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独”之后,养老路在何方

 秋天枫叶正变黄 2015-04-03
“失独”之后,养老路在何方
[ 2012-11-14 21:59:36 | By: 玉林华戈 ]

在《快乐养生》杂志发表特稿《“失独”之后,养老路在何方》


    《“失独”之后,养老路在何方》这篇特稿,是我在9月底接到《快乐养生》编辑张小林的电话约稿后应承下来尽快赶写的,但由于当时我忙于编辑、校对我自己的两本杂文集《牛逼·牛逼的人·牛逼的话》、《我的墓志铭及其他》,以及编辑、校对我为玉林市纪委搞的一本《玉林市党员干部警示录》,天天都连轴转,没得片刻闲空,再加上又到放国庆假期,因此此事就耽误了近10天时间。
    等到国庆假期过完后,我看看都已经快到了截稿日期,再不出去采访赶写,就无法安排在张小林编辑所交带的11月刊上发表了。于是,我马上利用几天时间出去采访,并利用一天时间赶写了这篇特稿,然后通过QQ传给张小林编辑,由其帮润色完善。在张小林编辑的精心修改和组织下,此稿才成了现在发表的样子,其心血要比我付出更多。在此,特向张小林编辑表示我由衷的敬意和谢意。

附件——

失独老人之痛:无处安放的晚年
    □特约记者 梁智华
   
    何谓失独老人?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失去家中唯一的独生子女的老人!这些失独老人,大多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赶上八十年代首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人到中年即遭遇独子夭折,可谓人生之大不幸矣!
    有专家曾经做过这样的估算,目前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一百万了。因此,这些失独父母,这一曾经被人忽略的群体,正在慢慢地进入公众的视野,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了。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但是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他们的情感依赖和养老保障自然就成了一个越发凸显的社会问题。有失独者说,中国的老百姓活的就是孩子,没有孩子,就什么都没有了。当他们年老体衰,需要孩子照顾时,不仅孤立无援,甚至连养老院都进不去。他们的余生何处取暖,何解伤痛,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命题。
   
