉摸不着(首二句下)。蒋仲舒曰:“似”字出脱上句,最活,陈后山“白发缘愁百尺长”本此。刘会孟曰:后联活活脱脱,真作家手段。 《唐诗直解》 兴到语绝,有神韵。 《唐诗解》 托兴深微,当求之意象之外。 《李杜诗通》 古人云“发短心长”,此却缘心长,发为俱长。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奇意奇调,真千古一人。周班曰:发因愁而白,愁既长,则发亦长矣,故下句解之。托兴深微,辞实难解,读者当求之意象之外。陆氏云:六朝五言绝意致既深,风华复绚,唐人即古其貌而不古其意,占其意而不古其韵,如《秋浦歌》、《劳劳亭》古意荡然矣。盖以诗之所以贵古者,以情深也,格老也,色丽也,句响也。珽细味二诗,虚神荡漾,宛转关情,真是十年梨花枪,何情不深而格不老,色不丽而句不响;乃病其“不古”耶!唐仲言云:兴到语,全主神韵,不当以字句定高下。钟伯敬谓“徒霜镜中发”胜此,是以一字之活,掩一篇之神,浅乎其言诗矣! 《增订唐诗摘钞》 突起婉接,又翻开,奇甚。 《李太白全集》 王琦注:起句怪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老手不能。寻章摘句之士,安可以语此? 《唐宋诗醇》 突然而起,四句三折,格力极健,要是倒装法也。 《唐诗笺注》 因照镜而见白发,忽然生感,倒装说入,便如此突兀,所谓逆则成丹也。唐人五绝用此法多,太白落笔便超。 《唐诗选胜直解》 发不可数,“三千丈”言其长也,愁多故易白,“秋霜”形其白也:倏然对镜,睹此皤然,感兹暮年,愁怀莫诉,偶于秋浦自叹之乎! 《梅崖诗话》 太白诗“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语涉粗豪,然非尔便不佳。……如少陵言愁,断无“白发三千丈”之语,只是低头苦煞耳。故学杜易,学李难。然读杜后,不可不读李,他尚非所急也。 《秋窗随笔》 太白“白发三千丈”,下即接云“缘愁似个长”,并作实咏。严有翼云:“其句可谓豪矣,奈无此理。”诗正不得如此讲也。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汇评 《唐诗品汇》 刘云: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睍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淡,诗之尤不朽者。 《唐诗归》 钟云:仁孝之言,自然风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亲在远游者难读。顾璘曰:所谓雅音,此等是也。 《唐风怀》 南邨曰:二语婉至多风,使人子读之,爱慕油然自生,觉“昊天罔极”尚属理语(末二句下)。 《唐风定》 仁孝蔼蔼,万古如新。 《载酒园诗话又编》 贞元、元和间,诗道始杂,类各立门户。孟东野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线……”,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 《寒瘦集》 此诗从苦吟中得来,故辞不烦而意尽,务外者观之,翻似不经意。 《柳亭诗话》 孟东野“慈母手中线”一首,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与李公垂“锄禾日当午”并传。 《唐诗别裁》 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与昌黎之“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同有千古。
凉州词 (唐·王翰) ○ 汇评 《唐诗绝句类选》 语意远,乃得隽永。 《唐诗直解》 悲慨在“醉卧”二字。 《艺苑卮言》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惜为前二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葡萄美酒”一绝,便是无瑕之璧。盛唐地位不凡乃尔。 《增订唐诗摘钞》 诗意在末句,而以饮酒引之,沉痛语也。若以豪饮解之,则人人所知,非古人之意。 《而庵说唐诗》 此诗妙绝,无人不知,若非细细寻其金针,其妙亦不可得而见。……若论顿挫,“葡萄美酒”一顿,“夜光杯”一顿,“欲饮”一顿,“琵琶马上催”一顿,“醉卧沙场”一顿,“君莫笑”一顿,凡六顿,“古来征战几人回”则方挫去。夫顿处皆截,挫处皆连,顿多挫少,唐人得意乃在此。 《唐诗别裁》 故作豪饮旷达之词,而悲感已极。杨仲弘论绝句,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盛唐多与此合。 《诗法易简录》 “君莫笑”三字喝末句有力。 《岘傭说诗》 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气格俱胜,盛唐绝作。
○ 汇评 《批点唐音》 此所谓真语真情者,清语古调。 《唐诗正声》 吴逸一曰:极肖山庄清景,却不寂寞。 《唐诗解》 此诗直赋实事,然令落魄者读之,真足凄绝千古。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语清调古,含无限凄楚。 《大历诗略》 宜入宋人团扇小景。 《唐诗笺注》 上二句孤寂况味,犬吠人归,若惊若喜,景色入妙。 《岘傭说诗》 较王、韦稍浅,其清妙自不可废。 《唐人绝句精华》 此诗二十字,将雪夜宿山人家一段情事,描绘如见。
