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诗曾令李白搁笔,后力压唐诗诸篇,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

 十二读诗词 2022-05-04 发布于四川

第49篇文章,共1284个字


作者:丁十二


诗仙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遍历祖国大好山河,所到之处,皆有诗篇留世,如《蜀道难》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现出蜀地山川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像《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则极言庐山瀑布之雄奇气势;《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谪仙人所到之处,掏出他的如椽巨笔,饱蘸思墨,大笔一挥,一气呵成,一幅气势磅礴的锦绣山河图跃然眼前。然而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黄鹤楼》。读罢此诗,连称“绝妙、绝妙!”太白只得怅然道:“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这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成中国历史上吟咏黄鹤楼的名篇之首。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显然不是,那看来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作诗时所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据传李白登临黄鹤楼时,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想李白何许人也,一生游历名山大川都尽情尽兴,岂可折戟于此!于是李白不甘心,誓要作诗与《黄鹤楼》一比,先有《鹦鹉洲》,终究难以比肩且效仿痕迹太重。后至金陵乃作《登金陵凤凰台》以拟之,方才罢休。足见崔颢《黄鹤楼》成就之高。

清人孙洙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崔颢这首诗力压唐诗诸篇,被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不管崔颢其人如何,《黄鹤楼》一诗都足以让他千古流芳,中国诗坛都应有他的一席尊位。

---End---


作者:丁十二

号慕瞻舟人,一个囿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一个会写写诗写写文章的运营,朋友都说应该生活在古代的人。

曾经我也想改变世界,但是装备有限,就坚持做自己吧。

心随东坡,小舟从此逝

不念过往,江海寄余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