   
    第一部分:走进失独群体,聆听他们的心声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孩子一直是家庭生活的全部理由与希望,如果一场变故,使这样的理由与希望骤然化为乌有,会是怎样一种打击?这种打击,显现在身体上,更显现在精神上。但若不了解他们,你就根本无法感受那种难以形容的绝望与心痛。近日,记者走进这一群体,聆听他们的故事与心声。
    在广西桂林市有一对夫妇,六年前失去了他们的独生女儿婷婷。婷婷身材苗条,五官也长得很漂亮,走在大街上每次都能赢得很高的回头率。当时,婷婷在湖北一所大学就读舞蹈专业,并在学校外面自己租房来住。当婷婷读到大四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在回家的路上遭人调戏,继而遭到奸杀。
    婷婷去世后的六年间,这对夫妇一直在寻找凶手、打官司。但可惜的是,直至今日,凶手也没有抓到。为此,他们总是觉得愧对女儿,婷婷死得实在太冤了,自己没有资格享受什么,六年间都是吃最差的饭菜,谁也不打扮,在家里也不添置什么东西,得过且过,苟且偷生。
    “我的女儿死得太惨啦,到现在都抓不到杀死她的凶手,叫她在地下如何安心哦?”在采访的过程中,婷婷的妈妈哭泣着对记者说,“每年清明节来临时,我们都害怕给她扫墓,面对她的遗像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而每逢一年一度的春晚,婷婷的妈妈更是感到电视里的节目大多都很关心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但是却很少去关注那些没有儿女的空巢老人:“像我们这些失独家庭,才是真正需要关心的哦,但又有谁来注意到我们呢?”
    重庆大学有一个姓苏的老教授,现在已近古稀之年,原生育有一个独生女儿茵茵。茵茵不仅长得秀美可爱,还特别伶俐聪明,在学校里一直是三好学生和班干部,深得老师和邻居的喜爱,被苏老夫妇视为掌上明珠。等到茵茵长到二十岁时,茵茵大学毕业后,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到美国攻读博士的机会。俗话常说“红颜薄命”,哪想到这句话会应验到茵茵的身上。七年前深秋的一天晚上,正是周末,茵茵和几个同学上街购物,突然横祸降临,被一辆急速行驶的小车撞到了,在送往医院抢救的过程中,由于伤势太重而命归西天。噩耗传来,苏教授夫妇哭得天昏地暗,几次差点晕倒。原先很开朗的苏教授夫妇,由于这一打击,一下子变得沉默少语,郁郁寡欢了。特别是每次见到同事的小孩的时候,苏教授夫妇都会自然地想到自己的茵茵,心里备觉难过,现在都不是很喜欢和大家交流了。
    在唯一的茵茵离去后,随着年纪的不断增大,苏教授夫妇的养老问题就被列入了重要日程,但入住政府养老院需要儿女的亲笔签字,这让失去茵茵的他们无处可去。“我们不怕死,但我们怕老啊!”苏教授的丈夫韦先生,这样对记者倾诉道。与此同时,苏教授夫妇还担心,歧视、健康等种种问题也会在不久之后接踵而至。
    常言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把这句话套用到广西贵港市的晶晶的爸爸妈妈身上,恐怕再也没有这么恰当的了。
    晶晶的爸爸妈妈都在贵港市的某县工作,原先是一对人见人慕的恩爱夫妻,丈夫因工作出色,已经被提拔为县里的副处级领导干部了。记者的一位同事告诉我,他们两人都是晚婚晚育,直到40 多岁才生下了独生儿子晶晶。中年得子,喜出望外,对儿子的那份溺爱可想而知。
    七年前的一个夏天,晶晶妈妈早早下班,特地从市场购买了一个大西瓜带回家,然后叫六岁的晶晶过来品尝。也许当时正是盛夏酷暑,晶晶恰逢十分口渴,于是拿起西瓜就一阵大吃猛吃。哪想到,人在倒霉的时候,就连喝水都能被噎着。这不,正当晶晶一个人吃到高兴的时候,突然间“马失前蹄”,竟然会被西瓜噎着,一下子呼吸跟不上来,驾鹤西去了。
    晶晶辞别人世后,晶晶爸爸性情大变,总是埋怨妻子害死了儿子,并开始对她不理不睬的。特别是晶晶走后两年,晶晶爸爸慢慢地越来越少回家,晶晶妈妈虽然觉察出了什么,但失去孩子的悲伤抽走了她身上所有的力气,她一直也没有过问。直到有一次深夜想起晶晶的时候,她给丈夫打电话,才知道丈夫在外面早已经有了另外的女人,得到的回答竟然是:“儿子都走了,我跟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最后,结婚十多年的晶晶爸爸一纸诉状闹到法庭,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要求分割共同财产。每一次开庭,晶晶妈妈都孤零零地一个人前往。站在法庭上,看着丈夫在律师和助手的陪同下,控诉婚姻有多么不幸,晶晶妈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才知道人心的可恶了。”
    正式离婚之后,晶晶妈妈对人生感到心灰意冷,觉得活着毫无意义,她的这种想法确实让记者担心不已:“作为一名母亲,我已经死了,在埋葬晶晶的同时,我也死了,可是作为一个失独者,我还活着,我还无可奈何地活着,绝望地活着……”  
    可不是吗,中年或者是老年丧子,的确是人生之大不幸。而这样的大不幸,又总是无情地在人世间悄悄地传递着。
