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5日(星期日)10:39:07,农历二月十七,太阳到达黄经15°,斗指丁,进入清明节气。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是勃勃生机,「清明」一词再恰当不过了。 而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一候 桐始华 泡桐(白桐)清明开花,有紫、白两色。《逸周书》曰:「清明之日,桐始华」,又曰:「桐不华,岁有大寒」。 二候 田鼠化为鴽 《本草》:鴽(rú),鹑也,似鸽而小。鼠,阴类。鴽,阳类。字面意思是田鼠变成了小鸟,内里则是说到了清明节,小鸟多了起来。也有阴气向阳气转化的意思。 三候 虹始见 古人认为彩虹是阴阳交会的现象,故先儒以为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焉。清明时节,彩虹就开始出现了。 清明,含上清下明之意,即天空清大地明。中医养生把人体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胆、大肠、小肠、肾、膀胱。上焦如天,中焦如地,下焦如江河。 清明节气之后,天清则对应人体心清、肺清。地为厚土构成,人体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土对应脾,主肉,因而人体各部位随清明之时,与大地草木推陈出新一片碧绿相似,处于「明」的状态,此谓大地明。 早起晨练,清气入肺 清明是清气上升的时节。从立春到清明,经过雨水、惊蛰、春分,大地渐暖到了清气上升的时候。清明是农作物一年播种的好时机,同样也是人之阳气生发的难得时段。人们应早起晨练,生发阳气。 早晨7点到9点是辰时,胃经最旺。《黄帝内经·灵枢·动输》中写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此时最好不要卧床不起,会压制气血的运行。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可引起人心躁、肺壅、喉干、头昏、头晕、目浊等不适。与此同时,腿脚反而出现寒凉症状。有这种情况的人,尤其要早起。 午时小睡,以养心阴 午时是中午11点至下午13点,此时心经当令,阳气最盛,阴气衰弱。《黄帝内经》云:「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午时应该小睡一会儿,养心阴,使心气清。 揉按大横,温中健脾 大横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在脐中旁开4寸(同身寸1寸为拇指的关节横纹两端之间的距离,3寸为2、3、4、5指并拢,以中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为基准做一条横线,两端的距离)。清明时节常按揉大横穴,可以温中健脾。每次双手指端同时按压做圈状按摩100次即可。 《内经》说「久坐伤肉」,久坐易使肌肉松弛、身体控制力变弱。现代人往往因久坐气机郁滞,脾气不健,水谷精微难以运化,从而消化不良、虚胖乏力等。有这种情况的朋友,更需要常做,瘦肚子效果奇佳! 枸杞子性平味甘,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鸡脚性平,味甘咸,能生精增髓、强筋壮骨,对强壮身体十分有益。冬菇能益气、补虚、健胃。花生能润肺、和胃、补脾。红豆最能祛困脚之湿气。 枸杞子配冬菇煲鸡脚,气味醇和鲜美,具有养肝明目、强筋健骨、悦色养颜之功。是湿困时节的家庭靓汤之一,且男女老少皆宜。 材料: 枸杞子25克,冬菇60克,花生100克,红豆50克,鸡脚4对,猪排骨200克,生姜3片。 做法: 1、配料洗净浸泡,冬菇去蒂(亦可留做汤底,不吃蒂)。 2、鸡脚洗净,去指甲,用刀切开,并用刀背敲裂。 3、猪排骨洗净,放入砂锅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冷水煮开,去浮沫,加姜片及各种配料(泡配料的水也要加进去)。 4、武火煮沸后,文火煲3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即可。鸡脚、花生、红豆等亦可捞起拌酱油佐餐。此量可供3~4人食用。 清明节很多地方都有食素的习俗,为故去的先祖祈愿,愿他们往生善道;为在世的亲友祈愿,愿他们身体健康。清明节不妨食素一天,让身体更加明净、澄澈,以形领神,用一种朴素而虔诚的行动,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清明吃青团本是江浙一带的习俗,近些年全国各地都渐渐兴起。旧时江浙人家每逢清明做好青团,上坟祭祖、馈赠亲友,剩下的自己吃。青团取材并不拘泥,用各地新鲜的春菜做汁即可,草头、艾蒿、马兰头都可以,不必追求正宗,应节景就好。 材料: 新鲜艾叶50克,糯米粉200克,粘米粉100克,白糖适量,油少许。 做法: 1、艾叶焯水捞起,切小段,用料理机打成糊,可加少许水。 2、糯米粉、粘米粉,白糖放入盆中,加入艾草糊,水(慢慢逐步加),搓成光滑的面团。 3、把面团搓成长条,用刀切成均等的小剂子,揉圆,底部抹上少许油。 4、蒸锅内加水,煮沸后放入青团,蒸十五分钟即可。 贴士: 1、出锅后放凉用保鲜膜包起来,好储存,不易粘。 2、如果有馅料,可以把步骤3的小剂子捏成圆形,包入馅料,收口捏圆即可。 3、青团可以放在荷叶、紫苏叶、粽叶上蒸,有别样的清香。 最后,这段关于素食的内容,还要感谢一位活宝儿在后台的留言:
- 还有更多精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