○ 汇评 《对床夜语》 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唐诗品汇》 刘云:说透人情之的。 《唐诗归》 钟云:似太白。 《唐诗解》 摹写久客之感,最为真切。 《古唐诗合解》 此作一气浑成,不假雕琢,兴之偶至,举笔疾书者。 《网师园唐诗笺》 情景宛然,纯乎天籁。 《唐诗真趣编》 人皆知气象开展、音节宏亮为盛唐,不知盛唐中有如此淡瘦一种,却未尝不是高调。刘仲肩曰:朴实语,无限感慨。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唐·杜甫) ○ 汇评 《东坡题跋》 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 《杜臆》 其六之妙,在“留连”、“自在”,春光骀荡,又觉恼人。 《杜诗详注》 师塔、黄家、殁存里异,但看春光易度、同归零落耳。故复有花尽老催之感。此三章联络意也: 《读杜心解》 “黄四娘”自是妓人,用“戏蝶”、“娇莺”恰合,四更胜三。 《杜诗镜铨》 刘须溪云:骀荡称情(“留连戏蝶”二句下)。 《唐诗笺注》 “时时舞”,故曰“留连”,“恰恰啼”,故曰“自在”。二语以莺蝶起兴,见黄四娘家花朵之宜人也。 《岘傭说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诗并不佳,而音节夷宕可爱。东坡“陌下花开蝴蝶飞”,即此派也。 《诗境浅说续编》 此二诗在江畔行吟,不问花之有主、无主,逢花便看。黄师塔畔,评量深浅之红,黄四娘家,遍赏万千之朵。少陵诗雄视有唐,本不以绝句擅名,而绝句不事藻饰,有幅中独步之概。
○ 汇评 《韵语阳秋》 徐凝《瀑布》诗云:“千古犹疑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或谓乐天有赛不得之语,独未见李白诗耳。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故东坡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 《梅磵诗话》 李太白《庐山瀑布》诗有“疑是银河落九天”句,东坡尝称美之。 《唐诗品汇》 刘云:奇夐不复可道。又云:以为银河,犹未免俗耳。 《唐宋诗醇》 苏轼曰:仆初入庐山,有陈令举《庐山记》见示者,且行且读,见其中有徐凝和李白诗,不觉失笑。开元寺主求诗,为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网师园唐诗笺》 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 《李太白诗醇》 严云:亦是眼前喻法。何以使后人推重?试参之。
○ 汇评 《梦溪笔谈》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末当。……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柳亭诗话》 白香山与元集虚十七人游庐山大林寺,时已孟夏,见桃花盛开,乃作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梅花尼子行脚归,有诗曰:“終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撚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二绝可谓得禅机三昧矣。 《唐诗快》 只恐“此中”亦不能久驻,奈何! 《唐人绝句精华》 此诗亦以见诗人所感有与常人不同者。苏轼《望江南》词有“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之句,辛弃疾《鹧鸪天》词亦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之句,皆与白氏此诗用意相同,可以互参。
蜂 (唐·罗隐) ○ 汇评 《搜采异闻录》 上人于棋酒间好称引戏语以助谈笑,大抵皆唐人诗。后生多不知所从出,漫识所记忆者于此……“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当”、“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自怜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明年更有新条在,挠乱春风卒未休”、“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罗隐诗也。 《唐人绝句精华》 诗意似有所悟,实乃叹世人之劳心子利禄者。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 汇评 《补唐书骆侍御传》 宾王生七岁,能诗。尝嬉戏池上,客指鹅群令赋焉,应声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客叹诧,呼神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