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弟来电说国庆七天怎么过,有无兴趣随他开车出去一游? 为能既领略自然美景,又避开汹涌的旅游人潮,寻一个清静之处很重要,几经商量最终确定去马鞍山、芜湖、安庆,走一趟长江之路。然后再寻访桃花潭、探查济古村、参观徽派建筑……这个行程应该算别具一格了。 第二天,在GPS导航仪带领下,我们一行?人驾车直奔马鞍山。高速公路一路畅通,进入安徽路段更是车辆稀少,丝毫没有电视里渲染的国庆高速公路拥堵的现象。顺利落脚预定的马鞍山金瑞大酒店后,匆匆洗把脸,喝口茶,就赶去采石矶景区。在景区大门口用携程网预订的号,买了打折门票,顺便付了10元停车费,按门口保安指引直接开车进入景区。车行林荫道上,游人寥寥,两边古树参天,绿草茵茵,湖水荡荡,爽!车一直往里开,开,开,好一会儿才见一个保安过来指挥,一拐弯停在了“李白纪念馆”前广场上。想想如要走着进来,那我们两对老人还不气喘吁吁,游兴全无? 采石矶,号称“长江三矶”之首,它以山水秀美闻名天下,更以其雄踞长江南北之险,扼守东西咽喉之冲为历代兵家争夺之地。 采石矶,风姿绰约,名震四方。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李白曾多次登矶游览,写下《横江词》、《牛渚矶》、《夜泊牛渚怀古》等五十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来此凭吊寻幽探胜。历代文人白居易、刘禹锡、沈括、梅尧臣、陆游、文天祥等都曾到过此地,留下诗赋题咏。今天,我也来了,可惜不会赋诗题咏,仅感叹几下而已。随后,我们坐上古人拍扁脑袋都无法想象的缆车,直达翠螺山顶。 翠螺山顶有“三台阁”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后毁于兵殇。现“三台阁”为解放后重建,是采石矶的制高点。采石矶又是万里长江的结穴(?),如能登阁观景,居高临下,一览浩瀚江水,俯瞰苍茫大地,应比别处更能读懂万里长江。据说站在山巅可以告诉一切登临者的只有一句话:长江流到这里,己足以证明自己具备了世间一流的文化品相! 下了缆车,迫不及待快步出门,只见“三台阁维修,暂停开放”几个大字赫然在目,蜘蛛网似的脚手架爬满楼体,长排蓝色铁板死死封住所有进口不能进入,自然也就见不到长江。看着大蓝铁板,懊恼之情难以言表,只能让思绪伴着梦中的江水滚滚流淌…… 由此西去一千多公里,就是二千三百年前中国第一位大诗人屈原的家乡,他的吟咏地、流放地和自沉地,都在长江流域。在屈原自沉后的一千余年,又一位大诗人李白与长江难舍难分。他的死因,自唐以来就有溺江之说,且也在采石矶。他死时,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正在长江上游的西川,殷切地思念着他。千古诗魂,系于一江。也许是因为采石矶离屈原家乡太远,难以遥相呼应,上天又在二端之间的中点黄州,放逐出另一位受尽磨难的大诗人苏东坡,站在江边歌吟“大江东去”。凡是大江大河总会留下诗人们的足迹,这不奇怪,但世界上还有哪一条大河能与这么多登峰造极的大诗人生命与共,生死相依。因此,即便放到全世界,它也是无与伦比的诗歌之江…… 梦过去了,我的思绪回到了现实之中。不能登高一览苍茫,无奈,低头拾级而下。我拿出折叠拐杖,一步一脚印,,一步一击声,咚咚咚敲击着千年石阶。这里似曾留下李白走过的印迹,这里仿佛能听到李白翘着山羊胡须昂首扬臂,高声吟唱道:“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往下行,有李白衣冠冢,据说是埋葬李白衣冠的坟冢。李白衣冠冢原在采石矶镇神宵宫内。清光绪年间,神宵宫改建为采石小学堂,因扩建操场,将李白衣冠冢移到操场西侧。1972年采石公园管理部门又将李白衣冠冢移至翠螺山麓,重新垒石为碑,供游人瞻仰凭吊。 相传李白身着宫锦袍,在采石矶赏月醉酒、跳江捉月,溺死在江中,其衣冠被渔人捞起葬于采石。现江心洲有宫锦村,旧传李白衣冠在此处被打捞出来。千百年来,采石李白衣冠冢和当涂青山李白墓同样因李白而名声大振,慕名前来凭吊者络绎不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白居易在此有《李白墓》诗:“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坟。”