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的丰城社火

 丰城往事 2015-04-03
 
 丰城社火,较广泛地流传于丰城赣江以西的隍城梅林、湖塘、董家、泉港、曲江等乡镇。社火节日,一般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底到农历十月底,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固定的日子,不同的村庄拥有不同的社火日。关于社火的起源,史料无一详细确切的记述,只是民间有一个这样的传说: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争,天下大乱,饿殍遍野,瘟疫盛行。丰城赣江以西大部分乡镇惨遭瘟疫厄运,不少人病倒甚至死亡。一年的农历七月下旬,一位才识博精的得道高僧游走于这些地区进行佛教点化,为消灾保命,一些地方村庄开始按照高僧指示塑神建庙,说来也怪,从此病者日渐好转,疫情渐息。于是,大小村庄纷纷效仿,为祈求全村人畜平安,人们在庙宇落成之时都要举行隆重仪式,抬菩萨、扛彩旗、鸣铳放炮。因为大多数村庄庙宇建成都是在“双抢”农忙结束后的农历七月底、八月初,秋收之后的农历十月初、十月底,因而,社火节日一般集中在这些时段的日期里。塑神建庙最著名的是隍城天符庵。据民间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曾在天符庵住宿一晚并作祭文一篇祭祀天符庵菩萨,祭文已失传,然门粱上乾隆亲题为“作善降祥”横匾一直保留文革时期,令人扼腕痛惜的是,这块流传了一代代的文物被造反派砸下当作“毒草”焚毁。

  旧时的丰城社火,人们都要抬上一尊菩萨在村镇出游。这一日,家家酒肉飘香,户户亲朋满座,村头巷尾,大街小巷到处人山人海,耍杂技的、赌博的、占卜算卦的、卖唱的、挑杂货担的满眼都是。菩萨“来”时,人人自觉让道肃立一旁,有时拥挤着的人们会全部跪下叩头。但见游神队伍,由几十人或上百人组成,以数十面彩色绣花龙凤旗开路,鼓乐队随后吹打不息。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社火游神活动被取消,但各家各户亲朋好友仍走访不绝。高兴地吃喝一顿,尽情地热闹一番。社火活动基本销声匿迹,但有的人会偷偷地做些只有社火节日才能吃到的油炸糯米丸、酿点糯米酒,亲朋好友绝不敢随意走动,一旦发现必揪出批斗。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浩浩浩荡荡驱向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丰城社火这深深烙上封建迷信印记的传统节日开始受到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勤劳、聪慧、淳朴的丰城河西人们以他们敏锐的目光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追求,积极赋予了这一传统节日崭新的内涵。以湖塘集镇农历十月初四社火日,隍城圳头、坎上等村十月二十八社火日为例,一年一度的社火节日成为了这些地方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旧时和儿时记忆中的社火讲的是祈求菩萨保佑,兴的是吃喝玩乐,如今大多数地方的社火讲的是买卖、招商,兴的是文明、品位。如隍城圳头、坎上等村,他们依托临靠集镇的优势,把社火节日提前到农历十月二十六,推迟到农历十月二十九,四天时间里,集镇街头所有摊位全部抢登一空,上万人的集镇家家亲朋好友欢声笑语。香喷喷的油炸糯米丸,醇酽酽的特色糯米酒,不仅把亲情友情乡情酿造得浓郁郁的,更把八方致富信息、经营理念渲染得人心振奋、信心倍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