    在广西玉林市,记者有一个姓胡的朋友,从摆大排挡开始,依靠自己的精明才干,历经20 多年慢慢地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是玉林城区一家综合型大酒店的董事长了,可谓春风得意,事业如日中天。胡董夫妇生有一个儿子畅畅,所以从小就当宝贝供着,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他百依百顺,要什么就给什么。
    当畅畅读完高中后,胡董就应其要求,为畅畅买了一辆高档赛车。也许是出生于富裕家庭吧,畅畅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经常跟一帮玉林城里的富二代子弟到处飚车。2011年的春天,在一次飚车过程中,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胡董夫妇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儿子。
    畅畅死后,胡董的老婆伤心欲绝,觉得活在世上已经毫无意义,曾经多次试图自杀,但都被胡董拦了下来:“你不要这么傻哦,畅畅都已经死了,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就节哀顺变吧?如果你再离我而去,你叫我一个人今后怎么活呀?再说,我们的酒店这么大的产业,又交给谁呢?”
    从此以后,胡董夫妇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原来三口之家一起高高兴兴游玩的场所,夫妇俩不敢再次光临;原来全家快快乐乐地在一起的节日,夫妻俩却害怕面对亲戚朋友,有时候干脆躲到人迹罕至的清冷山庄度过漫漫的假期。胡董的老婆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多次泪水连连地说:“现在呀,我最怕看到亲戚朋友和自己的小孩一起团团圆圆的情景,目睹了这些后,我就会想起我的畅畅,情不自禁地悲从心来,什么汤圆呀、粽子呀、饺子呀,以前都是我们一家三口喜欢吃的,但如今吃起来一点也没有滋味了。”
    面对记者的采访,胡董夫妇满怀伤感地说道,自从畅畅去世后,他们对于世俗的名利和金钱,早已经置之度外了,但他们却总是无比担心,他们无法想象,在他们临终之时,陪在他们身边的会是谁呢?又能够会有谁呢?特别是当他们辞别人世后,又有谁来为他们扫墓、祭拜啊?
    胡董夫妇失去独生儿子后,由于他们经营着一家综合型大酒店,他们的生活水平还不会有多大的改变,而且还要担心自己的庞大产业到底由谁来继承等问题,因此还不算是失独家庭中的最可怜的人。而最可怜的,要算那些生活在农村而又无依无靠的失独老人了。
    在记者的采访对象中,今年65岁的广西陆川县人陈大爷,无疑应该属于这种人。现在的陈大爷,整天愁云满面,担忧忡忡,寡言少语的,有时想着想着,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心酸事来了。
    陈大爷唯一的儿子陈斌,是在他32岁时身患急病不幸去世的。“再过一个月,也就是11月13日,就是陈斌去世8周年的忌日了……”八年前,陈斌好不容易与邻村的一个姑娘谈上恋爱,并已谈婚论嫁,准备喜结良缘,龙凤双栖了。“当他们刚领结婚证不久,陈斌却突然一下子病倒了,到死都没查出是什么原因呀?”
    陈斌去世时,陈大爷由于年纪还不是很大,还可以外出打工,所以日子还能勉强过得去,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陈大爷已经觉察到自己的身体每况日下了。在与记者交谈的时候,陈大爷就说出了他心头上的担忧:“现在,我一年比一年老了,根本不能外出打工了,真不知道我今后依靠谁哦?我看,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如今只能是混一天算一天了。”
    可不是吗,在现实生活中,白发人送黑发人,世间最惨痛的遭遇莫过于此了。而若黑发人是独生子女,白发人的惨痛就更是无以复加了。当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当养老成为逼近眼前的社会问题,失独者的养老路就会像陈大爷所担忧的一样会变得艰涩难行。
    有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百万个失独家庭。步入老年的失独者无处可去,节日里恐惧一切聚会,每年到了春节,这些老人都如临大敌,有的躲进清净的寺庙里像隐士一样终日吃斋念佛,有的干脆躲到人迹罕至的清冷山庄度过漫漫的假期,还有的,则是在网络论坛、网络聊天群中,相互倾诉,抱团取暖。无论亲朋好友如何请他们,他们都不愿意出来。碰到亲友结婚、做寿、给小孩摆满月酒时更是如此,他们往往会将礼金奉上,但从来都不会去参加婚礼。因为,他们害怕睹物思人,他们害怕触景伤情啊!
    老话说,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不能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时,数量庞大的失独者人群,急迫而茫然地苦苦地寻找着一条属于自己的养老之路。
   
