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4月5日清明,“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巽(xùn),代表风,古人对季风气候的感知:盛行风的转变,造就了万物春生。一切因风而齐。 天地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之名,便表征了这一时节的天气是清新、明媚、和暖。 古人描述的清明物候是: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古人的气象观测中非常留意雷之激、虹之美。节气物语中都有专门的描述。春分“雷乃发声”,秋分“雷始收声”;而属于虹霓的季节,开始的晚,结束的也晚,时节跨度也更大。从清明时节“虹始见”,到小雪“虹藏不见”。 当然,“田鼠化为鴽”只是古人的一种“误读”。包括惊蛰的“鹰化为鸠”、大暑的“腐草为萤”、寒露的“雀如大水为蛤”、立冬的“雉入大水为蜃”,今天看起来很怪异,天暖了鼠怎么就变成鸟类了呢;天冷了,鸟怎么就变成了贝类了呢。这些,显然有违科学识见,它所反映的是古人关于万物运化的浪漫猜测吧。 清明恰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时节,按照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时应期而盛的是: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春风、春雨,都被比喻为恩泽。风也恩泽,雨也恩泽,风雨只有在春天才能够同时享受到被人们视为恩泽的礼遇。 有人说,季风气候掌控之地,诗歌在冬与夏的过渡季是最高产的。其实不只诗歌,气象谚语也如此,清明就是气象谚语最丰盛的时节。 有些谚语言说的是农事次第,例如: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吃了清明饭,晴雨出田畈。 清明草,羊吃饱。 清明前后麦怀胎,谷雨前后麦见芒。 清明秧,立夏苗,小暑穗,大暑谷。 清明睁眼,一棵高粱打一碗。 有的是描述气候特征,判断旱涝、冷暖的年景,以及与其他节气的呼应关系。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不明,谷雨大晴。 清明一场霜,麦子一包糠。 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大欢喜。 清明北风当年旱。 清明怪风,伏里怪雨。 清明寒食风动土,刮到小满四十五。 有的人希望清明时节最好是晴天: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清明不明,四十五天黄风。 清明日雨百果损。 有人希望清明时节最好是雨天: 像杜牧写的那样:清明时节雨纷纷。(平时“杜甫很忙”,清明时杜牧最忙,人们最乐于引用他的这首诗来描述清明气象。当然雨纷纷的清明,往往只属于江南。) 不怕清明雨,只怕谷雨风。 清明无雨旱三月。 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 清明前有雨兄弟麦,清明后有雨子孙麦。 显然,进入春季,人们对于天气好坏的判定标准出现明显分化。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段对于冷暖、晴雨有着不同的需求,往往你之所盼,恰是他之所怨。 正所谓:“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应,造物应须日千变”。 由春到夏,做人难,做天亦难。正如那段唱词:“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种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畦干”。 有诗云:“从来说道天难做,天到台州分外难”。岂止台州?扬州、荆州、广州、福州、达州、柳州、郴州、赣州、忻州、沧州…都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