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文名楼·黄鹤楼

 昵称22434031 2015-04-03

作者:王海军

 

带着满腹感慨从岳阳楼下来即按预定计划向黄鹤楼进发。

 

由渡轮横渡长江后在洪湖住了一晚,第二天冒着寒风细雨绕洪湖周游了一圈,想寻找一下当年洪湖赤卫队战斗的足迹。可惜,洪湖上白茫茫的一片,除了一些养虾养蟹的设施外,什么也看不见,只能想象韩英他们是怎样在这片水上同敌人战斗的了。

 

车到黄鹤楼下,天色已晚,所以,真正登上黄鹤楼,已经是初六的早上了。

 

其时气温零度,天空中飘洒着冰粒,奇冷。望着高高矗立在蛇山上的黄鹤楼,我们同绝大多数游客一样,将车停好后走捷径从侧门登山。未至黄鹤楼,一幅狂草的崔颢《黄鹤楼》诗首先映入眼帘:“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当这首在中学课本上读过的诗在其原创地展现在眼前时,那种感觉与读课本是截然不同的。就在这首壁诗的对面,建有一座亭,名为“搁笔亭”,据说中国诗坛执牛耳的领衔人物李白来到黄鹤楼,看到周围的景致兴致勃发,提笔就要赋诗。不料,就在提笔要落下之时,猛一抬头看见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写尽了黄鹤楼的风流韵致,不由得呆若木鸡,搁笔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这种谦虚的精神态度被后人广为传颂,遂建搁笔亭以纪念。万没想到,他这一搁笔一叹息,成就了文坛上的一桩千古美事,不仅崔颢因此名声大躁,黄鹤楼也随之美名远扬。著名戏剧家曹禺亲笔手书清人的楹联如今悬于亭柱两侧:“楼未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极为有趣。

 

由于寒风夹着冰粒不停地洒落,同伴们急急忙忙都奔往附近的黄鹤楼,我则沉浸在这段穿越时空的美丽故事中心扉激荡。进而,我又想起了岳阳楼,想起了范仲淹和滕子京,如果说岳阳名楼是范仲淹和滕子京打造出来的话,那么,黄鹤名楼是不是也可以说是李白和崔颢打造出来的呢?不同的只是,范仲淹和滕子京是经过策划之后联手打造的,而李白和崔颢则是无意中以自己的文采和胸怀成就了黄鹤楼的千古传奇!

 

进入黄鹤楼,果然见到气势非凡,从规模上讲,远非岳阳楼可比。弟媳不停地赞叹:“黄鹤楼果然值得一看,壮观!”资料显示,自唐时起,黄鹤楼历经宋、明、清至现代,命运多桀,1700多年来七建七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大火,期间近百年没有重建。现在人们看到的黄鹤楼重建于1985年,是据清代黄鹤楼蓝本景区建成。据说古黄鹤楼有三层,高九丈两尺,再加铜顶七尺,为的是合乎九九之数。如今的黄鹤楼,由古时的三层加建为五层,共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确实辉煌壮观。

 

黄鹤楼四周,有奔腾不息的长江,有气势恢弘的武汉长江大桥,登楼眺望,视野开阔,远山近水一览无余。因此,虽然是在寒冷的天气中观赏四周的景色,却仍然是兴致勃勃的。让我勃发的兴致骤然变为冰冷的,是登楼的过程中,我猛然发现黄鹤楼上居然装有一台先进的电梯!我想,我见到电梯那一刻的惊愕,可能丝毫不亚于李白见到崔颢的诗作时的惊愕,完全可以用呆若木鸡来形容。尽管实实在在地见到了,我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步跨了进去,我想检验一下。我希望检验的结果能够推翻我看到的场面。结果,电梯准确无误地将我带到了5楼,又从5楼送回1楼,来去如风,安全平稳!我一下子懵了——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虽然最近的重建是1985年,但她是以古代名楼的名义重建的啊,怎么可以在这座千古名楼里安装这么一台现代化的电梯呢?!

 

眼前的黄鹤楼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立时一落千丈。由千古名楼立时跌落至一座普通建筑物的地位。我甚至想,如果我有钱,如果武汉市政府允许,我也可以建得起这么一座高楼,甚至比这座楼建得更好……

 

于是,在楼上,我只是呆了很短的时间,就匆匆地离开了。

 

回头经过搁笔亭的时候,我又驻足了一会。在这里,我的心情才好起来。看看崔颢的题诗,想想李白的搁笔,觉得这才不虚此行。如果说,黄鹤楼景区里没有这一块而只有一座装有电梯的黄鹤楼的话,那我驱车千余公里专程前来,一定会把肠子悔青!

 

感谢李白!感谢崔颢!他们的才华和胸襟让我们知道,历史上的黄鹤楼曾是那样美丽。伫立搁笔亭中,似乎能够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缩影。而那带电梯的黄鹤楼,在我认为,不仅不能给人这样的感悟,而且,那绝对是这个景区的一大败笔!

 

因此,我对自己说,今年春节,我开车去了黄鹤楼,但不是黄鹤名楼。我心目中的黄鹤名楼,是李白和崔颢他们攀爬过的黄鹤楼,那绝对是一座没有电梯的楼。

 

(2006/2/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