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黄建伟882 2015-04-04

  悬挂在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履福堂”中的这副楹联,展示了徽州古人对读书求知和自我道德完善的追求。

  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徽州人探讨个中原因,认为许多富人只关注给子孙后辈留下金银财宝,而忽略留下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儿孙们对那些轻而易举得到的遗产会毫不珍惜,很快便会挥霍一空,穷困潦倒。

  歙县槐塘是宋朝丞相程元凤的家乡,当年那里豪宅大院栉比鳞次,到了清朝大多破败不堪。传说有一位古董商路过一幢破房时,看到一个村妇在用一块黄澄澄的板子拌猪食,仔细一看竟是宋朝的象牙朝笏,于是花了几文小钱将它买下。古董商回去一说,大家便传开了“槐塘卖朝笏,不知其来历”的笑话。从这则笑话里,徽州古人看到了,关键是要把好的家风和谋生知识传给后代,而在实践过程中,他们认识到积善便是最好的家风,这种关心别人的美德,如果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家族就一定不会是“富不过三代”。而读书明礼,则是传承这种美德、掌握正确谋生知识的首要条件。

  古徽州一些大的宗族数百年历久不衰,与他们强调读书和积善分不开。以西递胡氏清代富商胡贯三为例,胡贯三幼年勤学苦读,稍长便外出经商,成功后,不但捐出巨款资助歙县紫阳书院、黟县碧阳书院办学,而且斥巨资修复被洪水冲垮的歙县太平桥,修造休宁齐云山登封桥,铺设歙县至祁门的石板大道,慷慨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为胡贯三赢来了良好的声誉,而后代也因能秉承先祖遗风而昌盛兴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