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渐消失的都市手艺人

 真友书屋 2015-04-03


算盘曾是中国人生活里的常用品,在还没有计算器、计算机的年岁里,几乎每家每户每店每铺都会有一个算盘,用来记账算数,加减乘除。曾经几何时,珠算课是小学里必修的课程,学会打算盘和学会被乘法口诀表一样平常。再然后,有了按键方便、可以随身携带的计算器,算盘退出了历史舞台,珠算课也渐渐被各种奥数课程取代。和算盘一起消失的,还有修算盘的工匠,他们曾经有门店甚至有厂房,精通木工、漆工,而今,我们寻觅上海最后一个修算盘的摊位,寻觅最后的算盘师傅吴德才老先生,得到的,却是老人已经去世的噩耗。


吴老伯的故事曾经登过报。

“我先生已经过世了,没人修算盘了”

这是一次让人失望伤心的寻访。我们通过算盘收藏家葛新华先生了解到,在方浜路上,还有一个最后的修算盘的摊位。“老先生应该已经将近90岁了,我已经三四年没去了,你们找到了他,帮我问个好。”顺着葛新华的指点,我们从方浜路靠近中华路的一头开始寻找,街道两边摆满的,是开给外地游客的纪念品小店,问了几家铺子,都不清楚这里还有个修算盘的摊位。多方询问,一个在门口晒太阳的老太太给了我们指点:“再往前多走一点,好像有很多算盘挂着的。”

在方浜中路的上海老街上,我们找到了挂满算盘的弄堂口,七八把算盘用绳子串好,挂在弄堂的入口处,算盘看起来都很老旧,很多都积满了灰尘。但附近,并没有找到修算盘的老人。在算盘下徘徊不去的当口,弄堂里的一扇小门打开,一个中年男人跨出来招呼我们:“买算盘吗?”“要修算盘,听说这儿有个老师傅修的,他人在吗?”中年男人摆摆手:“老先生已经走掉了。”

在挂着算盘的弄堂外面,我们找到了老先生的算盘摊子,曾经摆满了各种工具的小摊如今由吴先生的遗孀经营,卖老先生生前收藏的算盘,40元一把。老太太耳朵不太好,她指着自己的小摊对我们说:“我先生已经过世了,没人修算盘了!”
拆一把算盘,材料就够用一阵子的

·洗、拆、配、钉、漆·

从邻居、老太太和葛新华口中,我们拼凑起了吴老伯的故事。

吴老伯大名吴德才,曾经是上海一家算盘厂的工人,和算盘打了六十年的交道。四十多年前,算盘厂关门,吴老伯便在方浜路上自己摆起了修算盘的摊位,起初的十年,生意不算差,衣食不用愁,来找他修算盘的人时常有,一天要修一百多只。“那时候左右邻居商铺,有的都回来找他,最远到江西,也会有人找他修算盘。”吴先生的太太告诉我们。

大约六七年前,吴先生还接受过媒体采访,那时候他已经八十高龄,但手指还很利索,他当时告诉我们:“要是没有计算器,我十个人也来不及(修理),计算器一用,我生意就清淡了。”据说,吴先生修算盘,要经过洗、拆、配、钉、漆五道工序,都在这个小小的摊位上完成,不管是断了横档还是少了算珠,他都能让算盘重新完整。但由于生意的利润太薄,四十多年吴老伯都无力申办营业执照,是他生前最大的遗憾。

曾经堆满算盘的摊位,如今卖一把少一把,就快成为上海老街上消失的风景。

葛新华从收藏算盘入门,再学的修算盘。

·要修算盘,还可以找他·

文章开始提到的葛新华,曾是吴老伯的忘年交,也是一名热爱算盘成痴的收藏家。他收藏了上千个各种式样、年代、材质的算盘,最老的可以追溯到明朝。葛先生今年63岁,二十年前,他迷上了算盘收藏:“我偶尔听说我家老祖宗是在文庙开算盘铺子的,我妈妈又曾经是国企的会计,打算盘打得特别好,我觉得我和算盘有缘,就开始了收藏。”随着收藏的增加,葛新华发现,四处难觅修算盘的地方,除了方浜路上的吴老伯,就再也找不到第二处了。这让他萌生了学修算盘的想法,他特地寻到已经搬迁到郊区的算盘厂,发现厂房早就停产,原来的师傅成了门卫,他向那些老门卫求教,学习修算盘的基本方法。在葛新华开在吴淞的算盘收藏馆里,他向我们演示了补算珠的基本步骤,用手劲将原来的竹档掰出,装进算珠,再掰回去,而对于坏掉的框架,葛新华坦言,已经不会像吴老伯那样榫卯结合的木匠活了,就是用胶水粘贴。葛新华说:“我有那么多算盘,拆掉一把,就可以帮很多人配上算珠。”所以他有个心愿,希望能帮需要修理算盘、配算珠的人免费修理。也希望大家不要忘记算盘。

修棕棚、白铁匠、箍桶、精工织补、补碗……这些原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手艺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渐渐淡出了城市生活,难觅踪影。他们的消失,是城市越发现代化的象征,却也是一份过去岁月的消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