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是一年清明时

 蕙籣留香 2015-04-05

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即便从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西汉《淮南子》算起,它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清明时间在阴历的三月,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或六日,《逸周书·周月》说:“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经过了漫长的冬藏,也过了春寒料峭,正是万物生发、清洁明净之时,清明可谓名副其实。

清明与之前的寒食节、此后的上巳节时间上差不多相连。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日,有禁火的传习俗,《周礼·秋官·司烜氏》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也说:“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上巳节则在农历三月上旬,外出赏春也是其重要主题,《后汉书·礼仪志上》说:“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清明原本是指导农耕活动的节气,如吕不韦《吕氏春秋·季春》言及此时的自然变化:“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萍始生。”宋·陆泳《吴下田家志》说:“五日寒食便下田,寒食过了无时节,娘养花蚕郎种田。”“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对南北方都是如此。而后随着时代演进,清明逐渐由节气而演变为习俗性的节日,它甚至容纳了寒食节、上巳节的内容,成为至今活跃于人们生活中的清明节日。如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清明》说:“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踏青、扫墓、插柳、蹴鞠,人们将各种情感寄托于丰富的活动,在清明节中尽情展示,形成严冬之后人们的一场狂欢。

清明意味着春天最好时光的开始,之后就是谷雨,气温开始上升,降水增加,无论贫富贵贱,人们公平地体会到了自然所赐予的美好风景和天气。清明激发了文人墨客的诗兴,成为历代文人创作的高发期。唐人杜牧的《清明》已经成为清明节气的人文标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宰相晏殊有一首《木兰花》,则写出了古人对于清明节美好时光的心灵体验和珍惜之情:“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而宋人苏轼的《东栏梨花》,表达了对时光的留恋:“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其另一首《蝶恋花》,更是把清明之际的焕然一新的自然与人心表述得淋漓尽致:“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其中“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更成为清明踏青人与景微妙之处的经典描述,至今仍一年年随着清明到来而被人们所吟诵。

可见,自古追思故往就是清明节众多民俗活动的一大主题。北宋的清明节,祭祀先人几乎是举国上下的自发行为: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但一百五日最盛。(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如果说上文展示的是伤悼与欢愉兼顾的话,那么明人瞿祐的这首《清明即事》更多显示的是清明当下的欢了:“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游丝倒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秋千一架名园里,人隔垂杨听笑声。”

几乎所有的清明活动似乎都折射出人们对于古往今来时序变化的思考。在清明节,人们洒扫墓地祭祀先人,是一种缅怀;人们踏青、插柳、蹴鞠,又不无对未来的期盼和祝福。宋代另一位宰相欧阳修的一首《采桑子》,便是清明时节对未来逸兴满怀的典型:“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这和更早南朝·宋·谢灵运《入东道路》所反映的清明景象,更多了写世俗和人情味道,显示出清明节的进化和变迁:“整驾辞金门,命旅惟诘朝。怀居顾归云,指塗泝行飙。属值清明节,荣华感和韶。陵隰繁绿杞,墟囿粲红桃。鷕鷕翚方雊,织织麦垂苗。隐轸邑里密,缅邈江海辽。满目皆古事,心赏贵所高。鲁连谢千金,延州权去朝。行路既经见,顾言寄吟谣。”当然,公平的造物之下,地位、物质的差别,使得享受春光并非一种方式,宋代早于欧阳修半个多世界的王禹偁,贫寒之时同样也享受过平和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尽管不知道孰先孰后,“清明”这一名词做节气名称之外,还是人的气质爽朗、社会政治清明的指称,如《诗经·大雅·大明》说:“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汉书·礼乐志》也提及:“(世祖)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这是用来描述社会理想状态。《荀子·解蔽》:则说:“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这是来描述人的气质。

如此,在传统中国语境中,清明的确是一个蕴含着美好自然寓意和人文寓意的名词。

沐浴着清明节的微风,我们阅尽两千年“清明”历史。中国传统讲究天人合一,在自然清明之时,我们不妨也发掘蕴藏于这一习俗名词中的哲思。南朝·宋·谢恵连《目箴》说:“气之清明,双眸善识。唯道是视,瞻彼正直。”这是说做人也要清明正直。(董希平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

(原标题:又是一年清明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