   
    第二部分:我国失独老人养老面临着哪些困境?
   
    1. 入住养老院需要担保。失独老人如果想入住养老机构,无子女做担保是他们难以逾越的一条政策门槛。
    2. 经济上无力养老,许多失独老人,特别是农村的,到了老年无收入来源,无力养老,更不可能进入养老院。
    3.  精神上无处养老。即使有能力进入养老院,但是当别的子女来探望时,对失独老人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第三部分:失独家庭期待政府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
   
    今年3月,全国的失独父母们起草了一份书面文字,委托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建议。这份建议书说:“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年龄已在30岁上下,他们的父母已进入老龄化。据统计,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意外死亡的家庭约已上百万。独生子女弱冠之年早逝,几乎等于家庭破碎,父母大多不能再育,在以后的岁月里,只能在痛苦中度过余生。这些家庭老来膝下无子,担心病卧在床时无人照顾,临终之时无人关怀。因此有必要从政策上、法律上扩大救助范围。”建议虽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但由于这部分家庭在整个社会中仍然是“小众”,他们的权益和境遇在一些地方仍然被人们所漠视。
    在广西贺州市某公安分局,有一对恩爱夫妇,丈夫姓蒋,是一个刑警,妻子姓王,是当地中学有名的老师。蒋警官和王老师喜结连理后,共同生育了一个独生儿子刚刚,一家人和和美美地过着幸福的生活。刚刚长大后,考上了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毕业不久就在某公司当上了保安。可谁想到,在五年前的一个晚上,刚刚与几个朋友到一家夜总会喝酒唱歌,期间与一帮青年发生摩擦,互相之间打了起来。也不知怎么的,刚刚被人用啤酒瓶狠狠地敲了几下脑袋,鲜血直流,在送往医院抢救的时候,因种种原因不治身亡。
    面对刚刚的突然离去,这对夫妇悲伤不已,痛不欲生。当时,由于响应国家倡导的计划生育政策,王老师做了绝育手术,现在他们想趁着年纪还不是很大,希望再生一个小孩,可这又该怎么办呢?后来,他们在朋友的介绍下,提取了蒋警官的精子,尝试采用试管育婴的办法,继续“生育”自己的小孩。历经多次试验,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孩,而且是一对龙凤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爸妈。
    老年突获龙凤胎,无疑是一件特大的喜事,但随后接连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又让蒋警官和王老师头疼起来。因为,为了这次试管育婴,他们已经耗费了差不多10万元的费用,将近把自己几十年的积蓄都花光了。可是,以后他们的小孩今后要茁壮成长,就必须要吃要穿,还要上学,以及成家立业,他们微薄的工资能供得起吗?再说,随着自己年龄的不断增大,身体肯定一年不如一年,以后还有能力继续抚养这对龙凤胎吗?
    “我真的不敢想,等我们老了,或者不在人世的时候,我们的小孩还这么小,他们应该怎样生活啊?”王老师不无担心地说道。
    与蒋警官同一个单位的刘警官夫妇,也是一对失独父母。十三年前,他们的儿子刘晓阳读完高中后,在一个晚上坐朋友的摩托车从平桂管理区出贺州市区玩耍,突然遭遇车祸,横尸路边,对他们给予了最沉重的打击。转眼间,他们夫妇俩就愁白了满头乌发。
    刘警官的爱人江阿姨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依然满怀伤感地对记者说道:“我感叹我们都已不再年轻,感叹我们都没有小孩了,每当我们强作笑颜,其实内心都在滴血。我们现在或许还年轻,还能动,但是一二十年以后,我们都不能动的时候,该怎么办?我们都想有尊严地活下去哦?”
    为了避免别人今后重蹈自己的覆辙,蒋警官和王老师以及刘警官夫妇都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我国在1980年出台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看起来带有仓促性、并不是太科学,明显带有“矫枉过正”痕迹和“人治”色彩。实际上,希望自己有儿有女或者两个以上的孩子,并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从历史来说,中国从古至今都是这样;从现实来看,世界各国也都是这样。今后,如果每对夫妻继续像他们一样只生一个小孩,那万一出现意外导致小孩突然死亡的话,就会又出现类似他们的失独家庭了。因此,如果我国不果断地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那么“失独家庭”将越来越多!要知道,失独父母一方面要承受着失去子女的悲痛,另一方面还要面临着养老、医疗等难题。“失独”意味着“绝后”,其父母之痛苦绝非局外人所能想象的,而他们已经身同感受过了。而如果能果断调整政策,就可大大地减少“失独问题”的比例,维护社会稳定!有基于此,他们与很多失独父母都强烈要求“计划生育政策”尽快进行调整,以免这个历史性悲剧继续演绎下去!这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
    对于蒋警官和王老师以及刘警官夫妇对自己年老后抚养能力以及自己的生活问题的种种担心,其实我国早在2001年12月份就出台了一份《中国计划生育条例》,其中第27条明文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可惜的是,对于这个“必要的帮助”究竟是什么样的标准且如何实施,条例里并没有明确说明。
    从失独家庭的现状来看,我国政府虽然在持续推进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却一直停留在对具体的经济政策做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始终难以彻底解决失独群体目前面临的多重生活问题。
    国家计生委原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表示,更大的挑战还是这些父母的生活空白问题,比如未来养老怎么办?