唐代台州第一位进士项斯《经李白墓》诗也有“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之句。 再往下,便是著名的沿江栈道。长长的的古栈道依着绝壁悬于江水之上。站在栈道上,临江远眺,气势恢宏。矶岩壁立,长江水从矶下浩荡北去,矶旁江面上船只星星点点。身临其境,吟诵李白《牛渚矶》,既佩服诗人写景状物之高妙,也平添了游览的情趣:“绝笔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更添猿夜啼,忧心酔江上。” 采石矶不但因诗仙而增色,也因为是江上要冲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著名战役。隋灭陈,宋灭南唐,元末朱元璋起义军定都金陵,大军都是渡江攻下采石矶后北上的。传说当年朱元璋率部攻下太平(今当涂)直抵采石矶,常遇春持盾挺戈,纵身登矶,留下“大脚印”已有600多年了。走过了“大脚印”来到舍身崖,这里因传说李白酒醉即从此台跳江捉月而死,故又名捉月台。前面一尊银白色李白塑像展现于眼前。雕像用合金铸成,基座是大理石的,由著名雕塑家李绍武设计,并书李白《临路歌》于基座。歌曰:“大风飞兮振八裔,中天催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这是李白临终前最后一首诗,也近乎于为自己写的墓志铭。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曾说:“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故《临路歌》的“路”字当与“终”字因形近而致误,“临路歌”应为“临终歌”。李白一生对理想执着追求,如大鹏展翅,奋力冲天,但壮志未酬,似中天折翅,其悲壮苍凉,感人心魄。塑像上诗人双目微闭,两臂平伸,犹如振翅遨游于天际的大鹏。塑像充分表达了《临终歌》中“余风激兮万世”的意境,着实震撼人心。 经过李白塑像就到了“三元洞”,又名“三官洞”,为江南天然盛景之一,显然也是采石矶最大一处天然石洞。它依山傍水,临江嵌在崖壁中,若耳贴岩石,便能听到“咣咣”江水在洞中的撞击声。有民间传说,江南三秀赴京会考,途经采石矶忽遇狂风骤雨,幸得神仙保佑,方才化险为夷。后三人皆金榜题名,为官一方,为报神仙救命之恩,捐资就洞作楼,改名三官洞。 继续往回走,停车处“李白纪念馆”的旁边是“唐李公青莲祠”。进入里面就是名声显赫的“太白楼”。太白楼揖长江,枕翠螺,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原名“谪仙楼”。它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齐名,并称“长江三楼一阁”、“中国四大名楼”,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1986年,太白楼东侧一组清代建筑改建并与太白楼合璧,由此构成了全国建楼最早,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纪念馆,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景区出来,感觉采石矶颇有人文气息。但车行于街道上,就有浓烈的“马钢股份”味道,似乎马鞍山被一大块铁砣覆压在下,就像孙悟空被压于五指山下一样,未能充分发扬光大,甚憾。 夜色渐浓,饥肠辘辘,该进食了。想品尝当地徽菜,车在市区兜了几圈,才选定“慧芳酒家”。因几处见“慧芳”,估计是连锁店,几家“慧芳”人头瓒动,食客八成,看来颇受欢迎。酒家店面不大,并不张扬,有些土气,该有正宗徽菜。进了店门,找位坐下,四人点了五个炒菜,3瓶啤酒,一大瓶可乐,共花了240元,价格不贵,菜量也不少。最感欣慰的是五个菜都具有浓烈的“安徽风味”。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皖南徽菜为该菜系主要代表,以烹调河鲜、家禽见长,地方风味是咸中带辣,汤汁口重色浓,惯用香菜佐味配色。红烧臭桂鱼,小炒臭豆干,浓酱子鸡块等都带着强烈的安徽味道,确是正宗徽菜。我等大快朵颐,又细细品尝,享受着久远徽菜的文化意味。
|
|
来自: 昵称21361959 >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