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节气】清明:不忘先人 不负春光

 井冈雄鹰 2018-04-05

  春分过后十五日,北斗在夜空中悄悄挪了方位,和煦春风中,我们迎来清明。

  “水至美”谓之“清”,“日月双悬”谓之“明”。还有哪个节气能这么动听,骨子里透着清爽与明净,让人忍不住想深吸一口这天地间的清朗之气。

  这一天在《岁时百问》中,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在《历书》中则是“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春和景明,气候乃定,萍始生、草木荣、桃李笑、满阶柳……一片生机在眼前——能配上这澄澈明净美景的,恐怕也只有这一声“清明”!

  凝结了一个节气最生动场景的,便是古人所说的“三候”。《逸周书·时训解》中载,清明的“三候”分别是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清明初候,桐始华。古人将“桐”分好多种,那“华而不实”的是白桐、“皮青结实”的是梧桐、“子大有油”是油桐……开在这个时节的主要是白桐。对“清明”青睐有加的白居易就曾写下“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风拂过山岗,如蜜的阳光下,桐花正酝酿一场盛宴,簇簇花朵不日将开满枝头,在群山中蜿蜒成一条芳醇的河流。

  二候,田鼠化为鴽。鴽,鹑也。清明一到,怎么那些“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的田鼠都不见了,而鹌鹑类的小鸟却多了起来?难道这些小鸟是田鼠变的不成?哦,原来又是一年阳气上升之时,属“阴类”的鼠因阳气日盛纷纷躲回洞内,属“阳类”的小鸟则在阳光下叽叽喳喳闹个不停,古人在这样的变化中切身感受到“盖阴为阳所化也”。

  三候,虹始见。《注疏》云“日照雨滴则虹生焉”。清明时节,天地间经过雨水的冲刷、雷电的净化,尘埃落定,空气愈发清新。看,就在那雨过天青处,出现一条斑斓彩虹。有古人曾把彩虹想象成一条拖着五彩长身的兽,还能入溪饮水,非常有趣。有暖阳、有微雨、有彩虹,这清新明丽的春光让人不由放声歌唱。

  农谚云“清明难得晴”。清明时下的雨,古人叫做“清明雨”,旧俗寒食节禁火,此雨又名“泼火雨”,宋代梅尧臣曾云“年年泼火雨,苦作清明寒”。那首总在我们唇边回味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不就是说的这种雨吗?而回暖的大地经过春雨滋润,沉寂一冬的生命力量被唤醒,人们迎来播种的大好时节,种瓜、点豆、治蚕室……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种瓜点豆”说的仅是“天时”,与其他节气相比,清明更要紧的身份是“人时”——它不只是节气,更是色彩情调浓郁的大节日。人们慎终追远,怀念先祖,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流传下众多的风俗、独特的饮食。唐代就有官方文书明确清明的假期,民间亦有“清明大似年”之说。而赋予清明独特魅力的,正是时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清明与时间上较为接近的寒食、上巳两个节日慢慢融合,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因此延绵两千五百多年生生不息,至今不辍。那一首首将“寒食”与“清明”并提的诗句,便是最好的印证。

  

  清明诗选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清明徜徉于园中,在吹动柳絮的和暖春风中沉醉,闲看乞新火后升起的袅袅炊烟,杜若盛放散发幽香,远方的朋友们,何时才能与你们于落花前对酒当歌……贾岛所处的唐代,寒食与清明逐渐融合,春三月正是“改火”之时,新火未到时禁烟禁火吃冷食,新火到来方能“起厨烟”。而宋代的苏轼于寒食后“且将新火试新茶”,这更是那时文人之中流行的雅好。

  清明,全世界华人的重要祭祀节日。清明祭扫蕴含对先祖的“思时之敬”,由来久矣。每逢此时,人们提篮担盒、携纸将烛,竞上墓地。在唐代,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已然盛行,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那景、那情仿佛就在眼前。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品味此诗,可以感受到唐人祭祖扫墓时的虔诚、哀伤与从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为人们与逝去的亲人提供了一个对话的契机,那种倾诉或宣之于口或默念于心,都是真情流露。

  清风至,万物发,人们迫切要舒解“冬藏”的沉郁,释放“春生”的活力。相传为防冷餐伤身,寒食节人们纷纷外出活动;而上巳节时人们常于水边宴饮、郊外游春。结合了寒食、上巳的清明便成了郊游踏青的好时节。远赴郊外悼念先人之余,在明媚春光中驰骋遨游,也是为节哀自重,转换心境。祭扫与踏青,一阴一阳,一息一生,悲伤与愉悦,厚重与轻盈,都融于清明这一奇妙节日之中。下面这首游春怀友的诗篇,就呈现一派怡然之情。

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

·王表

春城闲望爱晴天,何处风光不眼前。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

兴来促席唯同舍,醉后狂歌尽少年。

闻说莺啼却惆怅,诗成不见谢临川。

  风和日丽视野阔,花开千树如飘雪,好友们席地而坐,促膝而谈,开怀畅饮……这不正是清明踏青时的热闹场景吗?为了不负春光,古人还利用郊游的机会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拔河、打马球……春日暖阳下,人们蹦着跳着跑着笑着,编织着一个个春天的故事。

  若说踏青郊游的酣畅诠释了“春天不是读书天”,那下面这首写于清明的传世之作则于闹中取静,大隐于市,读来别是一番清雅滋味。

清明

北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首小诗讲的是诗人于清明在窗前点灯,潜心读书,虽朴实无华,却也简洁明快,读来干干净净,生发出无尽清新之意,这淡泊澄明的境界岂不与清明的意蕴暗暗相合?

  年年祭祀,岁岁踏青,珍重生命,亲近自然……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清明,是天时与人时的合一,蕴藏着丰盈厚重的文明积淀与文化意涵,那份不忘来路铭记先人的感恩、莫负春光面向未来的积极,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芳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