    那么,如何解决失独家庭目前面临的问题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史柏年日前提出了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管齐下”的办法。
    “从经济来讲,要把对失独家庭这样的风险补偿标准提高。” 在生活照料方面,史柏年称:“要发展社会性的养老,包括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 另外,“第三个层面就是精神慰藉。”史柏年说,“社会公众的理解很重要。大家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失独家庭并不是问题家庭,媒体报道也不要把他们标签化。”
    对于史柏年提出的办法,苗霞也深有同感,她说:“帮助失独群体走出阴影政府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也有这个责任。例如像病人在医院抢救需要家属签字的规定应该考虑修改,例如社会组织可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我们大家要一起努力让失独者走出阴影。”
    记得在孩提时代,我的父亲就常常念叨这样一句话,中年怕损妻,老年怕丧子。那时候,也许是自己年纪还小,并未真正领悟这句话的精髓。英国哲人培根在《论死亡》中也说道:“与死亡俱来的一切,往往比死亡更骇人:呻吟与痉挛,变色的面目,亲友的哭泣,丧服与葬仪……”今天,随着采访失独家庭的机会增多,记者更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更怕的是老年丧子。
    在这些失独父母中,他们的年龄大都五十开外,二三十年来,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乐地生活着,正当他们幸福地为孩子购置新房、准备嫁妆的时候,一场意外却夺走了孩子年轻的生命。他们由此陷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当中:年龄太大,他们再次生育几无可能,每到合家团圆的节日,为免触景生情,他们只好躲亲避友;但儿女的音容几乎每时每刻都历历在目,这让他们总是眼含泪珠。他们自称为“失独者”,垂暮之年的他们,余生该如何度过?
    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忧,是因为人到了老年的时候,身体机能不如从前,器官开始衰退,疾病开始恶化,老人需要子女搀扶了。从多年前我的父亲因患肺癌晚期住院期间的陪护,记者就深深感悟了一个道理,疾病的治疗仅仅靠医生,并不一定能治愈,家属的照顾与精神上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疾病的治疗,医生、家属缺一不可。即使子女不能随时陪伴身边,但是,子女如同巨大的精神支柱,可以帮助老人抗御疾病,甚至是抗御灾难。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养老基本没问题了。然而,那些在农村的丧子父母,刚有的微薄养老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保障?还有,养老实质上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保障,还有精神上的保障。那些丧子的老年父母,可能随时承受丧子之痛,精神慰藉从何而来?所以,在当今的我国,养老问题,特别是失独家庭成员的养老问题,应该是政府必须立即攻克的难题。这些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父母,他们因为遵守而永远失去了依靠,这惨重的代价,政府该怎么偿还呢?
    事实上,一个社会的管理,就如同驾驭行驶在道路上的车辆一样。我们要看得更远,才能懂得将要采取制动、转向甚至停车等措施,如果等抵达了某个点,再采取措施,已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当下,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还在继续实行,而失独家庭、不育不孕等问题也在继续,对养老难题,政府该怎么作为,每个社会成员该怎么应对,这是每个人的难题。
    对此,广西北流市有一对失独夫妇樊大爷和冯大妈,就建议记者代表他们向社会呼吁,他们希望建立一个只属于失独父母这个特定群体的养老院,并且希望这个养老院能够成为他们这些暮年丧子者养老送终的所在。
    “其他养老院的老人都有儿女,入院时,儿女要签字成为老人的监护人,儿女们也会时常来看望老人。我们这些失独父母一方面进养老院时,手续上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另一方面,看到别人的儿女来看望自己的父母,我们情绪上可能受不了。” 樊大爷对记者说,“而在我们这个特定群体的养老院里,我们不可能同时生病,总能够有健康的人来照顾那些生病的人,我们这群人,所有人都是病人,所有人也都是医生,我们痛苦时,只有跟我们一样的同命人,才能劝住我们哦!”
    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快乐只有靠我们自己。“我们希望政府能够考虑到我们群体的特殊性,我们自己也愿意出一部分钱,来建立这个可以让我们这些失独父母在一起可以互相照顾,只属于我们这个特定群体的养老院。”冯大妈则这样对记者说,“在这里,我们不用像在外面那样强颜欢笑,不用像在外面那样假装坚强,我们可以抱团取暖、纵情哭笑……”
   
   
    第四部分:失独老人究竟拿什么养老?
   
    全国各省市开始推行计划生育家庭扶助政策,失独家庭每人每月100-270元扶助金,但这难以解决他们的养老、医疗等问题。2012年6月5日,国家计生委表示,将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关注。
    1. 入住养老机构须担保人的条款是否应做出改动?(北京失独老人住养老院拟无需担保)
    2. 国家政策上,对失独老人养老补助是否应该有所增加?
    3. 一部分失独老人虽然没有子女,但通常有收入,又不愿意进养老院,他们可以选择什么养老方式?
    更重要的是,失独老人的内心十分孤独,精神家园几近崩塌,这需要整个国家对这部分人的关注,也呼吁广大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多关心照料这些失独老人,排解他们心理上的孤独和无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