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徽州采风归来,本想写一篇游记,但我却满脑子都是马头墙的影子。因为如今在徽州城乡,不管是老房子还是新建筑,不管是高楼还是矮屋,几乎都会在上面砌上一堵堵马头墙,搞得到处泛滥,纷乱驳杂,完全丧失了马头墙应有的灵动感。甚至马路旁的一些垃圾箱两侧,也砌上了马头墙,简直不伦不类。这种为马头墙而“马头墙”的做法,反而形成了一种视觉污染,哪有优美可言? 作为徽派古建筑的代表元素,马头墙是一朵构筑奇葩,其风格在我国是很有代表性的。苏州建筑历史上,就有不少构筑借鉴了徽派建筑,譬如这马头墙。只是在苏州,马头墙稍微改良得轻灵简约了一些,且称作“封火墙”,这主要是从功能方面来解读。苏州人觉得“马头墙”之称太过张扬,雄纠纠高昂着头颅,不符合旧时苏州人含蓄的习惯。苏州人以前建屋不喜欢张扬,往往要封一些、隐一点起来。这是各地做法,无可厚非。历史上马头墙的建造,取决于是否需要,或防火需要,或观赏需要。作为传统构筑元素,值得保留也值得沿用,传承与发展嘛。但是徽州人将马头墙推得这样广,用得如此滥,却是我没有想到的。在我的印象里(从电视和图书中得来),徽州有着“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诗意美景,这是明清徽派的建筑风格。宏伟壮观的马头墙,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到城镇,都以自己古朴优美的造型,装点着徽州的天际线,真的是很美。但他们如此滥用马头墙,我觉得是糟蹋了徽州古建筑文化。 徽州古建筑的代表元素,其实不仅仅只有马头墙,还有古坊牌楼、青砖黛瓦、飞檐雕梁、花窗挂落等等,并非一定都要用马头墙。像我们苏州(倒不是自己骄傲)在古城的宣传推广和构筑建设中,绝对不会只用一二种建筑元素来代表苏州。我们可以用城门,也可用宝塔;可以用亭子,也可用古桥;可以用花窗洞门,也可用砖雕门楼。举个例子,譬如我们干将路的标志,就是用传统构筑中的拼花图案演变而成。细心人可以看到,干将路的信号灯支架上,有一个圆形漏窗图案,它与红绿灯排在一起,使得银灰色现代构件上,有了些古韵风情。图案采用了冰裂纹,中间隐现一个“将”字,既纪念了干将——吴国著名的传奇冶匠、铸剑大师;又成为干将路建设文化的标志。巧妙构思的“将”字,一笔一划、铿锵有力,在灵秀柔婉的苏州古城中,不动声色地体现了苏州人坦荡从容的豪气。 苏州与徽州,自古以来就有亲密联系,就如姻亲一般互相影响。历史上的苏州,曾是徽商的天下,徽商又把苏州文化和生活方式带回徽州。苏州与徽州的互动渗透,使十六世纪以来的江南,在全国始终处在繁荣的前例。但是现在的徽州,经济明显比苏州落后了。原因很多,包括交通不发达、不是沿海地区等等。但我觉得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徽州人将自己禁锢得太深。也许这有历史原因,因为徽州的民间信仰,始终处于理学与宗族的阴影之下,得不到充分的超越。而牢锁深屋数百年的徽州女人,或多或少带有一股怨气,压抑中培养的下一代,少有广阔的生存空间。此种不轻松的场景,至少会影响到一点他们的思维想象,不然不会把马头墙背的那么沉重。 作为悠久历史的沧桑纪念,徽派民宅的艺术特色,曾经富足的建筑标志,地域文化的乡土风情,徽州人应该遵循适行适度与合情合理的原则,去保护、传承、发展马头墙的传统精华,使其既得以保留升华,又不至于泛滥成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