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光里的老上海

 真友书屋 2015-04-05

你会在无意中发现上海这个字眼从你还在咿咿呀呀学走路的时候就已经缠绕着你,这个像安插在中国版图上的LED灯,是中国最耀眼的城市,没有之一(如果东莞的粉色系也够亮的话)。外滩一列排开让东北老大妈(包括我)合不上嘴的天价奢侈品及陆家嘴那不断新起的令人窒息摩天楼群正在以秒杀的速度覆盖整个上海。


而旧城改造、棚户区动迁一直以来都是上海核心城区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这一难题让众多上海官员纷纷加入秃顶系列大军。旧城的改造牵扯着世代上海人的情感,程序之繁琐,情感之错综复杂,非亲身经历者难以言说。

白漾弄

白漾弄,曾名白巷。地方志路名之山川篇里提到,这里曾有一小湖泊,波光荡漾,故名白漾。现在白漾弄内行走,早已遍寻不见白光闪闪的湖泊,取而代之的是上海今日最风靡的拆迁之景,改造之象。据说当年做这个亭子的人很有水平哦,还做了水泥的美人靠。即使在早些年代,工艺质量依旧非常好,在拆的时候简直处于一种石破天惊的场面。

东江阴街

摄影师从楼六楼楼顶把镜头(增倍镜)对下来,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拍摄时上海所流行的男女西装服饰。

董家渡路

老城到江边有三条主要马路;小东门外的东门路、大东门外的复兴东路,这两条已经全部拓宽,没有一点原来的气息。留下一条是小南门外的董家渡路。董家渡之名最早见于清嘉庆《上海县志》,此地原为北仓渡,为何改名董家渡,众说纷纭。


上海在1847年同时筹建了四座教堂,分别是董家渡天主堂、九江路上的圣三一堂、老北门的第一浸会堂和徐家汇天主堂的老堂。在这四座教堂里,后两座已拆除,圣三一堂曾在原址拆除重建,只有董家渡天主堂留存至今。

金家坊

相比卢湾,徐汇区整洁有序,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石库门,金家坊杂乱无章的石库门与人反而能够堆积出最原始地道的上海。


路口纵横交错的电线和电线上同样交织在一起的各家的衣服将巷里巷外切割开来。外面是水泥世界,里面是老一辈人的记忆。摄影师将光影处理的细致入微,漫天的麻雀和错综复杂的电线让老上海多一份难以言喻的悲壮。

俞家弄

文庙书市与光启南路交界有一条俞家弄,查阅市区志可以发现俞家弄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俞家弄南面的乔家路有徐光启的故居——九间楼和王一亭的故居——梓园等著名古迹,因此可能躲过被拆迁一劫。


对于上海来说,中西文化碰撞最为突出的应该是上文提到的石库门。中西合璧的石库门,精湛的雕刻技术,传统与革新,碰撞与融合,困惑与新奇被揉进一扇石门里面,搅拌成老上海最淳朴浓厚的民族气息

薛家浜路

黑白照片看起来远没有彩色照片那么饱满鲜活,但是中国画中有“墨分五色”这样的说法。永恒的黑白主色调带给记忆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没有色泽的干扰下,我们会将焦点聚集在画面中各行各色的人与建筑上,隐约中仿佛自己也在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弄堂里。

中华路

中华路是中国上海市黄浦区的一条道路,呈半圆形,是民国初年拆城填濠所筑道路。由于介于华界与法租界之间,并庆祝中华民国成立,命名为法华民国路(今人民路)。它在上海老城厢外面围了一个圈,形成上海人口密度最稠密的一个地区。

尚文路

历史上尚文门位于现在的尚文路、中华路和黄家阙路交叉口。城内是尚文路,城外是黄家阙。摄影家利用光线和阴影来强调作品,让湮灭的尚文门多了一份神韵。


光启南路

像这样鳞次栉比的砖瓦房后面迅速崛起格式形状怪异的楼盘,直插云端,让人瞠目结舌之余难免的感叹,时代的变迁如此之快。在你刚刚向同伴炫耀完你爬上上海第一高楼环球金融中心的下一秒,你的小伙伴就会非常鄙夷的告诉你,不!环球金融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当你还在为此讶异不已的时候,寸土寸金的陆家嘴上面又站起了一位钱途无量巨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